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词在中外传媒的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2016-08-16章宜华
章宜华
中国特色词在中外传媒的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章宜华
英语是我国外宣或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但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差异,很多中国特色指称或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表达形式,这对我国当前的文化传播会造成不便。本文从涉华语料库提取中国和英美传媒对中国特色词的英语表达,根据统计数据对中国特色英语词的中外使用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外媒体的使用差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特色词涉华语料库特色词翻译文化传播汉语借词
中国特色词指在中国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独特语言表达形式,反映中国特有事物、事件,以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行政和外交等状况,在英美语言文化中没有对等的词汇。目前对中国特色词英语表达的研究仅限于个案分析、[1][2]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3][4]和少量语料样本的研究。[5]这些研究无法系统反应中国和英美媒体对中国特色英语词的总体使用情况及使用差异。为此,我们从国内和英美最权威、享有最广读者群的媒体和出版物中搜集了1亿词语料建立涉华英语语料库,目前已完成第一期5000万词的语料库建设,据此探讨中国特色英语词汇在中外传媒的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涉华英语语料库的构成与特色词的分布
1.语料库的构成语料库分两个子库:子库-I为英语母语者书写或翻译的涉华语料,简称 “英美英语库”,子库-II是中国媒体和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用英语写成或翻译的中国特色语料,简称 “中国英语库”。每一子库又分在线媒体英语和印刷版英语两部分。前者取自报纸和刊物,后者来自书籍。
子库-I包括ABC(澳洲广播公司)、BBC(英国广播公司)、JDW (简氏防务周刊)、VOA(美国之音)、CNN(美国有线新闻网)、LA Times(洛杉矶时报)、NY Times(纽约时报)、Yahoo news(雅虎新闻)等10多家媒体10766144个形符;印刷版语料包括近百种书籍,共10310003个形符。子库-II包括China Daily(中国时报,新华网)、the People's Daily(人民日报英文版)、Shanghai Daily(上海日报)、Beijing Review(北京周报)、China Today(今日中国)、Global Times(环球时报)等,共16433466个形符;印刷版语料包括:中国经典、现代名著等57部,共13658432个形符。这两部分语料共时和历史纵横交叉,对中国事物较全面覆盖,其中国特色词英语表达很具代表性。
2.中国特色的词频分布通过计算机自动分词、筛选和人工干预,从库-I和库-II共提取1251个中国特色英语词,去除重复条目,得1231条。其中词频在20万次以上的有China和Chinese,前者达57.55万次;超过万次的有 “Beijing/北京、Yin/阴、yuan/元、Shanghai/上海、jin/斤、li/里、Hong Kong/香港、Taiwan/台湾”等;1000—9999频段有58个,其中4000次以上有 “yang/阳、Dama/大妈、P.L.A./解放军、Diaoyu Islands/钓鱼岛、Han/汉族/汉代、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dalai lama/达赖喇嘛、SAR/特别行政区”等;500—999频段有45个,100—499次有188个,50—99次有146个,5—49次的达804个。
从使用频率来看,千次以上的超高频次大多与国家和影响整个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和管理的地方名称,词频在100词以上的词,部分也涉及整个社会,但其影响人群相对较少一些,如 “gaokao/高考、FTZ/自由贸易区、qigong/气功、Wechat/微信、one-child policy/一孩政策、Two sessions/两会、guanxi/关系、Taobao/淘宝”等,另一部分则只是一定时间和范围发生的事物,如 “Jiaolong/蛟龙、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Canton Fair/广交会、Nanjing massacre/南京大屠杀”等。频次在100以下的特色词950个,占特色词总数75.94%。从统计数据可知,频率较高的词使用面比较宽,影响也较大;反之,词频就比较低,如 “chop suey/杂碎、Double Happiness/双喜、God of fortune/财神、Maonan ethnic/毛南族、Xuan paper/宣纸、Jade Buddha/玉佛、Spring Begins/立春”等,受关注范围和程度就比较小了。
