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新文化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

2016-08-17本期嘉宾沧州市任丘市教育体育局樊雨生承德市营子矿区教体局周焕新邢台市南和县第一中学张楠楠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培育学校

本期嘉宾:沧州市任丘市教育体育局 樊雨生承德市营子矿区教体局 周焕新邢台市南和县第一中学 张楠楠

让创新文化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

本期嘉宾:沧州市任丘市教育体育局 樊雨生承德市营子矿区教体局 周焕新邢台市南和县第一中学 张楠楠

樊雨生

【本期话题】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汇聚众智众力,扩大创新供给。创新的深厚伟力在于民众之中,各级政府要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满腔热情地为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让更多创新者梦想成真。

中小学校培育创新文化的内涵和方向是什么?新形势下,中小学校又该如何培育创新文化?本刊邀请省内部分教育工作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择部分代表性观点刊发,以飨读者。

准确判断创新文化的内涵,是中小学校规划和培育创新文化的前提

钱学森生前留下了至今仍然影响着整个中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钱学森之问”是对我国长期以来人才问题的反思与诘问,而这一关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事实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不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于建立互联网时代的师生教育创新系统,乃至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其中,培育创新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并不能说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必然具有创新性。准确判断创新文化的内涵,是中小学校规划和培育创新文化的前提。

关于创新文化的定义,奚洁主编的《科学发展观百科词典》解释说,创新文化就是与创新相关的能激励创新的文化,具体包括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精神的创新观念文化和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的创新制度文化。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认为,创新目标与创造动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构成创新文化的精神层;支持和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规范、模式等要素组成了它的制度层;而有利于创新的外在客观环境、运行平台和各种硬件设备构成其物质层。创新文化的各层次的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创新动机、创新思维等精神层次的创新要素是创新行为和创新行动的先导,创新体制和机制等制度层要素是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保证,物质层则是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物质基础。

好搜百科在定义创新文化时,主要介绍的是创新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创新文化的内涵范畴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从宏观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区域的独特文化都能称为创新文化;从微观角度看,某一具体社会组织(例如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等)的内部组织文化也属于创新文化的范畴。

中小学校为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与任务,在培育创新文化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深刻理解培育创新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所讲的培育创新文化,就是校园文化主体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创造出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以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实现共有的人文精神,这是培育创新文化的长远目标;普及科学知识,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这是培育创新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要牢牢把握培育创新文化的指导思想。创新文化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是一种发展着的文化。所以,培育创新文化要紧跟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校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要大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要在全校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气氛。

再次,深入研究培育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小学校可以从四方面实现培育创新文化: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的创新,这是从空间上对学校的一个概括,例如课堂、操场、走廊、图书馆等;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的创新,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活动、人事考核等;第三个层次是校园行为文化的创新,主要包括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日常的教育教学;第四个层次是精神文化的创新,例如学校的历史传统、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等。

周焕新

中小学校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创新是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命题,没有创新的教育难以培育创新的人才,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在未来竞争中立足。中小学校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而这一价值取向的形成需要借助于学校创新教育方式。

首先,学校要树立与构建创新型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首创精神,为促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推进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创新,提供精神支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智慧的开发、潜能的释放、个性的张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自由发展空间。现阶段,仍然存在把考试作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的极端现象。试卷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一些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被严重挤压,课程开齐都不能保证更不用提开足课程了。另外,试卷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中考体育考50米,学校绝不训练3000米;化学有实验题,就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背诵生涩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全面、灵活、科学的评价机制,切忌只用考试分数这一唯一标准评价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舞。

其次,中小学校应清楚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提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那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与基础教育没有利害关系。这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各级各类教育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这是由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其科学思维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高等学校学术自由的传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积淀、综合的学科结构和育人氛围、丰富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等,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来看,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起着重要的启蒙性和基础性作用。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养成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行为习惯等,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更高阶段的学业水平和工作后的为人处世能力。

再次,培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校创新文化的突破口。“国家创新,教育为本;教育创新,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创新文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校园创新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在学校层面,一要准确定位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目标。与“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创新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强烈求知欲和灵活机智才能,他们往往能在前人或他人已经有的认识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事物。因此,我们所要培养的创新型教师既要热爱教育事业,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还要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和探究能力的创新型教师。二是构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教师就要与传统的教师培训相区别,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都需具有创新性。例如,课程内容要紧贴前沿性和实用性;要将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锻炼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办法,综合考核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作为教师个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作为长远目标,具体表现为: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学会如何利用知识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新方式,设置悬念,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张楠楠

培育创新文化,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合理科学的制度能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校园文明风尚。中小学校培育创新文化,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制度体系。

首先,学校应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所谓科学育人观,就是在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培养,高尚品德的塑造、科学价值观的确立,使他们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激发学生的潜能。二是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引导。处于青少年时期广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于未知的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

事实上,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这种求知愿望;反之,不适当的教育会终结这种求知愿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三是大力倡导批判和质疑精神。如果学生不注重独立思考,只晓得人云亦云,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超越常规,不能坚持自我的见解,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因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学校应构建激励创新的制度文化。完善激励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评价的实质是激励教师,促进学校管理、评定优劣、尽职考核,以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因此,考核教师创新工作不能采取单一的、硬性的量化指标,更要杜绝各种形式主义的竞赛活动,应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民主制订最优方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不是追求完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另外,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立岗位职责制,健全考评制,形成一种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建立激发教师创新精神的激励机制。一是采用以师生为本的个性化管理方法,制定《校本教研中长期规划》《教科研常规管理条例》《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等科学性的人本管理制度,为教师的工作创新提供保障。二是为教师的知识、才能、经验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包括工作条件、设施、工具、场所、交通、通讯等。通过对教师的关心、信任、尊重、支持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建立符合教师发展的目标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尝试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实行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工作性质的教师实行不同的评价方式,将评价教师的权力大胆地教给教师自己、交给学生、交给家长、交给社会,使教师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成功,弥补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最后,培育中小学校创新文化,需要借助创新平台。搭建创新文化显性平台。优化学校显性文化建设,必须符合本校实际,代表师生共同意志,体现出创新文化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校园做到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如承德七中的“十园九景”充分体现了显性文化的创新性,桃李园、知行园、金榜园、竹园、倡园等“十园”和道德壁、日昝、方圆广场、国学墙、博爱墙等“九景”,一个个校园景观构成了整个校园的“育人场”。

营造创新文化活动氛围。目前我区各中小学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创新文化蓬勃发展。如滨河路小学的“快乐星期三”将社团分为六大板块:文雅礼仪、阳光艺术、思维探究、活力运动、翰墨书香、科技创新,同时还成立了包括曦茗茶艺、天翼小篮球、飞翔羽毛球、晨光乒乓球、绿茵小足球、博弈象棋、“露一手”折纸、快乐彩泥等35个社团。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使他们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创新能力,这是很多优秀校长应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培育学校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学校推介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