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

2016-08-16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闫永博

中国商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开放型外资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闫永博

我国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闫永博

我国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进程中,面临着一定的产业风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竞争力不强,外资大量涌入对本土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有效防范产业风险,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产业风险的防范机制,这需要包括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并采取适当的举措。

开放型经济 产业风险 防范机制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发表重要论述,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明了方向。

从总体来看,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的迅速崛起。然而,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有收益就必然会有成本。开放型经济在带动我国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或现实的损失和风险,产业风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认清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风险,并及时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对于降低今后我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成本与代价、维护我国区域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的形成

产业风险是指在开放型经济格局下,外部经济影响对国家或区域产业发展产生威胁或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条件下,收益与风险并存是基本的态势。一方面,我国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许多颇有实力的国外企业和品牌已进入我国市场,不可避免会对本土企业和品牌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本土企业和品牌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大。

1.1我国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的来源因素

1.1.1外资的市场控制

我们可以用外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这一数量指标来衡量外资的市场控制程度,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去考量。宏观角度的外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是指在境内所有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外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的百分比;微观角度的外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是指在境内某一领域、行业内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外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在与内资企业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表2列出了2014年度我国部分行业的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其中,外资市场控制程度最高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业,高达67.32%;其次是汽车制造业,高达46.97%。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经济和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影响了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风险。

表1 我国外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008年-2014年)(单位:亿元)

表2 我国2014年度部分主要行业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单位:亿元)

1.1.2外资的股权控制

我们可以用外方股权控制率这一数量指标来衡量外方对外资企业的控制和影响程度,以外方注册资本占外资企业总注册资本的比重来计算。由表3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外资企业的外方股权控制率已经超过3/4,这表明外方对我国外资企业的控制力度很强,外国投资者已经不满足于分享企业收益,而且在谋求对参股企业甚至全行业的控制权。

表3 我国外资企业外资股权控制率(2008年~2014年)(单位:亿美元)

1.1.3外资的技术控制

外国企业实现技术控制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严格保密,避免其核心技术泄漏或扩散。现在许多国内企业购买外国公司的专利技术使用权,并支付高昂费用,但这些被授权使用的技术往往并不完整或者先进,甚至是已经被发达国家所淘汰,所以国内企业并没有学到外国企业真正的核心技术,也就始终落后于外国企业。二是外国企业在并购、控股本土企业之后,往往会把企业中原有设立的技术研发机构取消或削弱,这就降低了本土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本土企业在技术上始终依赖于外国企业。技术上的落后和对外国企业的依赖,是我国产业风险的重要来源。

1.2我国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的形成机制

对于单个产业或领域而言,其产业风险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分为三种情形(见图1)。

一是因外资企业或品牌的竞争和冲击而导致产业风险。外资企业凭借其相对强大的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如果此种优势地位得以维持和发展,那么很可能走向垄断。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通过行政或司法手段对不正常竞争、扰乱市场等行为做有效干预,以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本土企业在外资企业或品牌的冲击和压力下,或者做大做强,与外资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或者勉强维持、艰难度日,甚至被淘汰、破产。企业数目将因此而逐渐减少,资源将逐渐向少数几家大企业集中。以手机业为例,当前我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国产手机的利润和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发展潜力不足。

二是因外资集中撤资而导致产业风险。由于国际政治或经济的突发性变化,发生某领域或行业内的外资在短时间内集中撤离的情形,导致该领域或行业难以正常发展或维持,原有的投资项目被迫中止,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遭遇困难,甚至被迫解散。进而上游和下游产业链也受到影响,蒙受损失,工人失业,并因此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997年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阿根廷的金融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外资集中撤资、抽逃有关。这种情形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但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是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导致产业风险。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剧烈变化,或者出现强势竞争对手,或者遭遇外国官方设立的贸易壁垒(比如反倾销调查、特保机制)等因素,造成外贸订单大量减少,或者进口困难。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增长缓慢,发展前景比较狭窄,而且许多工业化国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同时,越来越多的后进国家正在加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行列,未来可能会形成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和生产过剩。