3.中国特色词的语义分布在英语借词的语义范畴方面,中外学者都做过研究,如Cannon[6]分19类,曾泰元和章忠建分24类等。本文所涉中国特色英语词的语义分布有25类:地方91个、民族33个、动植物20个、节日和历年60个、历史朝代33个、哲学宗教27个、文物和文化148个、中医中药36个、货币度量等16个、食物和炊具83个、茶和酒类38个、生活杂项32个、机构和团体78个、人物和职务68个、语言文学37个、社会和社会关系77个、政治和政体195个、运动和战争26个、娱乐30个、艺术26个、习俗和礼节19个、习语和习惯表达25个、新现象和新事物29个、其他4个。
地方和民族的词最具文化特色,是英美语言表达无法回避的,这类词是最早、最直接的汉语借词,如 “奉天Mukden、厦门Amoy、广东人/话Cantonese”。历年、节庆日、朝代等也具有国别唯一性,如“冬至Winter Solstice、龙年dragon year、生肖Zodiac signs、中秋节Moon cake festival、秦Ch'in”等。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道教和佛教有密切关系,形成了许多与西方不同的特色词汇,如 “道tao、道观Taoist temple、观音Kuan Yin、罗汉Lohan、风水Fengshui”等。动植物则有独具特色的类别,如“华南虎South China Tiger、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藏羚羊Tibetan antelope、牡丹moutan”等。
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特有的文物、文化遗产和思想学说,达148条,如 “故宫Palace Museum、兵马俑terracotta figures、牌楼pailou、长城Great Wall、丝绸之路silk road、气功qi gong、太极Tai chi、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法家legalism”等。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政体和行政方面的新词新语更多达195条。如 “毛时代Mao era、大字报Dazibao、两个凡是Two whatevers、铁饭碗Iron bowl、两会lianghui、知青educated youth、户口Hukou、两个文明Two Civilizations、八项规定eight-point rules”等。
其他比较多的类别还有食物和炊具 (点心dimsum、馒头Mantou、炒面Chow mein、wok/炒菜锅等)、机构和团体 (衙门Yamen、八旗eight banners、汉办Hanban、国民党Kuomintang、九三学社Jiu San society等)、社会和社会关系 (红包Hong bao、后门Back door、丢脸lose face)、人物和职务 (士大夫Scholar-official、翰林Hanlin、国子监Guozijian、孔子Confucius、洋鬼子foreign devil、裸官Naked official)等。此外,中医药、茶酒、习俗和新事物词汇也不少,如 “黄帝内经Huang Di Nei Jing、针灸Zhenjiu/acumoxa、枸杞goji、元气Yuan Qi、茅台酒maotai、乌龙茶oolong、拜年Bainian、干杯Gan bei、磕头kowtow、坐月子sit the month,枭龙Xiaolong、高铁Gaotie、龙芯Dragon chip”等,都较有中国特色。
二、中国特色英语词使用分布的中外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会造成语言表达的差异,但各国在涉华交流语言上也有很多共性,这是跨语言交流的基础。
1.特色使用分布的共性与差异我们对两个子库1000多条词进行了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库-I相对于库-II有258条的频率为零,占全库的21%;而库-II相对于库-I有134条为零,占11%,两库相互缺失总和为32%。因此,中外作者或译者在对中国特色事物的表达上约有70%用词相同,这是不同语言文化能够正常交往的基础,是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因素,但另外30%或多或少会成为交流中的障碍因素,因此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机理,找出弥补差异的办法,对于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会有助益。
2.特色词使用差异尽管大部分词在两个子库都出现,但特色词在语料中的使用分布却不尽相同,部分词的使用频率有很大差异。譬如,“Chinese Dream/中国梦、spring festival/春节、Diaoyu Islands/钓鱼岛”在库-II的频率分别为2294、3135和5408,在库-I只有51、153、355,分别相差44.98、20.49和15.23倍。为了便于系统说明,这里对高频词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由于库-I相对于库-II缺失的词较多,使用频率较库-II要少一些,因此拟取库-I词频在60以上的词219条、库-II在100词以上的词215条进行比较。其中,库-I词频高于库-II十倍以上的有41条,库-II词频高于库-I十倍的有74条。表1和表2列出了两库使用频数相差10倍以上的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
