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消失的爱人》的挑战与突破
2016-08-16陈淑芬
陈淑芬
[摘要]电影《消失的爱人》由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根据作家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自上映以来,该电影就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和广泛的好评,并荣获第18届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奖。《消失的爱人》选取了电影题材中最为常见的婚恋主题,却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与其匠心独具的叙事技法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该片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及叙事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意在探究该影片对以往叙事手法的挑战与突破以及其所展现出的黑色美学风格。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主题;黑色美学
电影《消失的爱人》改编自美国作家吉莉安·弗琳创作的同名小说,2014年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搬上银幕。该影片一经上映,就掀起了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并荣获第18届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奖。《消失的爱人》讲述了一对看似平凡恩爱的夫妻,在结婚五周年纪念日的当天,妻子艾米离奇“失踪”,丈夫尼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寻找。经过调查,尤其是通过艾米留下的一本日记,警方发现这是一起凶杀案,而凶手则指向了丈夫。同时,丈夫在寻找妻子的过程中省悟,这场失踪是妻子一手策划的,妻子留下线索正是想把丈夫送进监狱。最终,单独出行遭遇抢劫而求助于前男友戴斯的艾米,看到丈夫在电视台的悔过后,设计杀死戴斯,重新回归家庭,与丈夫一起继续扮演众人眼里的“好夫妻”。《消失的爱人》选取的是常见的婚恋题材,却引起了“轰动效应”,不仅与影片故事情节的古怪离奇有关,还应归功于导演对影片叙事技法及其美学风格的独特把握。影片当中对传统叙事手法的挑战与突破以及对爱情、婚姻的极端颠覆性表现,赋予了影片别样的叙事魅力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对单一叙事视角的挑战与突破
叙事视角,在叙事性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电影创作也不例外。视角是电影叙事的核心,是叙述过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根据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叙事视角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谁说”,即叙事性文本中的“叙述声音”;另一个是“谁看”,指的便是视点问题。[1]在热奈特的理论中,叙事视角用以区分感知者和叙述者,并就此提出了“聚焦”,根据聚焦主题的不同,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内部聚焦”和“外部聚焦”。其中“零聚焦”即全知全能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内部聚焦”是剧中人物的限制性视角,只知道该角色所知的内容;“外部聚焦”是客观的叙事视角,完全置于事外,不参与故事的建构。[2]影片《消失的爱人》打破了之前电影单一视角贯穿到底的惯例,实现了电影叙事多重视角的成功转换。
影片开头以尼克抚摸着艾米的头发,内心发问切入故事,这是尼克自身的内部聚焦视角,在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之后,以外部聚焦的方式展开故事叙述:艾米失踪、尼克报警、警察查案、召开新闻发布会招募志愿者……就在尼克努力寻找妻子的过程中,影片不时穿插着艾米书写日记的镜头,通过日记,我们了解了两人相识、恋爱、结婚及婚后出现疏离矛盾的过程,显然这里故事的叙述者是艾米,此处便是艾米的个人限制性视角。随着剧情的深入,人们对尼克杀死妻子的怀疑也在不断加深,然而影片却在几秒的黑屏之后,逆转般出现了驾车飞奔的艾米,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她亲手策划和实施整个“失踪”计划的来龙去脉。此后故事又重新以外部聚焦的方式客观呈现了尼克识破艾米的计划并想办法应对,艾米“失踪”后的经历以及艾米为回归家庭的所作所为。
