“新兴11国”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2016-08-20谷方杰
谷方杰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兴11国”不仅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11国”间的贸易合作,无论对产业结构优化还是对产业发展与演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新兴11国”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新兴11国”经贸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称性贸易互补性指数以及对称性贸易竞争性指数,进一步分析“新兴11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以及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
〔关键词〕新兴11国;经贸关系;产业互补性;产业竞争性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84096(2016)04003410
一、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经济体间的经济关系也更加密切,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贸易合作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主流。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新兴11国”(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南非、土耳其)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些经济体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尤其是“金砖国家”间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合作。
“新兴11国”在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方面各有所长,而且经济发展模式差异较大,作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佼佼者,其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不仅加速了本国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提高了其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如果“新兴11国”加强合作,那么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新兴11国”都一味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相互竞争,那么“新兴11国”任何一国都很难在变幻莫测的世界经济中占据稳定地位。
产业互补性是产业合作的前提,研究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不仅能够反映出新兴经济体各自的优势产业、对外贸易依存度、产业结构差异及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反映出新兴经济体间贸易合作空间的规模。因此,分析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对今后促进各国形成更加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全面分析“新兴11国”经贸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称性贸易互补性指数以及对称性贸易竞争性指数,深入分析“新兴11国”比较优势产业以及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
二、“新兴11国”经贸关系现状
在经历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缓慢复苏之后,全球经济呈现出低速增长态势。“新兴11国”不仅经济发展迅猛,而且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间的贸易关系也日益紧密。
(一)“新兴11国”经济增长情况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11国”经济增速在2010年达到了86%的峰值,之后便开始下滑,近几年维持在50%左右,呈缓慢复苏的态势。中国GDP增速在“新兴11国”中最大,2012—2014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依然达到了70%以上,分别为77%、77%和74%。表1反映了2009—2014年“新兴11国”经济增长及其变化情况。
(2)数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数据库整理。
由表1可知,“新兴11国”经济增速虽普遍放慢,但仍保持着缓慢复苏,而且各国经济增速差异较大。2014年“新兴11国”经济增长率为49%,比2013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10年以来的持续下滑。近年来,“新兴11国”经济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冲击,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市场震荡、能源资源出口收入缩水、地缘政治危机以及资本外流等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成为“新兴11国”经济增速持续放慢的主要原因。其中,作为能源资源输出大国的巴西和俄罗斯经济下滑最为严重,并陷入“滞胀”状态,两国经济增长率低于10%,而亚洲新兴经济体表现相对较好,印度和印尼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56%和52%。尽管总体来看“新兴11国”经济复苏势头减弱,但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新兴11国”依旧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新兴11国”对外贸易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11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但由于近年来“新兴11国”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多国汇率大幅波动以及投资需求放缓等多个因素的影响,2015年“新兴11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呈现出进口大幅下降、出口下行压力增大的状况。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15年上半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同比下降07%,其中,“新兴11国”出口总额下降19%。9月末,WTO将2015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预期增长率从此前的33%下调至28%,并表示若“新兴11国”经济减速加剧,不排除继续下调的可能。表2反映了2013—2015年“新兴11国”对外贸易情况。由表2可知,2013—2015年贸易总额和贸易进出口总额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依次为中国、韩国和墨西哥。
从贸易增量看,“新兴11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2013年相比,2014年贸易总额和贸易出口总额增量最快的国家是俄罗斯,贸易总额增长了356%,而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713%。在贸易进口总额中,除中国和墨西哥的增量出现了04%和49%的增长外,其他新兴经济体均出现了下降。其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在贸易总额和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均表现出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但是到了2015年,由于“新兴11国”市场消费需求大幅减少,导致消费品国际贸易增长动能不足,贸易总额以及贸易进出口总额均出现大幅下降。但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降幅较小,并且国际市场份额仍在上升。与此同时,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从中长期看,中国外贸正由“提速增量”的成长阶段向“提质增效”的成熟阶段过渡,而且培育综合竞争新优势以及夯实持续发展基础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
从出口总额看,2015年中国贸易出口总额出现小幅回落,出口总额为22 7657亿美元,比2014年减少了28%。中国贸易出口由增转降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因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缓,特别是美国增长率后劲不足、“新兴11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疲弱等因素是对中国出口总额造成冲击的主要原因。从内因看,外贸综合成本高、传统竞争优势弱以及前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导致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
