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视角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建设研究
2016-08-16郝光安
徐 伟,郝光安,姚 蕾
人文教育视角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建设研究
徐 伟1,郝光安2,姚 蕾3
(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育人的载体,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为提升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功能,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体育的本体功能和育人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搜集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典型素材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认为: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建设应遵循人文性、导向性、全方位、持续性、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其路径包括,建设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明确体育教育价值导向;建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促进人与物的和谐发展;建设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激励学生体育行为自觉;建设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营造运动实践体验氛围。
人文教育;校园体育文化;大学体育;文化育人;文化自觉
长期以来,我国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再到大学的专业教育,某种程度上,偏重于科学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尤其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欠缺已成为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这也成为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人文教育价值和意义,如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竞争、拼搏、坚毅、团结、责任、尊重、公平、正义、平等、自由、艺术、哲理等人文教育元素,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教化、审美情趣培养、精神世界引导和个体社会化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但因受传统的“体质教育论”、“技能教育论”等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使体育囿于一门技术课程或一项身体技能运动,在教育实践中“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知识、重课上轻课下、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积弊较深,窄化了体育的教育形式和功能,仅仅将体育教育教学匍匐在器物的层面上,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生理机能的改善,轻视了人的主体性存在,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方面的发展,导致学生对体育认知片面,进而排斥和歧视体育[1]。那么,如何将体育人文教育有效地融入到体育科学教育之中,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功能和价值等相关问题,就成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笔者经前期相关研究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人文教育的载体,而从人文教育的视角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拓展大学体育组织形式、丰富体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有效发挥体育本体功能和育人价值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大学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大学体育”、“高校体育”、“校园体育”、“大学文化”、“体育文化”、“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等为主题词检索文献,通过人工查阅题名和摘要的方式,甄选具有实效性、权威性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300余篇及相关著作40余部进行仔细研读,解读人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人文教育的内容,探究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并结合实地考察法对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30余所大学进行调查,搜集有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典型素材,并从人文教育的视角整理了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建设的原则和路径,希冀能够为当代大学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1 人文教育的二维视角
人文,即以人为本,是西方学者在文艺复兴时期针对以“神”为本的宗教思想提出的学说,旨在肯定和注重人的价值、尊严,要求自由平等、人性解放;人文,即文明、文雅,出自《周易》的贲卦,其彖辞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人伦纲常、文治教化之意,喻指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以及人之所以为人是人性之所在;人文,即文化,辞海中释义,“人文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尽管古往今来的诸多释义略有不同,但本意相似。人文是关于人的一种先进文化,是有关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如何从人的角度分析问题,以及如何塑造理想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既强调重视人、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本理念,又重视对理想的人或人性的培养和教化。
人文教育,虽然是当今教育领域里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和误解。长期以来,不乏以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即文学、历史、艺术、哲学、语言等具有人文知识或运用人文思维,亦或是人文方法的人文学科教育。更有甚者以为,人文教育重在课堂、重在教,次之是课下阅读。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误解了教育本身,忽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有意识地规避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中一些重要的人文教育元素,限制了人文教育的开展。人文教育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专有名词,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就从新兴阶级利益和人性角度出发,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经院哲学和教会的蒙昧主义教育统治,逐渐形成了新人文教育思想,也称人文主义教育,即“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人”[2]。当下,教育领域里比较认同的一种解释是“成人”的教育或是“完整人”的教育,它是针对现实教育中一些无视人、或是强化人的片面发展,把人当做工具进行培养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而提出的以“人本”为理念,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以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和注重学生个体实践体验为途径的教育思想。近代以来以人本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学所采取的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这一教育思想的体现。简而言之,人文教育就是以“人本”为导向,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途径,以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和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的方式,使个体在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方面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生成综合性品质的文化教育。
而就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而言,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一样是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原本就有的育人成分,是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元素,与科学教育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若不予承认或有意规避,那么体育就会徘徊于一门体育技术课程、或几项身体机能运动等教育的怪圈之中[3]。体育的科学教育强调身体运动的姿势、轨迹、节奏、时间、速率、速度和力量,追求技术动作的准确、协调、力度、经济和弹性,以提高技艺水平或增强体质为核心目的,同体育知识与运动项目规则一样是看得见、易评价的显性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容。而体育的人文教育是通过个体参与体育运动实践或是受周围体育文化环境的影响所感悟、体验、养成的体育信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礼仪、体育规范、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并进而使其获得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情感、体育观念、体育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隐性教育,是个体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体育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
科学教育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技术理性特征鲜明,而人文教育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对理想的人或人性的培养和教化,价值理性特征鲜明,两者并不矛盾,有机融合的相交点就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处地不在影响、左右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文化有好坏之差,所以需要人的自觉行为去规范、建设文化。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视角有两个维度,分别是“人”和“文化”。“人”即“以人为本”,是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起点应立足于“以人为本”,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的生命健康,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即“文化育人”或“文而化之”,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应在自觉承载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展示和丰富大学文化过程中,通过传承、弘扬、繁荣和创新优秀的体育文化,如滋养广博的体育文化知识、熏染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陶冶高雅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提供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等途径,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进而形成文化育人之网,使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持续不断地接受先进体育文化的刺激,并获得适应的一种文化教育过程。
