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问“走转改”
——中央电视台“走转改”活动五周年成果回望

2016-08-16孙金岭

传媒 2016年13期
关键词:走转改中央电视台文风

文/孙金岭

三问“走转改”
——中央电视台“走转改”活动五周年成果回望

文/孙金岭

2011年8月22日,一个平凡如常的日子,《新闻联播》第一次挂牌推出了“走基层”栏目,并播出了首期节目《放牛老人杨光树的坚守》,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式拉开了“走转改”活动的大幕。

“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与此同时,央视新闻频道精心制作的活动宣传短片开始滚动播放,一句饱含深情的定位语令人怦然心动、难以忘怀。这个“你”,虽采取的是虚拟表达,但是屏幕内外的人们心里都明白,它不仅有着鲜明的指代性,代表着观众,代表着广大的普通百姓,而且有着清晰的方向感: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

就是从那个夏末秋初开始,数以千计的央视新闻记者们主动走进基层,感悟生活真谛,认真地深入实际,锤炼品质作风,谦逊地贴近群众,增长才干本领,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活动开展五年来,央视新闻人在向着观众的心里期待大步靠拢的同时,也在鲜活丰富的新闻实践中破解着一个个认知上的疑惑、思想上的追问,不断寻找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创作中生动精彩的真谛和答案。

一问“走转改”:走基层,基层究竟在哪里?

2011年3月,女记者何盈在新疆塔县寄宿制小学采访时,无意间听到皮里村的孩子们述说上学路上的艰辛,顿时便产生了跟着孩子们走一趟的冲动。8月末,正是孩子们开学之时,她带领5人摄制组步行三天,翻山越岭走了2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交界的边境线上,皮里村人说,这是解放以来第一次来中央媒体的记者。9月17日,《皮里村蹲点日记》在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里作为《走基层》节目连续七天播出,孩子们那惊心动魄的上学之路,顿时牵动了成千上万电视观众的心,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被誉为是中央电视台“走转改”活动初期具有标本意义的代表作。

让人更为惊讶的是,这部作品在央视内部所产生的震撼丝毫不亚于社会上的剧烈程度。记者们在向《皮里村蹲点日记》学习的同时,更从新闻理念和创作方式的层面,来认真思考“走转改”这篇自上而下的“命题作文”,来重新解读“什么是基层”这个不曾深究的问题的真正含义。“走基层,难道我们整天在一线采访,不是在基层吗?”“即使没有‘走基层’的标签,难道《皮里村蹲点日记》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吗?”“如此全景式记录百姓苦难的节目究竟应该是更多一点还是更少一点?”记者们的讨论如此直率,质疑中带着困惑。

走基层,就是要走底层。那里最接近现实,最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皮里村蹲点日记》通过记者的实地体验,客观完整地记录了一群边疆孩子的上学之难,它以小见大,观微知著,把一个在复杂多元中顽强前行、在矛盾交织中不断发展的中国现状极其逼真地展示在了屏幕之上。由于记者既记录真实现实,又理性分析原因,同时还找寻答案跟踪解决结果,致使整个片子在情绪把握和叙事处理上表现得非常精准到位,让观众在为皮里村人贫穷却乐观的精神、为马尔洋乡干部们艰辛更坚毅的行为感动的同时更有深层次的思考。

在节目中,底层的苦难是国情,政府的努力也是国情;贫穷是国情,贫穷中的点滴进步也是国情;百姓心声是国情,生活里的真善美同样是国情。电视新闻媒体的职责就是要以全面的眼光观察不均衡的国情,为观众呈现一个多角度、立体式的真实中国,从而意识到国家发展的不易,感受到民族崛起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题材的节目更多还是更少,已然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走进底层看中国”这是中央电视台开展“走转改”活动伊始,就旗帜鲜明地确立的基本思路,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只有了解了底层民情,才能更深地理解真实的国情。

