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和远方”熬成鸡汤变了味儿

2016-08-19王佳佳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诗和远方许巍苟且

王佳佳

2016年3月18日,由高晓松创作词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在网络上正式发布。尽管只是高晓松主持的一档网络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的主题曲,也曾被老狼和谭维维演唱过,但当许久没有发布新歌的“摇滚诗人”许巍,遇上一直话题不断的高晓松,两位文艺大腕儿首度合作的新歌,一下子就引爆了网络。刷屏盛况颇似前两年李宗盛的《山丘》和朴树的《平凡之路》被疯狂转发的情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这是近日网络上最红的句子,歌词引自高晓松母亲曾说过的话:“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几句早已流传于网络的话,被其拿来做了整首歌的“文眼”。

现代诗一般的歌词,配以许巍略带沙哑而温暖的嗓音,平日里为了生活琐事奔波劳累的“70后”和“80后”,瞬间被这首歌点燃了青春记忆。这首歌先被众多音乐圈内人褒奖与称赞,很快又感动了一大批当年民谣的追捧者、如今事业有成的“70后”和“80后”。很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便在微信和微博上频频“刷屏”。

可仅仅刷了一天屏,这首歌在网络上的待遇就悄然发生了变化。乐评人卢世伟注意到,没过几天,对于这首歌的负面评价就渐渐多了起来。例如,高晓松和许巍的同行、民谣歌手周云蓬对这首歌给出了极为不留情面的评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歌者的苟且。心灵鸡汤押上韵,主语换上少年青年老年,就可以唱三段了……歌曲最终还是很诚实的,就是苟且。”此评价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有“摇滚科学家”之称的陈涌海如此点评这首歌:“如果这是一个年轻小伙子写的歌唱的歌,要拍掌称好。可是一个大老爷们写给另一个大老爷们唱的,就透着别扭的劲儿。”

是华语乐坛久违的感人神曲,还是音乐商人流水线炮制出的心灵鸡汤?对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争议一直不断。卢世伟认为,这首高晓松的新作是一首经得起品味的好歌,也在他与许巍作品一贯的水准之上,“这首歌无论是旋律还是作词水平,相比起近年来音乐界流行的各类粗制滥造的‘神曲,都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但也远没有达到值得顶礼膜拜的程度。既没有必要将其过分拔高,也没有理由因为其成了‘网红,因为它商业上的成功,就对歌曲的质量进行贬损。”

而为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同一首歌,产生了如此明显的评价差异呢?因为起初歌迷追捧这首歌时,可能是太久没听到许巍的新歌,又是和高晓松的首度合作,惊喜的心情会给这首歌加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曝光及讨论,人们很容易对这首歌心生厌倦,由此形成了一股“反潮流”。

文艺与商业并不对立,作为中国最成功的文艺青年,高晓松把自己的价值观熬成了一锅美味的鸡汤端给人们喝,歌曲做得精致,价值观也传达得精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是高晓松成功的商业作品,是对自己文艺资源的一次绝佳整合营销。只用一首歌,它就把自己的音乐作品、脱口秀综艺以及作为老板的数字音乐平台串联了起来。但如果只将这首歌视作中年音乐人在贩卖心灵鸡汤,那就把高晓松想得太简单了。

———摘自《北京日报》

点评>>

诗歌曾一度是文章的正宗,而在如今这个价值混乱的年代,作为诗的现代版本的歌曲,也被很多人寄托了深深的希望。本文探讨的就是一首歌曲的褒贬是非。作者首先分析了许巍的歌曲在刚推出时受到大家赞赏的各种原因,再逐步列举了一堆贬词,从而提出问题:是华语乐坛久违的感人神曲,还是音乐商人流水线上炮制出的心灵鸡汤?进而深入分析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商业和文艺关系。文章引用广博,分析深刻,逻辑严密。

猜你喜欢

诗和远方许巍苟且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许巍五十
许巍五十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卖北京房到丽江开客栈:给“诗和远方”泼点冷水
生活依然需要“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的抚慰作用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