此外,库-I有而库-II缺的有134个,库-II有而库-I缺的达258个,如表3所示。
表1 英美英语库 (库-I)相对中国英语库 (库-II)高频词的差异对比
表2 中国英语库 (库-II)相对英美英语库 (库-I)高频词的差异对比
三、中国特色英语词中外使用差异分析
如表1—3所示,中外英语媒体在使用和处理中国特色词方面的差异显著,无需t检验和方差分析也一目了然。下面探讨这些差异产生的机理,以便找出弥补差异的办法。
1.英美库的用词特点及影响因素在库-II相对库-I缺失的134个特色词中,有73个为音译词,占总数55%。从语义考察发现,它们绝大部分来自汉语旧词和部分反映当代事物的意译词。在音译词中符合拼音规则的只有16个,占音译总数17%,83%为旧式威妥玛拼音或方音,如 “Hoisin海鲜、manchu epoch满洲时期、Yenan延安、t'ien天、fu yung芙蓉蛋、ch'ien lung乾隆帝、Kuan Yin观音、Ch'an禅宗、Quemoy Matsu金门妈祖”等,表3频率最高的几个缺失词也如此。
这些语词都载着浓郁的特色文化,英语里缺少对应词汇,这是西方人一道很难跨越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意译只能传递部分信息,会丢失源语的特色风格;如果按字面直译,英美人往往无法理解,故用得较少,他们不得不用音译来传递形意和文化内涵。这种译法始于英国传教士和汉学家马礼逊。马氏的语音系统以26个字母为注音码,以广州方音为基础。后来威妥玛式注音继承了马氏部分特点、简化了书写方法,使其音符近似英语发音,比较经济和科学,因此为许多词典采用。上述中国特色词大多以威妥玛注音形式仿译,收录在 《牛津英语大词典》,成为标准词形。
表3 中国特色英语词使用分布的中外 (库-I与库-II)对比分析
直译仿造词则大多限于能按字面理解的固化词,如 “yellow jacket黄马褂、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北大荒、stinking ninth category臭老九、responsibility contract包干合同”等。这类词中国媒体现在已经很少见。像 “propaganda bureau宣传部、Dragon chip龙芯、West East gas pipeline西气东输”之类使用频次在10—40次之间的词,在我国近几年的对外宣传英语语料中都未出现。当代学者认识到dragon、propaganda与 “龙、宣传”的形象或含义并不一样,而且有负面,建议回避用这些词,而 “龙芯”国内的专门拼写是Loongsun;“西气东输”是本世纪初开展的项目,不是当今报道的热点,因此在语料中也未检出。
2.中国库的用词特点及影响因素库-II在库-I中缺失的258个特色词中,有159个是直译或意译词,占总数62%;而在99个音译词中,有90个是按汉语拼音借译或音译的,占全部音译词91%,这与英美库中大量使用威妥玛拼音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从语义上考察,这些词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也有部分用现代拼音表达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等。譬如,“home purchase restrictions住房限购、Torch Program火炬计划、Gaokao reform高考改革、aoshu奥数、Gaotie高铁、Wing loong翼龙战机、Chengguan officer城管、Bei Shang Guang北上广、gao da shang高大上”等。在库-II使用频率100次以上,而库-I为零的有11个词,如 “festival travel rush节日旅游高峰、Shanghai FTZ上海自贸区、Minguo period民国时期、Mortgage slave房奴、Tax for fee费改税、Hanfu汉服”等。
国内媒体倾向于直译或意译,多少受到传统外宣弱势文化心理的影响。国内译者或英语作者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强势英语文化对汉语文化的渗透和挤压,而国内读者则乐于接受这种渗透;相反,汉语文化向英语渗透时则会遇到重重障碍和阻力,而英美舆论更是不乐意接受汉语文化的渗透。[7][8][9]因此,国内的翻译界和传媒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时倾向于采用归化翻译,尽量让译文靠近或迎合英美读者及其阅读习惯,而对于利用拼音仿译或按字面意义直译往往缺乏自信。譬如常把 “二胡”和“八卦”译为Chinese violin和Eight Diagrams或Eight Trigrams,尽管erhu和pa-kua早已收进 《牛津英语大词典》。对于中国特色的熟语或成语也是如此,如把 “破釜沉舟”译为to 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或burn one's own way of retreat,把 “鱼米之乡”简单地用英语熟语land of milk and honey来替换,这个翻译脱离了江南水乡的基本现实,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原意,因为milk and honey只是源自圣经的一种比喻,而 “鱼米之乡”则主要是写实,反映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景及其丰富物产。