走基层,不能有断层。只有层层扎下去,才能找到时代的脉动与力量。与“在网上、在高层、在会场”,靠“二手资料”加工不同,《皮里村蹲点日记》是“在路上、在底层、在现场”,是真正“一手素材”的直接报道;与预设观点、带着任务被动下去采访不同,这次是记者们带着情感走到生活中去寻找选题和亮点;与“蜻蜓点水”和“蛙水关系”的采访方式不同,这次是“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真正与被采访对象形成了生死与共的“鱼水之情”。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心态和情感,也必然会产生两种大相径庭的影响、效果和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基层”已不是我们惯常“外出采访”“一线报道”的狭义范畴,而是一次全方位重塑主流媒体公信力之魂,立体式探寻新闻舆论引导力之源,多角度提升记者编辑报道力之本的新闻实践,是一次真正突破断层、敢于直面现实、触及灵魂深处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回归。走基层,就是走近人民。无论是地理概念,还是心理概念,基层与人民密不可分。“每个人身边都是基层,都有基层,关键是看你的立场是什么,你关注的是不是中国社会重要的问题。”记者何盈谈及“基层”如是解释。很显然,我们今天所指的“基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不是只有走到了没有路的地方才是基层,也不是走到最偏远的地区才有“地气”。对于城镇,乡村就是基层;对于富裕地区,落后地区就是基层;对于上级部门,下级单位就是基层……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的“基层”,在记者眼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空间,丈量它靠的是记者的脚板。

身到基层不难,难的是心在基层;拉近地理距离不难,难的是拉近心理距离。哪里有遇到困难的群众,哪里就是基层;哪里的问题涉及群众的利益而长期被忽视,哪里就是基层——一言以蔽之,“走基层”就是走近人民。

明确了基层在哪里,也就明确了走基层的方向,找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途径。广大央视新闻人怀揣着对“走转改”的新认识新思维,不惟远,不惟苦,只惟真,只惟实,在用手中的话筒和镜头记录时代、感知中国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地走近那个大写的“你”。

二问“走转改”:改文风,衡量文风的标准是什么?

2 0 1 2年1月2 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中央电视台580名记者、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在料峭的寒风中,兵分160多路奔赴祖国各地,踏上了第一次“新春走基层”大型报道活动的征程。每一个出征的记者,也许并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但却知道观众期待他们的是什么。

在持续近一个月的活动期间,央视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厂矿社区、山庄窝铺,跋涉在边疆海岛、大漠荒滩,用手中的镜头真实地记录着国人回家团聚的奔忙与喜悦,用生动的画面近距离反映着百姓群众的心声和期盼,将“走转改”活动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春走基层》成了假日荧屏上最为显著的标识、最为动人的节目、最有影响的活动。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有主题、有策划、有规模的系列采访报道,彻底走出了新闻节目每逢节假日收视必然向低的怪圈,在喜庆娱乐的氛围中别具一格,不同凡响。广大观众的热情回应与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期待,让中央电视台敏锐地意识到,及时准确地把走基层的节目创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把实践成果转化成方法遵循,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而文风的总结与归纳首当其冲。

走基层、贵在走;转作风、难在转;改文风、重在改。走和转的目的就是为了文风的彻底改变。衡量文风好坏的根本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节目好不好看、观众喜不喜欢”。但是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新闻创作活动,它如何才能具体落实到“走基层”电视报道中并作为检验节目文风改变的操作标准呢?

认真分析“走转改”活动的整个进展状况,最难的无疑是文风标准的确立,这不仅是中央电视台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是众多主流媒体新的困惑。确立改进文风的具体标准,不仅关乎“走转改”活动是否取得扎实而具体的成果问题,更关乎央视电视新闻节目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方向问题。

毫无疑问,新文风必须符合电视新闻规律,这是新闻节目的专业化准则;新文风必须贴近生活满足观众诉求,这是新闻节目的人民性反映;新文风必须体现媒体忠诚尽责的喉舌作用,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这是新闻节目的党性要求。如果把上述三个方面当做着眼点和落脚点,然后从《新春走基层》的创作理念,看节目在采制方式和品质传播中发生的变化,从假日系列主题报道产生的社会影响,看观众的收看期待和喜欢程度,那么有关央视“走基层”节目的文风特点扑面而来,它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新标准,便清晰可见。

在走基层报道中,《杨立学讨薪记》曾连续创下《新闻联播》三十多年历史中的多项记录:第一次将农民工这样的弱小人物作为报道的主角放在头条突出播出、第一次以“走转改”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第一次以连续多集的方式将走基层节目的时长保持在几分钟以上。当然最引人瞩目的则是,第一次在这个号称“字字千钧、秒秒政治”的中国最重要的电视栏目中,播出了有完整故事情节、有复杂人物关系、有一波三折悬念冲突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对杨立学讨薪过程的完整记录与多集报道,展示的是农民工生活的酸楚、维权的艰难和抗争的曲折,推动的却是整个社会对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提供机制性解决的前进步伐——以故事化的讲述为叙事方式,有情节、有悬念,更有跟踪的结果,这是“走基层”节目有别于其他新闻类节目的一个鲜明特征。基层的真实生活永远比虚构的戏剧精彩生动,而故事化的讲述也永远是最能吸引人、打动人的传播手段。

“走基层”节目结出的创新成果,电视新闻文风发生的显著变化,大量新闻人才的脱颖而出,为中央电视台全面改进和提高新闻节目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报道任务,真正实现品质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问走转改:“走转改”,还要走多久?

