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影片对外传播中的“民族性”挖掘

2016-08-16赵珊珊

电影文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民族性

赵珊珊

[摘要]近期,民族电影的创作已经从着力挖掘“民族性”转向表现基于人性的共同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笔者认为,对“民族性”和随之而来的关于某个人群固有矛盾的再次审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个体的脑中印象和感情确为一种客观事实,它们一起组成一种统一的社会的印象和对话。民族题材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对基于人性感情的思考和实践,具有其他类型、品种电影无法比拟的、天然的文化优势。

[关键词]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传播;民族性

民族题材电影文化身份的找寻、叙事主体的转变、文化自觉的苏醒、女性意识的复苏等都为该类电影寻找到了新的发展维度、发展空间。对于一个特定人群来说,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要持续发展抑或是要坚持传统。这其实就是中国与西方、民族性与现代性、传统与现代、传统与个性发展的冲突和矛盾。

一、创作中的“民族性”挖掘

俯瞰最近的电影制作,尤其是民族题材的,可以看出很多改变,很容易从中得到以下结论:从描写过去转为描写现在,电影的叙事从理想转为现实。从更高层次的“民族性”转为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尤其是在人性基础上的感情以及观念的描写。

首先是《唐卡》,所谓唐卡,是宗教卷轴画的一种,多用彩色绸缎装裱后悬挂。唐卡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存留物,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藏式美术模式,绘画内容涵盖了文化、政治、历史等很多重要主题。《唐卡》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几近失明的制作唐卡的老者顿珠找寻能传递衣钵的弟子。在这部影片中,演员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藏族演员,自然的,这是一部藏语电影。虽然是传奇,但又并不传奇,电影本身对于“传奇”的刻画并不重,对于细节的描写则是出神入化,细微地表现出了之前提到的传统和发展的不同,尤其体现在传承的途径方法有所不同,使得观影人体会到了独具特色的西藏的信仰力量和主人公复杂深沉的心理活动,也间接地体现了制作者对于文化遗产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产生的犹豫和担忧。在电影中,对于西藏的热爱以及对于西藏身为“永恒的家园”的希冀随处可见,无论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影片中的各种情节的描写都表达了这种感情,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制作者对于传统和发展的抉择如此地犹豫,一方面,制作者对于西藏独有的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对于西藏文化的现状有所担忧;另一方面,对于制作者来说,西藏的发展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西藏的热爱是他不能放弃发展的原因。虽然充满担忧,但是《唐卡》这部影片依然表达了对于传递传统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正能量,表达出更多的是未来希望的主题。

如果从模范传记电影的角度看,《索道医生》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达成了此类影片新的巅峰。影片取材于云南省福贡县拉马底村的一个乡村医生的故事,根据模范传记纯粹宣扬某种精神主义转为对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描写。电影凭着表现力极强的光影文字,借助富有创意的电影情节,生动形象地用简练的笔触写出了滑索行医的邓阿木对他事业的热爱。同《唐卡》一样,《索道医生》的演员也是本地的非职业演员,并且全是傈僳族的,是一部“傈僳语电影”。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原生态,原生态的环境、原生态的人民、原生态的人际关系都是这部电影的亮点。《索道医生》还着重描写了傈僳族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活动,比如上刀山下火海等。此类活动的叙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充分利用这类场景展现傈僳族的民族特点,尤其是重点表现了电影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人性。影片对于傈僳族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好的展现,并由此引出人物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展开剧情。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颇具创意的表现方式,在体现艺术性的同时一举多得地勾勒了角色,推动了剧情,是导演天才的构想。作为一部英模传记影片,《索道医生》完美地展现了所谓生活和艺术的融合。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虽然是一部典型的描写现实的电影,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了傈僳族人民真实的状态以及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但它又不是完全的平面镜,局部的扭曲则体现了制作者对于电影的理解,即表现出了相当的艺术性。《索道医生》以它的生活性和艺术性为我们展现了新的电影方向,也体现了制作人更高的艺术追求。

电影《阿米走步》总体来说是一部励志片,其中“阿米”以及“走步”分别是法文和藏文中的“朋友”,所以这部电影也被叫做《朋友,朋友》。本片着重表现民族与民族美好的情感,尤其是友谊,同时表现了甘肃和青海美丽的自然景观。故事的主线是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是一个从矛盾到和解,最后升级为友情的常见励志剧情。该片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人群之间的对话以及随时能让人放松心情的美丽景色。对于笔者来说,这其中的美景不仅仅是为了让人放松精神,同样也起到了放松电影中人物精神的作用。电影中的不同民族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而是中国与外国的对话,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新奇之处。外国一方是一个来自法国的自行车教练皮埃尔。对于我国文化的不了解使得产生矛盾变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本片通过对于矛盾的解决,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表现出了一个很简单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是超越民族界限的,影片看似描写体育与民族,但是绝不是单纯的体育人群,在此之上与人交往的态度,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以及真诚的品质才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再辅以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结合,使得这部影片既具有剧情感染力,又具有艺术感染力,这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吸引力。

