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办学:一所农村薄弱校的涅槃之路

2016-08-17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校长韩少东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木球蒙古族办学

■ 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校长 韩少东

特色办学:一所农村薄弱校的涅槃之路

■ 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校长 韩少东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农村普通高中的办学处于尴尬和困难的境地,主要表现为: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生源多为重点高中落选生源,部分学生学习和纪律意识淡薄,管理难度大;优质教师外流,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这些困难制约了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坐落在契丹祖源——平泉县的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也曾面临困境,日渐衰落。近年来,学校在转变办学思路、寻求错位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实现了逆袭翻身,一跃成为全省一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品牌学校。

筑巢引凤 科学管理

俗话说“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从某种角度说,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和科学的管理,就不可能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更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改善办学条件,创建一所现代化学校。20年前的蒙中全校只有在校生300多人,校舍是低矮的平房,操场狭小,学生跑步都需要到公路上。为了改善办学条件,2006年学校抓住县域高中布局调整的契机,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约1.5亿元,实现整体搬迁。如今,蒙中新校区占地123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教学楼、科技楼、图书楼、体育馆、餐饮楼、宿舍楼、教师周转房、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校生规模翻了十倍,攀升至3000多人,一所现代化学校的雏形初步显现。

科学化的管理,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也是教育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只有抓好教师管理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学校通过实施“抓学习,陶冶师德;抓培训,提高师能;抓竞赛,精湛师艺;抓规范,讲究师表;抓考评,严肃师纪”六项工程和开展人人“过三关、练三功、达三标、讲三课、创三名”活动来打造名师品牌,一个“老教师当模范、中年教师做示范、青年教师上规范”的教师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一个“成长在蒙中、成功在蒙中、成就在蒙中”的职业理想逐步根植在每个教师心灵深处。如今,蒙中的专任教师中,超过半数的教师曾荣获省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教师、民族教育模范、十佳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学新星等荣誉称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业已形成。

学生管理是高中管理的“重头戏”。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往往存在行为习惯不好、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学生成人成才,学校的管理者确立了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无间隙管理体系以全面规范学生日常行为,通过定期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管理,师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校教风正、学风浓,办学成绩在同类高中居于领先位置。

育人为本 特色发展

蒙中在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作为学校办学目标,并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工作不再唯高考马首是瞻,而是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提高综合素质当成学校办学的首要目标。在这种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每天早晨课前8分钟练字、5分钟励志晨读;每天中午课前一首歌;每年举办艺术节和运动会,开设书法班、演讲班、文学社等多个学生社团;不挤占法定假日,主动缩短放假周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亲近家庭。一系列改变,让学生的天性得到释放,让教师从分数指标的压榨下解放出来。我们认为,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学校的未来自然会充满希望,这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证明。多年来,蒙中办学成绩一路攀升,无数学子实现了大学梦,特别是在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和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蒙语、体育和美术三大特色教学,确立了特色发展错位办学的思路之后,学校的办学成绩实现了质的飞跃。

实施蒙汉双语教学,发展民族教育。蒙中地处蒙古族聚居区,自建校伊始就是一所蒙古族学校,具有发展民族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们从1995年开始尝试恢复开设蒙语课。经多方协调,自1996年学校开始代表河北省向内蒙古自治区培养蒙古族对等交换生,面向全省招收蒙古族学生。20年来,交换生已由最初的每年5人逐步扩大到现在的每年120人,交换范围已从单一的内蒙古自治区扩展到现在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新疆等六省区,先后向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知名高校输送了568名蒙古族学生。

实施体育分项教学,输送体育专业人才。2009年,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尝试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先后开设了篮球、足球、乒乓球、毽球、健美操、散打、太极拳、跆拳道、瑜珈、蹴球、木球等11个选修项目供学生选择,实行走班制教学。同时,为进一步拓展体育特长生的升学渠道,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培养。2001年以来,共有200多人先后通过乒乓球、毽球、散打、跆拳道、蹴球等项目进入了全国各级各类体育院校。

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我校还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如蒙古族的旋转秋千、苗族的珍珠球、回族的木球等。其中,旋转秋千项目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表演项目银牌,木球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2015年9月,我校的旋转秋千、木球、毽球训练队代表河北省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再创佳绩,其中,旋转秋千项目获一等奖,毽球男女队分获二等奖,木球获三等奖。

开展美术特色教学,加强农村学生艺术教育。为了发挥学生特长,加强艺术教育,2006年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成立了美术工作室,各年级均设美术教学班,文化学习与美术专业学习齐头并进,相继为中央美院、天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专业美术院校输送300多名美术特长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出口,满足了农村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渴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蒙中特色办学的探索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又为学生的大学梦开辟了新的途径,既回避了与重点高中的正面竞争,又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当然,薄弱农村高中走出困境得到发展,还需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农村高中自身发挥优势、审时度势、上下求索,只有这样,才会出现真正的出路。

猜你喜欢

木球蒙古族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高校开设雪地木球面临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高校木球运动的发展策略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冰上木球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