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运动防护课程设计刍议

2016-08-11甄子会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技能运动

甄子会,于 洋

体育教育学

普通高校运动防护课程设计刍议

甄子会,于 洋

(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为了有效防控学校体育风险,推动普通高校运动防护课程快速开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普通高校运动防护课程设计进行理论分析。分析认为:运动防护课程在全国范围内还未全面开展,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目标的制订要遵循宏观与具体相统一,具体目标要遵循实用可靠、难度适宜的原则;课程内容以防护知识、防护技能和防护行为经验为基本框架,结合本校体育课程特点选择制订;课程可按“三段式”与“单元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制订教学计划。建议:运动防护课程要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根本依据,结合本校场地设施和地域气候特点综合设计实施。

运动防护;运动风险;课程设计

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于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障体育教育工作的安全开展尤为重要。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素养,切实提高安全避险能力,则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目的。现今,大学生运动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运动猝死、溺水、外伤等事件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和热情,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运动安全知识与基本救护技能,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马上实施急救(如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当遇到溺水、休克、呼吸心跳停止等险情时,无法在第一时间施救,错过最佳救护时间,使伤者丧失生命。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但承载着培养体魄强健的社会建设者的重要职责,也肩负着保障学生运动安全的使命。我校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根本依据,以践行“健康第一”为宗旨,从2009年开始开设运动风险防护课程,从课程的设计、实验、反复调整到现在的大面积应用,期间搜集、整理、分析了大量相关资料,与涉及该领域的10余名专家进行了面谈,获得学生反馈信息万余份。但毕竟此类课程处于新生阶段,一路摸索前行至今,仍觉不够完善,现仅将课程设计方面的一点心得分享如下,望能与同行相互交流学习。

1 运动防护课程的重要性

1.1 运动防护课程概念界定 运动防护是基于运动风险、运动安全提出的新课程概念。国内学者还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具有权威的概念。主要是因为关于运动防护课程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理论体系[1]。其次是研究侧重点不同,关于运动风险研究较多,而关于具体防护对策措施、防护课程研究较少。国内关于运动防护课程方面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课程目标、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还没有明确确立。但随着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故发生频率急剧上升,越来越受到学校及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校体育安全问题,并已经付诸于实践,摸索着开设运动风险防护课程。运动防护课程可界定为:“以预防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减少运动风险伤害为目的,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置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

1.2 运动防护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委员会(现称教育部)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高等学校学生运动安全教育及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先行的原则[2]。然而,近几年以学生运动性猝死为代表的学校安全事故频发,致使国家和社会蒙受损失、学生及其家庭饱受创伤、学校体育工作受到阻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运动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运动安全性,已经成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目前大学生的运动安全需求不能被完全满足。有研究显示:60.7%的学生认为现有运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具备处理运动险情的能力[3]。然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专门开设针对大学生运动安全的课程还不多见,运动安全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2种形式。体育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长运动安全知识、提高运动安全意识,但只能在认知层面提高学生对运动中危险因素的认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处理运动险情的实践能力。实践课传授某项运动安全知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减少运动中危险事故的发生,但系统性差,只能片面地了解部分知识。所以,基于大学生运动遇险原因的复杂多样,需要开设1门既可以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运动安全理论,又可以通过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运动安全能力的课程;2)开设运动防护课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由于高校运动安全教育的缺失,部分学校为避免学生发生运动安全事故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缩减,学生在课上学不到锻炼身体所需的必备技能,导致大学生体质状况连年下降,教学质量大打折扣;3)开设运动防护课有助于完善学校运动安全管理。目前“运动风险管理”理论已经逐渐形成,该理论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运动安全领域,通过运用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学校的运动安全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法。运动防护课的开设可将该理论与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到达提高学生运动安全性的目的[4]。

2 构建运动防护课程体系

2.1 课程目标

2.1.1 目标制订原则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依据,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了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5大目标。但是每个学校在制订课程目标之前,还应当根据本校的体育课程特点,对上述目标进行整合,提出相应的适合本校实际的目标[6]。《纲要》中5个目标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性目标,给出了大的方向,并无具体,实际是宏观层面的目标、总体目标,是所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都应该遵循的目标。本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具体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授课,学生身体、心理、技术等竞技能力应该达到的标准。因此,在运动防护课程目标的制订上要遵循宏观与具体相互统一的原则,具体目标的制订要遵循实用可靠、难度适宜的原则,处理好总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运动防护课程主要目的是防控学校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风险,课程具体目标以掌握运动风险防护知识及技能为主,技能掌握程度应该达到实用可靠、难易适中,做到总体与具体统一。