图1 我国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的形成机制

某一产业或领域的风险会对其他产业和领域产生影响,并且会互相传递。比如,如果建筑业遭遇困难,那么作为建筑业产业链的钢铁业、玻璃制造业、水泥制造业等都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如果这种传递得以继续延伸,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使经济由繁荣转向衰退。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周期性,即繁荣与衰退的往复交替,严重的经济衰退就是经济危机。我国在实施开放型经济战略的进程中,要完全避免经济周期性交替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波动幅度,使经济发展保持相对平稳。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风险的形成和演化与政府和社会的风险控制是紧密相关的,产业风险是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控制能力强,风险就低。

2 我国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主体和运行体系

产业风险的承担者首先是企业,但是如果产业风险持续增大,以致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危机时,那么整个社会就都成了产业风险的承担者。因此,建立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应是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

2.1企业

企业是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首要主体。

2.1.1增强抗风险能力

与外国企业相比,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品牌价值还比较薄弱,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市场定位基本上处于中低端,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盈利空间非常有限。本土企业要扮演好产业风险防范机制首要是建立主体的角色,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首先,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形成高效率的企业运行体制。

其次,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形成较强的技术实力和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

最后,打造优秀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品牌。

2.1.2构建有效的产业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的产业风险防范体系,包括风险评估、跟踪监控、危机预警、危机处理、检查备案五个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应成立专门的产业风险防范部门。

(1)风险评估

企业应定期对本企业以及所属行业的风险作出判断和预测,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及风险防范提供参考;在每进行一项重大的经营或投资项目之前,也应该对该项目的潜在风险作科学评估。

(2)跟踪监控

企业对潜在的产业风险因素进行跟踪监控,通过调研、资料搜集和整理等工作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信息,随时掌握风险的大小、危害程度。

(3)危机预警

当风险防范部门认为产业风险可能已足以对本企业或全行业造成现实危害时,应及时向企业决策层报告相关信息,并提出防范措施建议。

(4)危机管理

企业应有一系列危机处理预案,以备在发生不利事件时启用。比如,在产品出口过程中,如何应对进口国反倾销调查,企业应该有一套成熟的方案。

(5)检查备案

对已发生的危机个案,企业应该记录详细的资料,建立风险防范资料库,作为日后风险防范工作的参考和借鉴。

2.1.3企业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就是企业在总结以往处理危机经验基础上,探讨危机发生规律形成的新型管理体系,是企业对危机处理的系统化和对危机的超前反映。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许多大型的外国公司设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且一般都是由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任该机构的直接主管人员,可见其对危机管理的重视。企业的危机由多种因素造成,具有不可预测、难以预防和控制等特点,因此企业的危机管理应该贯彻六项原则,分别是Forecast(事先预测)原则、Fast(迅速反应)原则、Fact(尊重事实)原则、Face(承担责任)原则、Frank(坦诚沟通)原则和Flexible(灵活变通)原则,简称为“6F原则”。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6F原则”,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危机是可以预防、控制的,是可以实现有效管理的。

2.2政府

政府也是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主体,因为企业的能力毕竟有限,而且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

2.2.1充分而适当地发挥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应立足于为市场和企业服务,而不应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运行。因此,在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的防范机制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做好宏观调控、引导工作,保障社会经济稳定,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2.2.2设立专门的产业风险防范和研究机构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1)调研产业风险现状,跟踪搜集、统计相关信息资料,建立产业风险问题的资料库和信息库;(2)借鉴国际经验和惯例,研究、制定产业风险指标参照体系,比如产业风险警戒线等,为产业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提供量化指标;(3)履行产业风险预警职能,判断产业危险的程度,当发现产业风险接近或者达到警戒线时,即发出预警,增强产业保护能力;(4)研究产业风险防范的可行性方法、措施,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有关方面提供产业风险防范的理论指导、咨询服务。

2.2.3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我国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反垄断法》,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做了明确的定义,并且规定了处罚程序、执法机构,以支持本土幼稚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本土幼稚产业的保护,禁止外资企业操控市场、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

