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抢“琅琊”折射贫瘠的地名文化

2016-08-19施经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香榭丽舍大街商业利益琅琊山

施经

出于对商业利益的垂涎而不惜更改地名,“琅琊”之争并非首例,看看全国遍地开花的“伏羲故里”“梁祝故里”“桃花源”“水帘洞”“花果山”,想想莫名其妙、横空出世的“哈利路亚山”,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各地政府争名、抢名、更名、改名,说到底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创收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任何见缝插针的机会自然都不愿错过。观众总是喜欢看热闹的,尽管明知《琅琊榜》完全是架空想象的产物,但是有热闹可看,这就足够了。过去,有的地方政府在论证当地属于“某某故里”时往往还会搬出史籍的记载以兹佐证,现在却连这些过程都心照不宣地省掉了。

不过奇怪的是,同样是发展地区经济,同样是开发旅游资源,我们却从不曾见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忙着争抢地名,也不见法国的各地政府忙着修改地名,倒是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还忙着抢注“东方威尼斯”等地名权。此次的“琅琊”之争,源于一部小说,其实由小说而引发的对地名的疯狂热衷并不罕见。当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一经问世,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便成为热恋男女的伤心之地或诉衷肠之所,可从小说问世至今,没有巴黎之外的哪个城市宣布对“香榭丽舍大街”6个字享有新的所有权。《茶花女》的故事同样出于虚构,但是我们对“香榭丽舍大街”这个文化符号却并未有过异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条大街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它只需作为真实的存在就能激发出无数的想象和情愫。

反观国内,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型建筑、地名外,绝大部分的古地名,尽管历史悠久,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们却一知半解。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是作为地名支撑起来的历史资源,在一些普通民众的认知领域里却是一片空白,因此文化中的地名恐怕也就不足以支撑起文化。地名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就不能为文化提供强大的支撑,也就难以摆脱被随意替换的命运。

地名并非不容更改,没经历过丝毫更改的地名也甚为罕见,但历史上往往一个地名的更改变动无不经过慎重的权衡,因为改动一处地名,往往意味着在文化和政治建构上同过去划开界线,所以地名的更改容不得半点戏谑。慎重,往往成为了地名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埋藏在地名背后的故事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所以地名和地名构成的记忆对于个人和民族都无比重要。

在此番利益之争中,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为了让影视剧中的“琅琊山”“琅琊阁”高度还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用刻有“琅琊阁”的匾额替代“会峰阁”时,还不忘在匾额的落款处写上“苏轼”的大名。这莫须有的幽默和混乱的错舛,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是深谙市场规律的高人有意为之,倘非有意,这“待价而沽”的手法也确实精准地丈量出了地名文化的贫瘠与悲凉。

———摘自《南方日报》

点评>>

文章从地名文化的角度出发,尖锐指出各地政府争名、抢名、更名、改名,说到底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这种逐利心态不会创造长远利益,更是对地名文化的伪继承。尤其是与国外没人哄抢名著《茶花女》中的“香榭丽舍大街”相比,我们的古地名尽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足以支撑起文化,很难摆脱被随意替换的命运。这无疑丈量出了地名文化的贫瘠与悲凉。文章认识深刻,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猜你喜欢

香榭丽舍大街商业利益琅琊山
浑身雪白的士兵
Turning Champs?[é] [E]lysées into an extraordinary garden 香榭丽舍大街将变为花园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将变身“非凡的花园”
琅琊山的情怀
艺术“疯狂”客戴志康:从个人情怀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木上跌落
中国:能源革命提速
从社会经济环境解读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动力
基于商业利益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分析
琅琊山在激情地写诗(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