2.1.2 总体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第1环节。因为课程目标的定位直接决定课程内容、课时计划、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选择。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结合本校体育课程特点,运动防护课程目标整合为安全意识、理论知识、防护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安全意识是学生首先要掌握提高的,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学生安全意识欠缺有很大关系。防护理论知识应该达到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安全行为;防护技能应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防护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方面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安全运动心态,能够在险情发生时及时将心理状态调整到施用运动防护技能所要求的水平;社会适应目标使学生达到一旦出现运动险情时能积极救助,并协助专业人员实施救护。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的确立直接受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7]。构建运动防护课程体系的目的是预防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伤害事故,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运动安全意识和运动防护能力,以便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尽可能减少自身或他人所受到的身心伤害。围绕这一目的,将该课程目标整合为以下5个目标(表1)

2.1.3 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制订前,要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具体情况有准确的掌握,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致因、风险发生几率及伤害程度等情况。近年来,“运动性猝死”案例在学校的发生频次越来越高,对学生运动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当事家庭也因此陷入无比悲痛之中。教师和学校同时也陷入相应法律纠纷,已经严重影响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运动性猝死多数是由于心脏骤停引起的,如果第1时间施救及时得当,很可能挽救一个生命,避免悲剧的发生。心肺复苏术是急救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法,应该成为课程首要具体目标,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可能用上。运动性骨折发生几率也很高,特别是在对抗激烈的球类项目中,对学生身心伤害较大,学生有必要学会骨折诊断、固定及搬运等方法。选项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内容,是根据项目类别为学生设置的必修课程。每个学校选项周期和次数并不完全统一,有的学校4个学期只选1次课,有的学校4个学期选2门课程,有的学校每1个学期1们选课。但每个学生大学期间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至少有1项。学生应该掌握1项选项课项目的运动风险防控技能。对于有特色体育课程的学校更应该制订好特色体育课程的运动风险防护工作。比如东北地区的滑冰课,掌握滑冰运动风险防控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运动防护课程首要目标是掌握基础防护技能,如心肺复苏术、骨折诊断、固定及搬运方法;其次是要掌握1项体育项目运动风险防控技能;最后要掌握本校特色体育课程的运动风险防控技能。同时要掌握相关运动防护理论知识,提高应急处理和安全防范能力,保障自身的安全。

2.2 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教育目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体育课程目标,从体育学科知识、当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中选择体育课程要素的过程。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是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之一[8]。运动防护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类别来确定。由于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很难选择出运动防护课程的统一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上从宏观和具体实施2个层面考虑较为科学合理。宏观层面是普遍性、全局性、指导性的内容,是一个大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内容体系。实施内容是各学校根据本校特色课程整合后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针对性。

2.2.1 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目标对运动险情进行分类,集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形成理想化的运动遇险应激,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遇险体验,使其建立正确的运动遇险应激。运动防护课程的内容是该课程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包括运动防护理论知识、防护技能、行为经验3个方面(见图1)。

目前,可供该课程选择的课程内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表1 运动防护课课程总体目标

图1 运动防护课程的内容体系

1)预防运动损伤知识的成熟化。目前对于运动损伤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9],基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的理论体系,加之交叉学科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相对较高,又促进了此方面的快速发展;2)运动防护技能的发展呈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易发、高危性运动项目防护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是对普通低危险性运动项目防护的漠视,还有运动防护行为经验的离散化。这里的行为经验指通过对运动险情的经历而获得的直接经验,由于这些直接经验是通过遇险者遭遇险情而获得,因此,不同遇险者的身心特点和遭遇不同的险情而千差万别。这种行为经验只能通过特定的遇险情景创设获得,例如,登山远足巧遇山火、泥石流、地震等,这部分的课程内容选择实际上是对创设什么样的运动遇险情境的选择。无论是哪种险情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甄别、遴选授课内容时不仅需要全面考虑社会需要、特定学生群体的差别、开设的不同选项课等因素,而且还要体现针对性、递进性、科学性等原则,以保证其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目标。

