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思:《美人鱼》的影像策略
2016-08-16侯海荣
侯海荣
[摘要]日益粗鄙娱乐化的影坛,并不能泯灭所有电影人的良心。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一路领跑2016贺岁档,主因在于它绝非一部简单的浪漫、科幻、惊悚的爱情大片,该片在剧情的矛盾升级中将核心意蕴朝向生态伦理敞开,向受众诠释的是一种鲜活的生态美学。艺术消费共享性、复效性、互动性的特点,让受众生发出敬畏与亲近自然两种情感,具有生态教育的隐性效应。周星驰电影一贯的搞笑、卖丑、荒诞皆为表象,戏谑中满溢的悲悯情怀最令人感恩和钦敬。
[关键词]周星驰;良心电影人;《美人鱼》爆红;生态美学
《美人鱼》讲述的是富豪刘轩的地产计划以及填海工程,威胁到濒海为邻的居民,更殃及海底特殊的生物——人鱼族。背负家族秘密的美人鱼珊珊被派遣前往阻止,二人在交涉过程中渐生情愫,刘轩最终因为爱上珊珊而停止填海,珊珊因意外受伤而消匿于汪洋。该片由邓超、张雨绮、林允、罗志祥等组成的“无敌帮”联袂出演,自上映起一直稳居单日票房冠军并持续飙升,俨然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标杆”,被影迷惊呼开启了“霸屏模式”。诚然,影片极高的美誉指数一方面与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喜剧大咖“星爷”有关,其名头堪比一块耀目的金字招牌;更为重要的是,《美人鱼》是近年来罕有的以环保为题材的主旋律商业片,国人对此种电影类型的观影期待与审美诉求,是一次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反思,为当下文艺批评的新尺度提供了生态之维。
一、生态视角的理论溯源
创意乃一部影片的灵魂。《美人鱼》正是从“生态时代”这一大背景切入的。说起《美人鱼》的制作灵感,周星驰透露:“对我来说,水非常神秘。我觉得环保主题跟我们要演绎的故事能够完美结合,人鱼、爱情、地球、海洋,这些素材放在一起非常搭配。”[1]影片一开始呈现的是地产大亨刘轩一掷千金拍下青罗湾的场景。缘于政府填海批文的成功介入,青罗湾项目由视若敝屣变得炙手可热。随着刘轩与若兰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情节冲突铺陈开来,人鱼族的灾难就此肇端。所谓的高科技声纳探测仪,具有探索海洋与驱逐海豚的强大威力。若兰实施海洋行动的猎捕宣言是“宁将海豚杀个精光,也勿使一条漏网”。显而易见,电影所要揭示的绝非刘轩、若兰敏锐的商业嗅觉与过人胆力,而是警钟长鸣: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短视行为,后果不堪设想。拯救大地,挽回人心,价值观和伦理观需要实现从个人本位向“类本位”的转变。电影中美人鱼珊珊的一句反诘片语破的:“如果世界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新鲜的空气都没有了,要再多钱有什么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人一旦成为唯利是图、丧心病狂的利益主体,变作血淋淋的宇宙主宰者与赤裸裸的欲壑扩张者,人自身就会丧失生存之根。倚仗建设性力量遏抑破坏性力量,此乃生态意识的觉醒与守护地球的吁求。
建立影片的生态视域,既是当代文化自觉的外在表征,也是艺术主体积极的人文转向。随着地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20世纪20年代起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运而生,它从根本上颠覆的是倡扬人定胜天并向自然无限挥霍、恣肆攫取的世界观。从20世纪80年代起,生态批评在西方初露端倪并迅速成为一门显学。环境危机的骤然加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生态文明范式的转换是引发生态批评的现实土壤。1994年,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生态美学这一命题。时至今日,“生态”不仅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流行语汇,生态问题也成为举世瞩目的时事热点。在中国人的哲学观中,自然具有实用的、功利的、精神的、美学的多重价值,人性与自然冥合乃人类的宿命。然而“物质愈富足,人类愈退步”的现代性悖论接踵而至:海啸、飓风、泥石流、沙尘暴、海洋赤潮、土地沙漠化、雾霾……种种触目惊心的生态现象皆是大自然对人类暴殄天物的“反噬”。《美人鱼》的经典台词:“在远古时代,人鱼与人类和平共处,谁知道,人类越进步越暴戾,人类是邪恶的”,给生态问题的症结做了恰切的注脚。“星爷”意识到环保迫在眉睫并将其有意植入影片之中,不得不说他在一大群为票房争宠而不惜拍烂片的电影人中鹤立鸡群。从生态文化中汲取创作营养,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姿态、一种体贴,该片独到的生态视角首先必须为之点赞。