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建设的原则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4],文化一旦被人创造,就会与其它各种具体文化共同形成人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左右着人的各种生活活动。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先进文化的外在濡化与主体内在文化化成的循环方式,培育文明而有教养的人。但是,文化不是自然给定的,而是人类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实践方式对象化的结果[5]。文化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物质设施和行为方式,其中人的意识或是精神文化是文化形成的核心和灵魂,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观念、认知和信仰,就有可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人文教育的视角将发展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权作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诉求,作为转变大学体育思想的重要目标,最大限度地体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能够有效地化解大学体育中出现的“科学理性”偏离“人文目标”的价值冲突问题,是大学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诉求。所以,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建设应从人文教育的视角出发,遵循“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实现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2.1 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完整地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维护人的权利,关怀人的生命,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将“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的实践之中,全面地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多元化的体育需求,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内容、改编体育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传承与创新校园体育优势项目、场地器材的改造与合理布局、有选择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建设人性化的体育管理制度与工作运行机制等方式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体育行为自主、自觉和自治。
2.2 导向性原则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大学体育系统中包含或体现的文化因素,又是大学文化系统在体育方面的亚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大学文化作为“母体”,孕育、修缮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展示和丰富大学文化。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植根于大学文化,以大学文化为导向,主动承载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不断传承、弘扬、繁荣和创新大学文化,才能持久地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闪光点,才有持续发展的绵绵动力[6]。
2.3 全方位原则 “全方位”,就是要从全方位育人的视角出发,全面地挖掘每一个可能的“文化育人”的教育元素,让那些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客观物质变成无数个隐形的
“教育者”。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全面地考虑每一个可能传播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载体,无论是体育课上与课下、体育传统与习俗、每一体育场馆设施、每一项体育管理制度、每一条体育资讯、每一项体育活动、每一个体育口号等等,都可能成为一个隐形的教育者,记载着大学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大学的精神和品位,诉说着大学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
2.4 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方方面面的、有次序的、动态的,因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期坚持;另一方面是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持续的,如一所大学的体育传统或优势运动项目对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会终生相伴。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应“急功近利,重硬件轻软件,弃难求成,舍深取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要始终并长期坚持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不断完善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环境。
2.5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原则 科学以客观事物为尺度,推崇工具理性至上,借助逻辑、数学和实验等理性手段和方法,描述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追求事物真实存在。人文以人的主体价值为中心,推崇价值理性至上,通过主体人的感悟、体验和理解,阐释事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两者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人文以科学为基础,科学以人文为导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两者的有机融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如依靠科学技术设计研发的体育用品要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导向,以符合人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将科学精神中的“求真”与人文精神中的“求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求真、求善的过程中,实现“臻美”的追求,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2.6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原则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而人既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集体中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遵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则,既不能因无限放大人的发展因素,而在体育教育中把人的利益、个性、自由、兴趣和需要等被提升到不恰当的高度,走向人本位的极端,也不能将人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和工具,忽视人的主体性存在和需求。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该在注重人的发展的同时,强调组织或是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强调体育作为手段或是工具对人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的培养,这样的体育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建设的路径
长期以来,校园体育文化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文化育人作用或作用不明显,文化育人功能弱化,效果不佳,这既与功利化、实用化的办学趋向和行政化管理手段使文化建设价值偏失有关,也与传统教育范式有关,同时大学自身文化不自觉、文化滞后、文化育人路径或方式方法陈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文化育人的功能。对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无法有效控制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具体的、可操作的自觉建设路径、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在传承创新体育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3.1 建设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明确体育教育价值导向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理念、精神和价值追求,是广大师生认同并遵循的体育价值观和信念。它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体育人文教育的隐蔽内容,就像其它学科知识要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形式一样,它需要借助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才能付诸于教育的实践,而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只有通过精神文化的外化,才能折射出特有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体育人文魅力,实现其文化育人的教育价值。具体建设内容:1)校园体育理念,包括校园体育使命观、校园体育育人观和校园体育发展观;2)校园体育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人文体育精神等;3)校园体育道德,包括集体观念、公平竞争、民主平等、责任感、组织纪律、民族情怀等。
表1 人文教育视角下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内容与方法
表2 人文教育视角下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内容与方法
3.2 建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促进人与物的和谐发展 物质不能等同于物质文化,一所大学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但可能是与人和文化相隔阂的,甚至是对立的。也就是说,再好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情感的渗入、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只能是一个由水泥和钢筋混合而成的物质设施而已。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生活体验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作为育人的一种文化载体,在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需要考虑“软件”的融合,增添人文元素,丰富文化内涵,彰显时尚、高雅,经济适用,通过人与物的沟通与感悟,传承创新体育文化,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具体建设内容:1)体育场地设施,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和自然体育环境;2)体育标志物,包括体育吉祥物、昵称、体育标识、体育标准色、体育雕塑、体育建筑物和体育人物;3)体育文化宣传媒介,包括校园网络、校园广播、体育音像制品、体育报刊杂志、体育图书、校报、体育宣传栏和体育口号。