2.2.2 具体内容 运动防护课程应该设置为体育必修课,并且成为1门独立的体育课程。为了保证顺利实施,细化为基础防护课、选项防护课和防护课程理论3个类别。基础防护课是防护课程中必修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防护技能的基础部分,是共性的内容。选项防护课程是具体体育项目的防护技能,主要是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基础防护课程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骨折固定与搬运、止血包扎法、特色体育课程运动风险防控技能。各个学校的特色体育课程一般都是必修课,并且占有重要课时比例,如东北地区的滑冰课。滑冰运动经常发生的运动损伤主要有扭伤、摔伤、冻伤,掌握好这些运动损伤处置方法会大大降低滑冰运动风险。选项防护课以学生选择的具体体育项目为准,如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运动防护课程理论是基础防护课与选项防护课实践技能的理论知识,是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学习基本形式。

2.3 课程的实施

2.3.1 课程计划 为了合理配置运动防护课的教学内容、授课时间、授课方式以及教与学的人员等课程资源,制订了“三段式”与“单元教学”相结合的课程计划。

理论讲授阶段。在这一阶段以集中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运动防护课中的理论知识,开课时间尽量安排在体育选项课和运动防护课开课之前,使学生在学习运动防护技能之前形成较好的运动安全意识,建立正确的运动安全行为概念,为进一步掌握运动防护技能打下基础。

技能学习阶段。授课形式采用以选项班为单位的单元式教学,将体育实践课划分为若干单元,每单元的课时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其中运动防护的技能学习内容可以占1~2个单元。这样一方面通过调整不同项目中各个单元的授课时间来避免因集中开课而产生的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可以保障课时安排具有连续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运动防护技能。

运动防护技能的提高和应用阶段。鉴于运动防护课程偏重于应用性的特点,在分单元集中学习后,将不同项目的防护技能渗透到各个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运动防护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边实践边提高。

2.3.2 课程实施过程 基于“元认知”的理论知识学习。受体育理论课学时限制,很难通过几次集中的理论学习掌握大量的运动防护知识,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教师将部分理论知识作为具体实例的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观察、分析这些条件是否满足安全体育锻炼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学生获得主动掌握运动防护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往复的自我提问,逐渐培养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

基于实践操作的策略实施。意识能指导行为从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其发展[4],运动防护的认知能力来源于运动防护意识,而运动防护的操作能力则来源于熟练的掌握运动防护操作技能。所以,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将运动防护理论知识转化为运动防护技能,进而获得运动防护能力,实践操作是将运动防护理论知识转化为运动防护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情境创设的模式应用。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5]。在运动防护课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个性倾向不尽相同,通过情境模拟,可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协调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模拟遇险情境反复练习,使学生形成背景性经验,从而将所学到的应对特定险情的知识与技能贯穿起来。

课程实施的目的需要通过特定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手段将教学内容向特定教学对象有效传递,以达成最终的课程目标。运动防护知识、技能、行为经验这三项核心教学内容通过体育理论课、运动防护课、体育选项课3种教学形式向教学对象传递,最终达成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图2)。

图2 课程实施过程

2.4 课程评价 运动防护是新开设的课程,课程评价是研究的难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否对其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成败。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课程评价大多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评价。随着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体育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体育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而应扩展到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5]。对于运动防护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本身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3个内容。

2.4.1 课程本身的评价 不同的学者和论述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有着诸多不同的理解,鉴于运动防护课是1门新课程,并且该课程偏重于“技能应用”的特点,通过分析和比对之后,将运动防护课程本身的评价确定为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方法、学生的意识行为4个主要方面。在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安全意识、理论知识、防护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该课程的目标,设计课程本身评价体系。如:采用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来评价课程目标;定期举办教研活动,汇总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反馈,以及邀请专家和同行来本校听课等进行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教学方法和课程计划;通过任课教师和学生班主任对学生运动安全行为的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制订量表和问卷对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来评价学生的意识和行为。

2.4.2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运动防护课归根结底是1门体育课的辅助课程,是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为了不因怕发生运动安全事故而降低体育课的难度,使体育课能够真正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因此,我们将学生掌握运动防护技能情况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学生在课内外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运动防护技能掌握情况与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成正比,与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次数成反比。该评价结果并不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只用于改进课程本身。而学生的学业成绩则由技能掌握情况、教师主观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构成。