2012年11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十八大报道总结会”上,有同志提出:“我们以‘走转改’的方式报道党的十八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现在会议胜利闭幕,任务已经完成,‘走基层’节目还需不需要保持那么大的播出量?独立运作的‘走基层’创作团队还需不需要保留下去?”这些问题令人深思。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媒体对于走基层节目的具体操作问题,其实却关乎究竟是把它当成一次短暂有形的运动还是当成一个持久理念追求的认识问题。

心中有真情,手上出精品。五年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报道的选题越来越丰富,视野也越来越宽阔。新闻频道不仅在全年每一个重大时间节点、每一个重要节假日都会推出“走基层系列特别报道”,产生了《春节问家风》《清明读家书》《五一访“大国工匠”》《中秋话故乡》《国庆说爱国》等大量集思想性与艺术性、感染力与影响力为一体的优秀新闻作品,令观众怦然心动,记忆犹新。特别是在“中国梦”“四个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绿色中国”以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庆祝建党95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主题主线宣传之中,也成功地嵌入了走基层的报道元素,让节目立意高远、鲜活生动,显示出无比广阔的创作未来。

眼前有方向,脚下有力量。五年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报道的队伍越来越强大,运作也越来越专业。新闻记者不仅在国内继续走基层,而且开始到国外走基层,反映中国维和部队、医务工作者以及企业在异国他乡艰辛奋斗的非凡经历,塑造“中国力量”的国际新形象;不仅国内记者走基层,而且外籍雇员也在走基层,通过外国人独特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一个不同凡响的美丽中国。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央视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运作新机制,形成了以国内记者站为主力、以总部记者相配合的骨干力量,开始走上了制度化、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央视明确提出国内31个记者站要充分发挥在前沿、接地气、零距离的人文区位优势,从“一快一慢”两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全新发展。“一快”,就是重大突发事件快速集结、快速到达、快速报道,以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一慢”,就是潜下心来、俯下身子,深入当地基层的百姓之中,扎实做采访,全力出精品。这样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和精细严实的制度构建,不仅使各记者站明确了肩负的职责与使命,激发出旺盛的战斗力,而且使走基层报道有了现实的着眼点和准确的发力点,确保活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毫无疑问,这一切源自于“走转改”,它所释放的正能量令人震撼;这一切也受益于“走基层”,它所迸发的创造力超出想象。以“走基层”方式报道十八大,以“走转改”要求提升报道力,这是中国新闻界一次极有力度、极有影响、极为成功的创新之举。它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是一条电视媒体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需要贯彻始终,坚持不懈。

它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崛起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伟大、最生动的精彩故事,但作为媒体人我们还远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新闻工作者开展“走转改”活动就是要让新闻工作者在坚定发扬光荣传统的同时,构建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具有中国电视特色、观众群喜闻乐见的媒体话语体系,通过主流的声音准确把握和客观阐释中国的成绩、问题和未来,做好民族复兴这个大选题,写好“中国梦”这篇大文章。现在,我们之所以开辟“走转改”的专门板块和栏目,贴上“走基层”的标签挂牌播出,是为了将来摘掉这个标签,用转好了的作风、改进了的文风真诚面对观众,彰显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现在,我们之所以成立机构配备专门的记者重点展开走基层报道,就是要通过价值引领和专业示范,让“走转改”这个“命题作文”变成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自觉行动和职业态度,央视的报道力量不仅不能有丝毫的减弱,反而更需加强,引向深入,全面开花。

结语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是党和国家向新闻舆论战线发出的时代要求,也是全国“走转改”活动再接再厉、阔步前行的行动号角。

“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了心中那个大写的“你”,中央电视台已经走过了五个春秋的“走转改”活动,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作者单位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猜你喜欢

走转改中央电视台文风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
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征联佳作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