3.3 建设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激励学生体育行为自觉 文化的存在只有被认同和学习才有意义,而被认同和学习的实现,首先需要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规则,在这样的情景中,文化与制度便联系起来了。当制度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反映了文化的精神、文化的价值、文化的观念。而当文化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采取或风俗、或习惯、或制度的形式[12]。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一所大学实现体育教育价值指向而培育的一种规范性文化,是一所大学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的实践体现,反映了一所大学的体育管理思想和水平。事实上,校园体育需要制度规范人的体育行为,但更需要制度文化引导人的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制度文化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譬如,好的体育制度,可以增强人在体育方面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提高人的主动和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提升发展人的层次,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甚至会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因此,管理制度“不需要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知识灌输一样,像道德说教一样、像行政命令一样、像法律制裁一样,从外面强加于人。它应该像空气一样保卫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13]。因此,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不是行政指令性的“灌输”,也不同于强加于人的纪律约束,而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将文本化的、相对机械僵化的强迫制度向人本化的制度转变,发挥制度的引导、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建设内容:1)体育组织机构,包括运行机制、管理方式;2)体育管理制度,包括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体育社团管理制度、日常体育锻炼管理制度、校园体育活动管理制度和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制度;3)体育传统与风气,包括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活动。
表3 人文教育视角下大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内容与方法
3.4 建设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营造运动实践体验氛围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在校园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一所大学的体育理念、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追求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活动、校园体育活动中的动态体现。良好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会渲染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好比无声之教,影响迅速、有效和深刻。因此,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建设内容的高雅性、社会性、民族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等高教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了解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礼仪、体育规范等体育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为学生提供深刻的人生体育实践体验。具体建设内容:1)体育课程,包括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评价;2)体育教学,包括教师仪态、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3)校园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文化节和体育竞赛活动。
表4 人文教育视角下大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内容与方法
4 结 语
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仍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理念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例如,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没有明确的使命观、发展观和育人观,缺乏体育精神的凝练和体育道德风尚的培育;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与国外相比,硬件设施差异不大,但内涵式建设相差甚远,尤其缺少人文元素的融入和人性化的设计与布局,缺乏具有能够折射体育精神、体育理念或是体育价值观的标志物建设;在制度文化层面上,重行政管理轻服务职能,重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轻自下而上的制度生成,重规范约束轻导向激励;在行为文化层面上,校园体育活动“有形无神”,缺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大学的校园体育品牌文化建设,具有高雅性、社会性、民族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体育项目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校园体育之中,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不突出。人文教育的视角,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理念,提供了方式方法,希冀于能够为我国大学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1]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94-99.
[2]360百科.人文教育[EB/OL].http://baike.so.com/doc/ 5884711.html,2015-06-24.
[3]徐伟,姚蕾.回归原点的思考: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规复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4):99-105.
[4]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64.
[5]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7.
[6]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7]顾春先,邬红丽,肖波,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8):41-82.
[8]周丽君.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演变的解释性模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9]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0]杨占武.美国大学体育核心理念[J].体育文化导刊,2011(4):104-107.
[11]夏晓勤,蓝劲松.中美两国大学体育文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47-51.
[12]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3]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4]陆淳.大学生群众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运作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29-131.
Reserch on the Self-awareness Construction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Horizon
XU Wei1,HAO Guang-an2,YAO Lei1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3.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As a carrier of culture education, campus sports culture is not taken seriously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laying the value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effective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urologic body function and education value of th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using documentary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gather and to sum up typical materials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ampus sports cultural self-awareness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humanism,directedness, comprehension, sustainability,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society,the self-awareness construction realizing paths of culture education involve, constructing campus sports spiritual culture, specific value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ng campus sports physical culture,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things; constructing campus sports institutional culture, motivate the sports behavioral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constructing campus sports behavioral culture,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sport practice experience.
humanistic education; campus sports culture;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cultural self-awareness.
G807.4
A
1004 - 7662(2016 )02- 0006- 07
2015-12-03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文教育视域下河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诊断与自觉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CTY015)。
徐伟,副教授,博士,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学校体育。通信作者:姚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