2.4.3 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相互关联的,效果的显现往往具有滞后性,很难在课上公正的评判1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只能通过教师是否在课上贯彻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示范讲解是否准确清晰、组织是否得当、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进行考量。

3 课程设置注意事项

3.1 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根本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是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贯穿与整个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任何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都要践行“健康第一”的宗旨。运动防护课程的设置更应以此为根本依据,同时应该考虑本校体育课程整体设置情况及课程特点,合理制订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科学制定教学大纲。

3.2 结合本校师资、教学资源等具体状况设置运动防护课 体育特色课程一般情况下都是每个学校的必修课程,课程类别不尽相同。北方学校多以滑冰、雪上项目居多;而南方学校多以水上项目居多,如皮划艇、沙滩排球等。这就对教学场馆资源提出了较高硬件要求。防护课程目标、内容选择上就必须考虑到体育教学场馆情况,是否能达到安排上运动防护课程的条件。基础防护课程涉及到心肺复苏术、骨折固定与搬运等内容,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知识更新也很快,这就要求本校教师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达到传授给学生防护技能的目的,教师运动防护技能业务水平是开好防护课程的关键。

3.3 编写专门运动防护课程教材 从目前来看,将运动防护课程设置为1门必修课程的学校,只有上海同济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和广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学校。虽然作为1门专门的体育课程,但还没有专门的运动防护课程教材。现有大学体育教材中也涉及关于运动防护方面的内容,但并不系统,不具有专门性特征,无论是教师备课,还是学生的理论学习都有很多不便。没有教材就说明课程开展并不规范、不成熟,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这与开设运动防护课程、防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目的相悖,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因此,在设计运动防护课程时,应该编著1本专业的运动防护课程教材。教材中明确基础运动防护技能和学校体育中常见体育项目运动风险防控理论及方法,规范课程实施。

3.4 根据地域气候特点设置课程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每个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异。气候是影响体育课程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室外体育课,受天气影响更大。风雨天、高热天等极端天气都会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每个学校都有相应的预案,适当调整体育教学内容,防护课程的设置更应考虑到气候的影响,例如东北地区室外体育课在选项课与滑冰课之间有3周左右的“空课期”,天气寒冷不适合上室外选项课,这个时期可以考虑安排运动防护课程,做到课程类别之间有序衔接,保证体育课程的连续性。

4 结 语

运动损伤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危害。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救护技能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点。运动防护课程是控制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有效课程,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运动防护课程还未全面开展,处于探索阶段。新时期,学校体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全面推广运动防护课程显得极为迫切。运动防护课程要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根本依据,结合本校体育课程特点来设计实施。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学校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专业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体育课程整体设置有很大差异,不可能用同一课程内容、同一模式来上运动防护课程。但是,可以对运动防护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给出一个总体框架,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大致的方向。在大方向指引下整合每个学校具体体育资源,设计1门科学合理、能够有效防控运动风险的运动防护课程。课程设计中应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细节的关系,做到因校制宜。

[1]李楠.运动防护课程开发的需求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5):117-120.

[2]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Z].教学[1992]7号, 1992.

[3]马金晶.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关富余.黑龙江省跨栏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及预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5]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12.

[6]郭彬.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7]于春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8]周李莉. 基于高校学科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范式研究——以地学类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 2013 (2): 112-115.

[9]张扬.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37-49.

The Attempting Discussion of College Sports Protection Curriculum Design

ZHEN Zi-hui,YU Y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2, Heilongjiang China)

The article makes use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do the theory analysis of college sports protection curriculum design for the sake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risk of college sport effectively and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protection courses. Analysis: Sports protection curriculum has been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which has not been fully carried out in the country; sett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specific and macro while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should be in line with the practical and reliable principle and difficulty control principle; courses’ contents are selected and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protection knowledge,protection skills and the experience of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in ligh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eatures; the teaching plan is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forms of combination of "three-step" and "unit teaching". Suggestion: The sport protection courses are synthetically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ing Outline for Commo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and in light of the site facilities and climate features.

sports protection; sports risks; curriculum design

G807.02

A

1004 - 7662(2016 )02- 0027- 06

2016-01-22

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13D073)。

甄子会,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技能运动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