二、生态主题的影像传达
美国的E拉兹洛曾将生态学视作一个新时代的世界观:“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个系统的世界既非天真的乌托邦,也不是抽象的遐想;它是当代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前沿出现的整体观点,并在艺术和文学,在深刻的宗教和精神经验,在涌现出来的新生文化中预期和完成。它对我们生活和未来的重要性怎么评估都不过分。”[2]79如何将生态主题水乳交融地嵌入《美人鱼》的叙事框架,周星驰煞费苦心。尽管该片尚不能做到如盐入水,无迹有味,但这样的使命担当不愧为一次可贵的艺术尝试。
首先,人物象征,重点聚焦。片中头发金黄、体型庞大的八爪鱼是揭示这一宏旨的关键人物,八爪鱼在喜剧的外衣下藏着一个悲凄的身世,它关涉600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等话题,按照周星驰“无厘头”的叙事逻辑,这个桥段设计重点与“灭族”有关。换言之,生活在深海中的生物族群曾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八爪鱼颜色与体型的“变异”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为戕害息息相关。一次次重现的铁板烧的镜头,八爪鱼活蹦乱跳,仿佛在诉说一个保护动物的童话。看来,历史演进历程中天人合一等理念早已招致人类的非理性解构。
其次,散点透视,细节强化。片中出现明星最钟爱的霸气座驾——凯迪拉克凯雷德。车虽是豪车,但在环保主题的大背景下,该车是油耗比普通版本低50%的Hybird混动。片中酒水选用的是世界最名贵的葡萄酒:1990年的罗曼尼·康帝。美人鱼的生活处所:青罗湾断头崖由一座废弃的工厂改装而成的一艘破船。凡此低调的奢华,制作意图莫不在于所有高密度的艺术符号共同为生态主题服务。还有很多看似不经意却有弦外之音的细节:破船里除了人鱼族的生活用品,还堆积了大量的矿泉水瓶。这些矿泉水瓶来自何处?显然,这是人类乱扔垃圾丢入海里被人鱼捡拾起来的。人类的环保水准竟连文明近乎蛮荒状态的人鱼都不如,令人汗颜;当邓超发现林允扮演的珊珊是美人鱼后,在警局里描述自己被袭的经历时,警方给出的罪犯画像和《海贼王》里的画像出奇相似;影片最后女主改名叫“Lucy”,这又与1949年在南非斯瓦特克朗发现的“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类”“人类最早的祖先”开普猿人重名。
再次,话语直讽,艺术点睛。对白是揭露人物性格本质的利器,语言外壳下包裹的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若兰的“你是燃烧自己,照亮我们,你是个伟人”看似挖苦,却如神来之笔。“保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交给他们了,我是个俗人,只对万恶的金钱感兴趣。赚钱啊!赚钱!钱赚不赚了?”刘轩被模拟声纳破坏海洋生态的场面震慑,似乎醍醐灌顶,道出一句忏悔之辞:“钱是赚,但……总得有道德底线吧!关闭声纳就好了,杀他们(指人鱼族)干什么?”若兰歇斯底里般怒吼:“声什么纳!”影片将刘轩、若兰置于极端的状态去点醒人性本善的复归,既细腻又袒露地批判了丑陋的人性。刘轩陈述自己被美人鱼绑架的案件时令警察啼笑皆非,“这简直是神经病杜撰的低能的故事”,民众生态意识的麻木冷漠、熟视无睹,可窥一斑。“一个‘病态社会的主要症候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需要,但却使人的精神需要挨饿。”[3]若兰之流,既是水域苍生的刽子手,亦是人类自身的掘墓人。“也许,在地球上,还悬浮着一个以人的信念、理想、信仰、想象、感悟、憧憬等为内涵的‘圈,似可称之为地球的‘精神圈。”[2]56人类真正与自然和解的路径,需以人类自我的日臻完善作为必然前提。