人物内部聚焦使观众深入到人物内心,拉近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便于观众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反之,外部聚焦则将故事原貌客观地予以呈现,使观众排除了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多方位地对人物和故事加以理解。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消失的爱人》挑战并突破了以往电影单一的叙事视角,整部影片贯穿了叙事视角的反复转换,正是这种多角度叙事的讲述方式,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为故事情节的推进设置了悬念,使整部影片更加扑朔迷离,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二、对线性叙事结构的挑战与突破
叙事结构是叙事性文本的架构方式,它将看似无序的故事情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重新排列,体现了整个文本的风格特征,因此叙事结构在整个叙事文本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传统电影多遵循时间的线性顺序和事件的因果关系来构筑叙事的结构框架,随着创作者们的不断探索,才衍生出很多新颖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的不同又使影片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消失的爱人》叙事结构精巧细腻,打破了传统电影固有的线性叙事模式,展现了创作者在驾驭整个叙事结构上的非凡能力。
(一)环形叙事
环形叙事首尾相接,互相辉映,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往往呈现出相同的场景,或是互相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轮廓。影片《消失的爱人》典型地运用了此种叙事结构。影片开头丈夫尼克抚摸着妻子的头发,内心却在发问:“我想象着打破妻子那可爱的头颅,梳理她的大脑,试图找到答案,任何婚姻中首要问题的答案:你在想什么?你感觉怎样?我们对彼此做了什么?”故事最后,又以与开头一样的场景收尾,同样是丈夫抚摸着妻子的头发,同样是在发问。或许开头的抚摸与发问只是简单地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丈夫想要打破妻子的头颅,看看里面究竟在想什么呢?因无情节的参与,这时还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或思考,但结尾处同样的情景却足以震撼人心。经历了主人公之间关系的跌宕起伏及一系列带有悬疑、惊悚色彩的事件之后,影片以同样的问题和特写镜头结束,强化了影片的叙事主题,启发着观众对影片主旨寓意的反思和感悟。环形叙事通过时空的排列组合,故事首尾自然衔接,激发人们深入思考的同时,不断探究着人和人的情感。
(二)平行交叉叙事
影片《消失的爱人》存在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显性的时间线索,艾米失踪当天、失踪第一天……失踪第X天,一直到回家五周后。故事情节沿着时间线索展开:尼克调动各种手段寻找艾米、尼克被捕、尼克在电视台悔过、艾米回家、两人恢复成为众人眼中的“恩爱”夫妻等。另一条线索以艾米的日记为源头,沿着艾米“失踪”前、“失踪”后展开,交代了艾米笔下两人相识—恋爱—结婚—婚后家暴等情况、艾米实施“失踪”计划、失踪后艾米的遭遇、艾米设计杀害前男友回到尼克身边等。整部影片中两条叙事线索既沿着各自的方向推动情节发展,又不时地交叉在一起,共同完成对某段故事的建构。如:影片前半部分,尼克寻找失踪妻子的同时,不断出现艾米的日记,并由日记闪回到二人的过去:相识、恋爱、结婚,使观众对主人公的过往与当下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随着时间这一显性线索的推进,尼克由积极寻找妻子的丈夫变为变心出轨、殴打妻子的可恶男人,随后又变成敢于认错的好人;与此同时,另一线索也在不断强化尼克的反面形象。同样,时间线索里的艾米是一个对爱情怀有美好期望却遭到丈夫不公正对待的弱女子,而另一线索里的她却是另一番模样。这样两条平行而又不时交叉的叙事线索构成了平行交叉式叙事结构,相互补充着故事情节,又共同塑造了人物形象,为影片提供了更广泛的解读可能性。
三、对脸谱化人物塑造的挑战与突破
叙事性文本在展现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在调动各类元素塑造着人物形象。传统电影所塑造的人物都是近乎脸谱化的,无论是怎样的性格特点,必须从一而终。就拿我们熟知的三国里的人物作比,关羽“忠”,诸葛亮“智”,曹操“奸”。随着社会的进步、主观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重塑造和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消失的爱人》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具有双重人格,更加真实、饱满。
(一)艾米:集天使与妖魔于一身