从进口总额看,2015年中国贸易进口总额为16 8207亿美元,比2014年减少了14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进口总额降幅最大的年份之一,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使得进口总额减少,这是最主要原因。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使得各国对大宗商品需求减少,而且由于前几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投资建设的产能陆续释放,导致资源型产品整体上供大于求,价格随之下跌。二是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对传统进口产品的需求由强转弱。处于转型升级新阶段的中国,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而传统制造业与“三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发展趋缓,投资增速也随之放慢,使得资源型产品进口总量增速大幅下降。三是加工贸易出口生产持续低迷,原材料及零部件进口不断减少。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这使得在中国进口产品中,绝大部分是出口生产所必需的中间产品。在国际市场需求疲弱、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不断下降。
(三)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贸易往来情况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11国”不仅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而且逐渐摆脱了对发达经济体进出口贸易的依赖。近年来,由于中国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而且采取了更多在国外投资设企的方式,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关系逐步由互补转向竞争,中国出现了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往来不断增多的趋势。据统计,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的产品出口平均增速达到245%,高于对发达经济体155%的出口增速水平。尤其是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对产品需求骤减的双重压力,相比对发达经济体79%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的产品出口年增长率依旧维持在147%的水平。表3反映了2013—2015年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贸易往来情况。由表3可知,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量最大的两个新兴经济体依次是韩国和巴西,而且两国同为贸易顺差国,主要以向中国出口为主。与2013年相比,2014年韩国和巴西与中国的贸易顺差额均有所下降,巴西下降了625%,韩国下降了120%。而与2014年相比,巴西与中国在2015年的贸易顺差额有所上升,增长了494%,韩国与中国的贸易顺差额则依旧下降,下降了150%。此外,其他新兴经济体作为中国的贸易逆差国,贸易逆差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与2013年相比,2014年与中国贸易逆差额增幅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是印尼,从2013年的72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301亿美元,增长了775%,而与中国贸易逆差额减幅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是俄罗斯,从2013年的3505亿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1338亿美元,下降了618%,并且在2015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额继续缩减到634亿美元,较2014年相比减少了526%,而南非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额的增幅最大,从2014年的680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821以美元,增长了209%。
此外,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已成为其他新兴经济体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由此可见,研究“新兴11国”的优势产业以及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对各国优先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与中国贸易合作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经贸关系发展以及寻找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三、研究设计
产业结构决定了产品结构,而产品结构又是产业结构的体现,因而研究产品结构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能够反映出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新兴11国”拥有着30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与消费需求,作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11国”不仅是世界重要的商品市场,而且是世界主要进口方。为了考察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本文分别利用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称性贸易互补性指数以及对称性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行分析。
(一)衡量方法
衡量国家间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的最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两国贸易结构的对比为视角,通过计算两国出口产品结构的相似度进行测算;另一种是将产品分类,计算两国的显性比较优势,进而从 2 位编码的产品类型层面测算国家间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本文选取第二种方法来衡量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Balassa发明的,该指数主要用来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Balassa于1965年利用该指数对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后,这一指数已成为学者们研究一国某一贸易产业比较优势的常用指标。其公式为:
(二)数据来源与产品分类
通过构建对称性贸易互补性指数SCij与对称性贸易竞争性指数SCMij来确定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存在互补关系或竞争关系的产品类型。本文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采用SITC第四次修订版(Rev4),将2014年所有贸易商品分为0—9十大类,其中,SITC0(食物和活动物)、SITC1(饮料和烟草)、SITC2(不可食用的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SITC4(动物及植物油、油脂和蜡)大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SITC9(未分类的商品)为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制成品)和SITC8(杂项制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4\]。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衡量方法与产品分类,在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后,“新兴11国”优势产业以及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情况如表5所示。
(一)“新兴11国”的优势产业