最后,呼应延伸,卒章显志。相信每个男生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周星驰也不例外。《大话西游》的至尊宝武功盖世,是神话里的英雄。他脚踏七彩祥云救下自己心爱的女人,却又不得不放开紫霞的手;《美人鱼》里的刘轩曾经沧海,腰缠万贯,是现实中的英雄。他借助飞行器救下美人鱼珊珊,自己虽然身中数箭,仍然撑着说:“我不放手!”同为英雄,这次选择永不言弃。正如美国的生态史学家L怀特海曾言:“我们可以感觉到与一条冰川、一粒亚原子颗粒或一块螺旋状星云之间的美好情谊。”[2]9生态审美意识不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仅是对外在自然审美意义的发现,而是生命的共感:既体现了生命之间的共通性,也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共命运感。一部优秀的电影,务必葆有经得起细致推敲的内秀。《美人鱼》的结尾再次告诫人们:道法自然,克生互惠,毋为利蔽,固守本心。
三、生态立意的整体升华
素朴本真的美人鱼珊珊历经坎坷终于收获了一份真爱,她与刘轩既能享受凡人的伴侣生活,又能在人鱼的世界里自由徜徉。倘若本片仅仅定位于一部爱情题材的电影,那么这样的结局近于圆满,但《美人鱼》的环保向度使其蕴含了更高层次的人文忧思。对于观影者而言,审美活动是主体心灵与审美对象的融合,它超越了为我所用的实用价值取向的狭隘。“实体自然是人的生存之本,哲态自然是人的行为准则,审美自然是人的生命追求。”[4]电影作为一个自在自为的整体,《美人鱼》的深刻性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崇高品格,当人与自然的问题成为一个被严重错置的“元问题”,影片突出表现在从一种全新的审美高度重新思考人与海洋的二元对立,有助于纠正主体性神话的偏颇,彰显出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影片在明暗两条线索中将创作立意逐步升华,“正是这些适构、谐构、异构要素的耦合共生,协同共进,形成了电影的整生之美”[5]。
《美人鱼》的深度构思与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有异曲同工之妙。“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金庸先生给自己的作品总结。佳作无数的金庸先生因何以刻画一个诡计多端、感情泛滥的“小人”封笔呢?这便是大师异于常人的精妙之处。小说借武侠形式言社会真相,将《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塑造得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作为一个艺术典型,韦小宝无疑集中了中国人普遍的优缺点,用金庸先生自己的话说:“我写韦小宝这个人……这种中国人好像几千年来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子。”这种迂回式针砭社会激起的反响,往往胜过直来直去。电影《美人鱼》亦如此,借刘轩与珊珊的爱情之艰言说环保之艰,路漫漫其修远。周星驰的电影犹如他本人,不善言辞,但深邃莫测。“生态美学最大的学术价值就是印证了自然生态美的客体实践本性。”[6]电影作为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周星驰以《美人鱼》为载体,阐明的是生态这一概念的三个关键义项:家园、生命、相互关系。[7]艺术消费共享性、复效性、互动性的特点,让受众生发出敬畏与亲近自然两种情感,远非浅层狂欢带来的群体迷失,具有生态教育的隐性效应。但愿曲高而不和寡,唯此不辜《美人鱼》的救渡初衷。周星驰“固执地用自己全部的余生时光,耐心地用自己的作品启蒙人们身上善意温暖的光芒。他在重复悲剧,大家便以为是喜剧,他是代表这个悲剧时代最绝望路上的一点微光”[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平市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001)。
[参考文献]
[1] 《美人鱼》最强解码:灰暗世界的乌托邦[EB/OL].http://sh.xinhuanet.com/2016-02/17/c_135106474_3.htm.
[2] 鲁枢元.文学与生态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3] [奥]贝塔朗菲.人的系统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8.
[4] 龚丽娟.从“绿色之思”到“生态诗学”[J].文艺争鸣,2016(02).
[5] 伍先成.生态美学视阈中的电影艺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01).
[6] 贺天忠.生态美的客体实践本性与美学终极关怀的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6).
[7] 赵奎英.论自然生态审美的三大观念转变[J].文学评论,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