影片中艾米出身富家,天生很漂亮,父母是轰动文坛的作家,他们创作的畅销书系列《了不起的艾米》塑造了一个优秀、神奇、几乎无所不能的艾米。因为父母的殷切期望,艾米一方面努力追逐着被父母虚构和神话了的形象,另一方面却又是一个真实、平凡、有缺点的普通人。起初的艾米是一位为杂志供稿的作家,聪颖知性,随着故事的展开,艾米俨然一副婚姻受害者的形象:丈夫失业后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婚后生活陷入单调和不信任;丈夫有外遇,对其施以家暴;丈夫试图杀了她;等等。这些透露着同一个信息:艾米是一个弱者,值得同情和怜悯。但其后的故事却让我们大跌眼镜,艾米的另一面集中暴露:不惜伤害自己,一手策划实施了“失踪”计划;长期工作在舆论界,熟知“看客”们的心理,调控社会舆论为自己造势;设计杀害前男友戴斯;编造谎言,伪装成正当防卫者的形象;胁迫尼克在外人面前秀恩爱。以上这些都为观众展现了艾米人格中的另一面: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控制欲极强,充满阴谋和算计。影片塑造的艾米是一个具有极端AB型人格的人物,集天使和妖魔于一身,美丽温柔的外表下,藏掖着蛇蝎般的心肠。
(二)尼克:儒雅与疯狂的矛盾体
影片中尼克同样具有双重人格。与艾米认识之初,他是时尚男性杂志的专栏作家,坦诚幽默、温文尔雅,使艾米一见钟情。失业后的穷困使他的光鲜褪尽,懒惰、怯懦、邋遢,痴迷网络游戏,不思进取,靠妻子的信托基金过活,开始对艾米说谎,搞婚外情,两人之间逐渐充斥着不信任,直到妻子失踪,他脸上也未流露出真正的牵挂和担忧,反倒存有一丝窃喜,认为艾米走了可能是件好事。甚至在寻妻一筹莫展,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的情况下,他仍疯狂地与学生安迪厮混。可见,影片塑造的尼克是一个在父亲的反面阴影下,寻求摆脱,追求优雅、风度,却终难克服懦弱、疯狂性格的人物形象,是儒雅与疯狂的矛盾体,相反的性格在他身上不断纠缠,难以达到制约和平衡。
由上述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不难看出,《消失的爱人》突破了人物塑造惯常的脸谱化,通过对人物人格的真实描写,大胆书写人性的阴暗面,塑造了更为丰满、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影片的叙事意味和艺术高度。
四、对说教性叙事主题的挑战与突破
一部优秀的电影,精巧细腻的叙事结构及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不可或缺,这也是其吸引观众的必要手段。然而,真正促使电影取得成功,让人们铭记于心的往往还是通过电影叙事传达出来的丰富内涵或深刻意义,即影片的叙事主题。[3]叙事主题是影片的核心思想,是激起观影者共鸣和思考的中心意旨。电影若少了叙事主题的支撑,也就失去了观赏价值和借鉴意义。
传统电影,尤其是在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里,叙事主题往往借助某个人物的语言或行动直接展露,充满了说教色彩。但随着电影艺术的成熟与创新,叙事主题逐渐开放和模糊。《消失的爱人》的叙事主题在影片中从未正面体现,而是蕴藏在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独白与对话中,有待观众自主挖掘。
影片以婚恋为题材,围绕丈夫、妻子、家人、警察等之间的关系铺排情节,讲述了一对起初对婚姻抱有美好愿景的夫妻,经过婚姻初期的美好、婚姻中的争吵与矛盾,最终却又在充满阴谋与背叛的婚姻中穿着恩爱的伪装,欺哄众人。影片中没有一处关于叙事主题的正面或直接的显示,然而透过令人意外和不寒而栗的结局,人性的阴暗展露无遗,影片的主题也得以呈现。但该影片的主题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需要观众自己去细致地体会和感受:即便是以爱为基础的婚姻,也难免谎言和欺骗。
电影《消失的爱人》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主题上都较以往的电影有很大不同,展现出了一种挑战与突破的姿态。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扭曲变态,电影配乐诡异惊悚,色彩画面阴森血腥,充斥着冷峻犀利、悬疑阴冷的气氛。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影片对包含在婚姻中的爱与谎言这一主题进行了颠覆与嘲讽,整部影片更具冲击力,带给观众别样的审美体验。电影《消失的爱人》在对传统进行挑战和突破的过程中,对婚恋主题进行着另类表达,也正是这样的另类表达激发着人们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婚姻关系的深刻反思,同时又不断延展和加深着影片主题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兰甲甲.《消失的爱人》电影叙事学分析[J].电影评介,2015(06).
[2] [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 崔薇.《消失的爱人》叙事学分析[J].电影文学,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