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经济体分别为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俄罗斯、沙特和南非。其中,俄罗斯和沙特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最明显,两国的RSCA分别为0513和0558。俄罗斯不仅自然资源种类繁多,而且各类资源储量均排在世界前列。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2004年发布的《俄罗斯:复兴之路》指出,俄罗斯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作为全球资源大国,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占全球资源总量的21%左右,排在世界首位。每年俄罗斯能源产业的产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并且根据俄罗斯政府的数据显示,通过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获得的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0%左右。前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教授、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谢·阿列克萨申科曾指出:俄罗斯目前的出口产品有将近85%是石油、天然气、肥料和木材等。此外,据《华尔街报》报道,沙特在全球十个自然资源最丰富和最有价值的国家中名列第三。沙特资源总价值达344万亿美元,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是世界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国家,其总价值达757万亿美元;美国位列其后,总价值为450万亿美元)。该报称,沙特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0%左右,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并在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中名列第五。但是,西方能源分析师认为,沙特用于发电的石油日消费量与日俱增,“对于沙特而言,国内消费量的上涨标志着石油出口额的下降,每年沙特要多支出650亿美元用于国内消费,并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扩大,这将成为沙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动力。”沙特人口在未来十年将翻倍,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维持沙特生存的生命线,因而比起用于国内消费,沙特更愿意将石油用于出口或用于更高价值的地方工业与石化提炼等。
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经济体分别为中国、韩国和墨西哥。其中,韩国和墨西哥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最明显,两国的RSCA分别为0140和0120。有数据显示,1980—2009年,韩国中高技术及高技术密集型产品量占制造品总量从350%上升到551%,这一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以及技术密集化升级的过程推动了韩国快速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而墨西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144个国家信息技术指数的排名,墨西哥从2012年的76位上升至2013年的63位[5]。其中,墨西哥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墨西哥互联网协会(AMIPCI)数据显示,电子商务是墨西哥少数几个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部门,2013年总值高达1 216亿比索(约合94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419%。另据该协会的数据显示,墨西哥电子商务市场价值由2009年的245亿比索(约合19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57亿比索(约合66亿美元),且2013年墨西哥电子商务销售额为92亿美元。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经济体分别为中国、印度、南非和土耳其。其中,中国和土耳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最明显,两国的RSCA分别为0276和0296。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由于长期采取“出口导向型”及“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已成为加工制造业发展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世界工厂”与贸易大国。相比其他新兴经济体,中国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但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了371万人,并且已是第三年的连续下降。尽管如此,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撰写的《世界概况》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依旧是世界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随着中国教育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就业人员的素质也随之提高,这意味着中国将依旧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外,土耳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纺织业,而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国际品牌服装加工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当地的毛纺织业以及皮革加工业均拥有着极度完美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并在产品设计上也具有独到之处,而且相关的配套行业也十分发达,为皮革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使之成为国际品牌服装加工的首选地[6]。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发布的《2015年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显示,土耳其服装出口总额全球第六,仅次于中国和印度[7]。另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土耳其纺纱产量为全球第三,纺织面料产量为全球第五,其中,梭织面料产量仅次于中国,位居全球第二。不仅如此,土耳其纺织业的生产能力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其中,在家用纺织品领域,土耳其不仅是欧洲最大的家纺生产国,而且是全球第三大地毯生产国[8]。
(二)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产业互补性
如前所述,若要考察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间的贸易互补性,则应当分两种情况来考虑:一种是中国为出口国,其他新兴经济体为进口国;另一种是中国为进口国,其他新兴经济体为出口国。
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如果中国为出口国,由于中国的RSCA<0,因而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补性不大甚至无互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相对短缺,更不要说从中国向其他新兴经济体输出自然资源;而当中国为进口国时,情况则大不一样,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俄罗斯、沙特和南非这些新兴经济体都与中国保持着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其中,SCji最高的两个新兴经济体是俄罗斯和沙特,分别为0044和0048。据俄罗斯海关统计,2014年矿产品、木制品和化工产品是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其中,矿产品的出口额比重最大,为777%,出口额为2889亿美元。不仅如此,俄罗斯对华出口商品增长最快的是动植物油脂,增幅为1217%。而沙特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石油。2014年沙特成为向中国出口原油数量最多的国家,达到05亿吨,占所有国家向中国出口原油总量的161%。此外,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也存在着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如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主要包括铁矿石、棉花和糖等,而从南非主要进口煤炭,从巴西主要进口大豆、铁矿石和纸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