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影子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2016-08-17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云晶刘毅玮张家辉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观察学习参训影子

■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张云晶 刘毅玮 张家辉

试论“影子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张云晶刘毅玮张家辉

“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由院校研修、“影子教师”培训、返岗实践和理论提升等环节组成。其中“影子教师”培训既是将院校研修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验证与体现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影子教师”培训是参训学员(“影子教师”)与一线名师(“带教导师”)“如影随形”,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加强“影子教师”与“带教导师”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影子教师”近距离地观察、学习“带教导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双方共同成长的培训方式。

“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实施以来,“影子教师”培训的实践作用凸显,但“影子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关于“影子教师”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的内涵、意义、实施策略和研修模式等方面,而厘清“影子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培训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视角探讨“影子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观察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组成。

1.注意过程。这一过程是为了解决“哪些行为会引起注意”的问题。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观察者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性。这一过程受到观察者的特征、观察对象的特征以及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要引起参训学员的注意,首先需要明确观察目的,为“影子教师”制定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其次,要筛选“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即“带教导师”。筛选出来的“带教导师”不仅是师德高尚、平易近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还要是具有易模仿性的老师,即“带教导师”具有鲜明的、易学的特征。参训学员通过观察学习后,可以获得“带教导师”传递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作为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承办方,需要根据参训学员和“带教导师”的实际情况,为参训学员配备适合其学习、益于其获得较大成长的“带教导师”。

2.保持过程。这一过程是为了解决“如何记住示范行为”的问题。保持过程是人们以表象或言语符号的形式将示范经验保持在记忆之中。其实,这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如果参训学员只注意观察“带教导师”的示范行为,而不能将这些示范行为以符号编码的形式保存下来,则“带教导师”很难对参训学员产生影响。

3.动作再现过程。这一过程是为了解决“如何在实践中表现观察到的行为”的问题。动作再现过程是在需要表现出模仿学习的行为时,能将头脑中的表象转变为适当行为。动作再现过程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动作再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观察者的能力水平和观察者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期。

参训学员观察学习“带教导师”的教学行为之后,不是立即就能形成所预期的教学行为,因为任何行为的习得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矫正。

4.强化和动机过程。这一过程是为了解决“是否愿意模仿并做出某种行为”的问题。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即动机过程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行为和自我认知的影响。这三种强化一致时,能给行为以最大的激励作用。

培训期间,如果参训学员所习得的教学行为能产生有价值的结果,该学员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出评价,此评价会影响其今后的教学行为,其他参训学员也会倾向于模仿此教学行为。因此,应当及时强化参训学员所习得的教学行为,来推动参训学员的学习。强化可以是物质的,可以是精神的。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是20世纪40年代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在心理动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勒温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并重点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最终原因来自于群体内部的“能源”,具体表现为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的互补。

“影子教师”培训,是以“影子教师”为中心的参训学员和“带教导师”相互团结、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的研修方式。培训的目标、环境,以及参训学员和“带教导师”形成的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等是影响该群体动力的内部心理因素。因此,需要明确培训的目标,改善培训的硬件环境和软件,促使参训学员和“带教导师”之间形成一个“场”,并积极发挥这个“场”的整体功能。

(三)社会互赖理论。

道奇于1949年提出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社会互赖。道奇的研究生约翰逊兄弟提出,除了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互赖之外,还存在无互赖(个体之间彼此独立作业)的情境。约翰逊兄弟在此三种社会互赖的基础上,建构了系统的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的社会情境张相互影响时的行动效率、内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结果。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具有共同目标时,个人的结局既受他人的影响,也会影响他人。积极的互依性带来的是为达到共同目标而付出的高度努力,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影子教师”培训中,参训学员参与到“带教导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中,通过参训学员和“带教导师”的对话和互动,形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带教导师”在带动参训学员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在“带教”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进步。“带教导师”的进步表现在促使自尊心、自信心更加坚定,催促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学习参训学员在教学等方面的优点等。这就意味着参训学员和“带教导师”之间形成了互赖关系。的。由于缄默知识又有有利的缄默知识和不利的缄默知识之分。如果忽视了缄默知识,那么不利的缄默知识也会自发地产生影响,很可能会干扰教学的顺利开展,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这些“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

培训过程中,参训学员可以从“带教导师”那儿学到宝贵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两种状态: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参训学员可以观察“带教导师”在教学、课堂管理、对待学生等方面的缄默知识,“带教导师”亦可以和参训学员交流缄默知识,尽可能让缄默知识显性化,使之成为培训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影子教师”培训的基础理论框架图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

英国学者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也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可以说,缄默知识是真实存在的,是容易被教师忽略却又很重要

综上,“影子教师”培训的各理论基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不可分的。如参训学员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与观察学习理论和缄默知识理论密切相关。如上图所示,“影子教师”培训是在参训学员和“带教导师”之间形成一个“场”和积极的互赖关系的环境下,通过加强参训学员与“带教导师”间的对话、交流,以及参训学员细致观察、学习“带教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促进参训学员与“带教导师”共同提高的培训方式。

猜你喜欢

观察学习参训影子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师太”扛枪
观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