上述分析说明,国外媒体受威妥玛拼音系统和英语词典收录汉语借词的影响,倾向于用威妥玛英译借词,而对当今中国媒体按汉语拼音仿译的词仍不太适应。对于意译词,英美人使用得比较少,大多是反映旧事物的词,而对反映当今新事物的词,英美库中不多,并与国内的使用情况有差异。国内传媒由于弱势文化心理的影响或从传播效果考虑,喜欢用归化法来翻译中国特色词。
除语言和翻译考量外,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词汇的使用特色也影响很大。西方人长期以来对自己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形成了强烈的优越感,他们无法平等地看待中国或涉华事物,并受本国学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譬如,他们常称中国为Communist China,把国际上为穷人利益斗争,采取武装游击战术打击权势的现象和人叫Maoism/Maist。 如果中国的发展背离了西方利益,西方传媒对中国的报道往往以负面为主,对中国相关事物的认知总是停留在若干年以前,不断炒作负面旧闻,上述英美库中常见的意译词就是一种旁证。他们常拿过去事情来描写当前的中国,因此使用旧词的机会多一些,但这些英美传媒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在中国外宣中却很少用,譬如因为 “六四”等事件,“tian'anmen天安门”持续受英美传媒关注,成为高频词,高于中国库17倍;而中国国际传媒关注多的 “Diaoyu Islands钓鱼岛、Chinese Dream中国梦、FTZ自由贸易区”等,英美媒体却很少出现。
四、基于国内外特色词使用差异的启示
强势和弱势文化心理或思维惯性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其英语表达的处理方式——弱势一方被归化,强势一方被异化。英国早期处理中国特色词之所以大多采用异化方式,是因为在19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已经成为世界首屈一指富国,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纷纷主动来中国谋求利益,主动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外汉语词典 《华英辞典》由马礼逊编纂出版,对中国特色词大多采用异化翻译的方法,仍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考虑西方阅读习惯和强势文化心理,但不能追求让我们的特色文化向英美读者靠拢。中国特色词的处理要坚持传递中国的特色文化,要加快向国际传递准确、正面信息的频率,要跨越文化障碍、弥合语言差异,让国际读者不断接近我们。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特色性中国特色词时代性强、文化意蕴丰富,反映了汉民族独特思维方式,一般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表达式,如果采用归化方式,用英语习惯表达代之,则会丢失丰富的文化蕴涵。譬如,“鱼米之乡”应坚持用land of fish and rice来异化翻译。对于那些英语词典已用威妥玛拼音拼写的中国特色词,在改为拼音形式翻译时最好要加注,如Bagua(Pa-Kua),gonfu(kungfu),taijiquan(taichi)等,以方便外国人理解或查阅词典。对于那些反映中国特色思维或形象,而外国人无法理解其词义的,也可以直译加注,如 “破釜沉舟to break the caldrons and sink the boats(to 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戴绿帽子to wear a green hat(to be cheated on by one's wife),不折腾buzheteng(no more hassle)”等。
2.可接受性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中国特色词的翻译要充分考虑读者的能动性,使英语表达方式与读者的接受视野相融合。譬如,最适合传递文化特色的音译和直译在初期往往会让读者难以理解,这就需要用附加说明。查阅英美语料发现,国外媒体比较重视这方面的转换策略。譬如:Kluger[10]在 《时代周刊》上把 “小皇帝”译为xiao huangdi-or little emperor,音译和直译两部分相互印证;Connor[11]同一天在 《独立报》上则译为little emperors'-the offspring of one-child families born,直译与意译相互印证。同理,“双喜”可译为the shuangxi(double happiness),Double happiness(Shuangxi/双喜)等。