但对于如何看待国有企业垄断以及政府主导的市场垄断,还有很大的争议。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市场主体应该处在平等地位,只有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才能有效的降低产业风险。因此,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政府机构,只要其凭借其经济优势或者某种特殊权力,实施了妨碍或者排斥市场竞争的行为,那么就构成垄断,就应是反垄断的对象。

3 防范产业风险的配套政策建议

防范产业风险,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除了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之外,在政策上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3.1调整、完善有关外资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我国应努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公正、规范的政策环境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

首先,应该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给予外国投资者以真正的国民待遇,同时也应清理针对外资的不合理的地方法规,使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在统一、规范、合理的市场规则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其次,应该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和引导。鼓励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鼓励外资向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农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对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加强规范化监督和管理,防止跨国公司偷税漏税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

3.2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

从国际视角而言,我国经济仍处于中低发展水平。要真正有效地防范产业风险,保障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关键是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并在主导产业的拉动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结合我国目前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本文认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应朝三个方向努力。一是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准入门槛高,不易被模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比如华为、中兴、小米等。今后,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二是资本密集型领域,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收益,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金融业、服务业等。三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领域,比如石油化工、电力等。在这些产业中,既要适度地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又要保证民族资本对其的控制。主导产业可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并推动区域产业保护,减少经济开放条件下的产业风险。

3.3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

防范产业风险的首要主体是企业,这既包括有外资参股的股份制企业,也包括本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企业的区域色彩和国别色彩会越来越弱化,跨地区、跨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因此,专门针对本土企业的保护政策是与时代趋势相背离的。政府应该有对各种类型资本和企业一视同仁的理念,并在行政实践中予以公平的对待。但另一方面,由于相对于国外大企业而言,本土企业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因此竞争力暂时还很有限。如果现在立刻完全放开,那么面对国外大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将很不乐观。因此,在当前阶段,政府应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大力支持本土民族产业发展,对本土企业采取一定程度的、适当的保护,以使本土企业快速成长。

首先,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进程。改革开放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长期受国家保护的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产业中的国企。对外,要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适时、逐步打破垄断,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对内,在国有企业建立起规范、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其次,培育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不但要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更要给予本土民营企业“国民待遇”,取消针对民营资本的种种限制和歧视性规定,使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同等地位地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为各种类型的资本和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的民营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政府应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税收、信贷等领域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使我国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推动力量之一。

3.4构建适度的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体现了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外贸依存度越高,表明区域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大,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就越明显,因此产业风险也就越大。从产业风险角度来看,外贸依存度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以本国或本地区的风险控制能力作为评判尺度和标准。由表4可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8年后稍有降低,这是由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绝对值仍然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表4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2008年~2014年)

“适度的外贸依存度”是指在充分利用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应追求对外贸易的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贸易结构最优化、贸易主体合理化,以及区域经济和产业安全、内部经济良性循环和外贸依存度与GDP动态协调。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日益密切。如果不能形成适度的外贸依存度,就会导致在对外贸易中不能正确把握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导致过度的保护政策或过度的开放政策,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如果我国外贸发展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过分依赖少数国家,将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及出口相关产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外贸超出国家掌控的范围,就会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安全构成威胁。如果过少的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进口原材料、技术、自然资源等,也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适度的对外贸易。

4 结语

产业风险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风险类型紧密联系。因此,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的防范机制,既要动员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力量,也要统筹兼顾,把产业风险与金融风险、贸易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制度风险等其他风险类型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采取统一的机制和部署。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既要走向世界,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做好自我保护,防范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障区域经济稳定、高速、和谐地发展。

[1] 赵娴.开放经济下的产业安全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5).

[2] 向晓梅.开放型经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J].南方经济,1991 (1).

[3] 张立,王学人.我国产业对外开放中的风险与控制[J].人文杂志,2002(5).

[4] 黄宇峰.我国利用外资的经济风险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6 (1).

F124

A

2096-0298(2016)07(a)-148-04

闫永博(1979-),男,山东滕州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开放型经济、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开放型外资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开放型应用问题变式训练教学的策略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