二、“民族性”的对外文化传播

对于民族题材的电影来说,不能简单地从单方面考虑问题,首先应该从电影制作方面看待民族题材的影片。从制作方面看,近期民族题材的电影制作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笔者之前提到的几个民族题材电影,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品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巅峰。并且,不止是之前所提到的几部电影,还有很多质量以及水准都很高的,比如《赛德克·巴莱》,这部影片的制作规模空前,所达到的效果同样也是空前的,是一部毋庸置疑的史诗大片。有了这一批优秀的影片,中国民族题材的影片水平也渐渐能够赶上世界水平,也不奇怪近期中国民族题材的电影能够经常得奖了。这确实是中国民族电影的一个很大的改观。然而,从电影的第二个方面,也就是商业方面看,民族电影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还是太低,很少有民族题材的电影能够跟为盈利而创作的电影竞争,甚至很少有民族题材的影片能够进入电影院,进入商业院线的电影也都难以掀起波澜。只有少数此类影片在某电影节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引起部分观众的共鸣。这其实很正常,作为中国的民族电影,必然就会背负上一定的“包袱”,这个原因不说也罢,在公众视野中,这种“包袱”也是存在的。就好像纪录片一定是枯燥的,动画片一定是幼稚的一样,此类电影一出现就被打上了烙印。很多民族题材的电影就在这样的禁锢下发展,很多民族影片变得更加注重表现制作者的美学追求,产生了很多脱离观影人的电影,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民族题材电影完全没有必要只往某一个方向发展,要做到紧跟观众,紧跟时代,结合民族,富有创意。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水平的优秀民族题材电影。

在当今中国,由于电影事业的起步较晚以及观影人群的局限,也由于民族题材电影制作者的偏执,致使很长时间内民族题材电影处于较底层的位置,没有人愿意制作,没有人愿意投资,也没有人愿意观看,这直接导致了这个产业的停滞不前。实际上,在中国,电影票房并不低,中国内地院线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大片,票房年年创新高。在商业片的领域里,制作、传播、销售已经成为产业,观影人的观影习惯也在逐渐养成。为什么民族题材的电影没有大放光彩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外来大片和国内影片巨头的冲击,这种小众影片实际上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不过近些年,由于人们的关注以及社会的努力,倒是对此类影片有好的影响。

当今中国的一线电影院的大部分顾客是年轻人,这类人群消费的是快节奏轻松类型的电影,但是不是因为受众大部分是年轻人就没有民族电影的发展前景。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个十分漫长的时期,想要在短期内改变中国现在观影人的观影取向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主流媒体的引导以及教育。但是好的方面是,现如今的年轻观影人越来越关注那些他们平时不愿意、不屑于,也看不到的东西,在各种大学生电影节中,高校大学生是一批优秀的此类影片的忠实观众,正是这些人支持着这些影片的发展。同时,不仅仅是观影人,我国的主流院线还是更加关注利润高的、有钱可赚的商业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我国电影事业的进步,主流院线也责无旁贷,对于我国粗放经营管理的主流院线,对于影片种类的歧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某些电影院做出改革,这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够立即发生改变的则是我们的制作者,他们掌控着一部民族电影的品质优劣。也就是说,现阶段我们需要改善的是制作人对于此类影片的看法和见解。之前提到过的紧跟观众、紧跟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要求。要富有创意,要呕心沥血地创作。可以预见,在此类影片形成气候之后,其能起到的文化作用将是不可估计的,并且,民族题材的电影作为现代电影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到电影的多样化才能使得中国电影事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同样的,民族题材电影天然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这也是其他电影所无法达到的特殊高度,也能通过电影做到世界范围观影人的一种情感共鸣。

真正优秀的民族题材电影,可以起到使观众产生对民族文化保护欲的效果,这种作用与爱国思想类似,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影片,促进民族团结不说,增加人们对于该民族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国的民族题材影片对于外国有着特殊的优势,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现如今世界性的文化输出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且变得越来越强烈,应对这种输出的办法就是将我国的传统变得坚不可摧,变得可以向外实行输出。我国的民族电影主要拍摄于21世纪头十年,此期间民族题材电影大量使用某民族语言作为该影片的主体语言,并且已经成为现在民族题材电影的主流模式。这样做富有新意并且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他们的交流习惯以及生活特点,也能体现出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区别。就像大多数此类影片制作者表现出来的思想,制作少数民族影片是制作者的一种使命,即使现在的观影人无法接受,但终有一天,这些电影会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三、结语

笔者认为,对于高度商业化的影片,文化是其重要的属性。某一个人群的影片对于另一个文化来说就会出现理解困难,包括价值观、法律常识甚至所处地理位置都会对理解带来影响。但是作为一个商品,就是要对外传播的,也就是说,电影要克服这种文化产生的壁垒。大部分的商业电影都在这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不通是壁垒的重要因素,商业电影无论如何无法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商业电影输出就只能靠大力宣传以及电影的故事性。然而就算故事也存在文化壁垒,对于文化壁垒牢固的地方,作为文化商品的商业电影就很难进入当地电影市场。对于民族题材电影,它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对基于人性感情的思考和实践,此类影片能够轻易地引起不同人的共鸣。这样就能在存在语言文化壁垒的基础上传递各个民族都相通的感情。方便观影人欣赏的同时也实现电影的对外传播。

在民族电影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影片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文化壁垒所带来的影响。或能在国外电影大量冲击的现状中打出一片天地,也应当利用这个优势打破我国影片对外的文化壁垒而向外传播,起到一个“带头先锋”的效果。然而,无论此类影片拥有怎样的优势,都必须拥有高品质的艺术水平。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只有创作优秀的影片,才是中国电影业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J].当代文坛,2011(02).

[2] 陈旭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谁在说”和“怎么说”[J].当代电影,2010(09).

[3] 邹华芬.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J].电影文学,2008(07).

[4] 邹华芬.民族身份与性别表述——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艺术百家,2008(06).

[5] 谢婉若.情节性叙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大众化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15(06).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