3.表达准确性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看似概念对等的中英词汇往往暗藏文化内涵差异,一不小心就会把原本传递正能量的词变为消极能量。譬如,我们要做 “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网络强国、军事强国”,其译文分别是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maritime power,cyberpower,military power。然而,power这个词与我国一贯提倡的 “和平发展”却不是很贴切,查牛津和柯林斯词典,其释义分别是 “控制人和事物的能力”,“对人及其活动大力控制”。从语料实例来看,用power指称国家的句子多与美国有关。如果把这些译文放在正式文件中,不是加深了国外对中国威胁论的疑虑吗?如果用strong来取代power,既表达power的力量,也能避免威胁义。譬如,可把 “军事强国”译为military strong nation,大量网络语料支持此说。同理,“中国大陆”应译为Mainland of China,而不是Mainland China;“反分裂法”应译为Anti-Secession Law而不是Anti-Separation Law,因后者暗含分裂主权的意思。
综上分析可见,从语言角度看,英美传媒倾向于使用基于威妥玛拼音仿译来表达中国特色事物,意译词则大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而表达新事物、新现象的词相对中国英语库缺失很多。国内对外传媒倾向于用意译,语音仿译也是以汉语拼音来拼写,很少使用威妥玛拼音。中国对外传播所用的特色词有近三分之一在英美传媒中缺失或很少使用,这就影响了国外读者对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的认知或接受程度。造成这些差异和交际障碍的因素有文字习惯、政治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些表现源自长期以来形成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心理,正是这种心理影响着中外媒体处理中国特色词的方式。我们应该因时而变,逐步克服弱势文化心理,因势利导、乘势而为,在加强我们文化传播力度的同时,在中国特色事物的英语表述上要坚持中国特色,注意表达的可接受性和准确性,要注意特色词翻译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从现在的语料来看,一个词往往有多种英语表达形式,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这在一定的程度也影响了英美媒体和读者的接受和使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国特色词英语表达数据库,对 “一词多表”现象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并根据其使用频率、英美读者的接受习惯和词的构造理据推荐规范表达形式,作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统一词表向国际传媒界、教育界推荐。
[1]汪榕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2]汪榕培、常骏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曾泰元、章忠建:《谈汉语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向—— 以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的汉语外来词为例》,《辞书研究》2009年第5期。
[4]陈胜利:《〈牛津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数量研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3期。
[5]王敏霞:《如何在对外传播中巧妙表达中国特色词汇——〈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表达的分析与启示》,《中国记者》2014年第11期。
[6]Cannon,G.,“Chinese Borrowing in English”,American Speech,1998,(63)1.
[7]林戊荪:《弱势文化条件下的对外传播》,《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2期。
[8]张力文:《试探弱势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5期。
[9]袁青:《弱势文化背景和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0]Kluger,J.,“China's One-Child Policy:Curse of the‘Little Emperors'”,Time,Jan.10,2013.
[11]Connor,S.,“One-child Policy:China's Army of Little Emperors”,Independent,Jan.10,2013.
责任编辑:陶原珂
H035
A
1000-7326(2016)07-0151-06
*本文系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涉华英语语言知识库及应用平台建设研究”(12AZD115)的阶段性成果,感谢2011级研究生葛小帅等在建库和特色词提取中做出的贡献。
章宜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广州,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