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史观在高中政治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6-08-15周珍珍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

周珍珍

[摘要]社会史观倡导自下而上地看待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史观,让抽象的政治史教学生动化、平民化,让最底层的百姓也能切身体会到政治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社会史观 祖国统一 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203-02

对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政治史的教学并非易事。在学生眼中,政治史通常都是高大上的理论,枯燥无味,很少贴近学生的实际。如何让束之高阁的政治史走下神坛,使其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政治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我认为,要改变政治史教学中的“无声”氛围,使政治史的课堂更加人性化,就要摆脱传统政治史教学的范式,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用草根阶层的历史来反映国家的变迁,将社会史观融入高中政治史的教学中,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人物命运的变化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的,底层民众的历史就是国家历史最直观的反映。因此,在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我将社会史观应用于政治史的教学中,决定用历史人物来做点缀和渲染。通过社会史观的运用,主要是想让同学们感受历史人物丰富的人生经历,增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政治史。

一、《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节选

首先,我将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理。经过归纳,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展望。在这里,我重点阐述第四部分,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展望的教学设计。

在讲第四部分内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展望之前,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也是目前仍然敏感的政治话题。政治性的敏感话题非常抽象,通常很难切入。如何将政治史上得生动,学生愿意听并且积极参与进来呢?我想到了社会史观。

鉴于这种思考,在讲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轨迹时,我决定选取经历过这一段历史,并且目前生活在台湾的人物。这一人物不是显赫的政治人物,而是经历过海峡两岸分离的平凡人物。我在网上搜集资料,发现了高秉涵,找到了一些关于他的记载和报道。他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用他的一生作为材料,反映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历史再恰当不过了。经过整理后,初步形成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过渡:20世纪末,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回归向世人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和中国人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更为台湾回归提供了范例。台湾回归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接下来,我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物。(展示PPT)高秉涵,他是一名台湾老兵。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他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家国情怀感动了两岸同胞。请同学们阅读高秉涵的故事,回答问题。

材料五:

高秉涵: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

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1948年,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母亲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

1949年,13岁的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这是离开大陆开往台湾的最后一艘班船。

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1991年5月高秉涵终于回到故乡探亲,在村口,他一个人呆了半个小时,走不进去,因为他害怕。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高秉涵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根据《高秉涵:见证海峡沧桑的台湾老兵》一文整理

根据这一材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海峡两岸从隔绝到开放给下层民众带来的变化,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

(1)高秉涵为什么在79年之前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菏泽呢?

生: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的分离。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

(2)1979年,为什么高秉涵的第一封家书辗转3个多月能寄回老家山东?

生: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两岸关系逐渐有好转迹象。

(3)1991年,高秉涵为什么能够回到故乡探亲?

生: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两岸关系迎来一股暖流。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总结:从高秉涵的故事当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湾浅浅的海峡分隔的不只是大陆和台湾,它还把亲情、爱情、友情就此隔断,它使千千万万个家庭陷入了思乡之苦。两岸关系的转变惠及民众,越来越多的亲人、爱人、友人重逢。

思路分析:高秉涵的事例避免了单纯讲枯燥的大陆和台湾相分离的史实,而是让政治更加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同学们从高秉涵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更体会到了政治的变迁对下层民众命运的影响。它有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结合高秉涵的故事和教材内容,梳理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新进展。

1.打破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1)1979年元旦,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实行“三通”。

(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2.90年代两岸关系的新气象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3)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4)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3.新世纪,新突破

(1)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颁布。

(2)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2005年5月亲民党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2005年7月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访问大陆。

(3)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切地感受两岸“三通”之后带给人民的福祉,我展示了四幅图片。

第一幅图是大陆市场上出售的香甜可口的台湾水果。台湾水果运往大陆免收农产品税,即零关税。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市场和贸易伙伴。第二幅图是2013年7月海峡两岸大学生荆楚文化之旅。目前,大陆和台湾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增强了两岸大学生的情谊和共同的文化认同。第三幅图是内地30所中学使用台湾国学教材。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地方,尤其是国学方面,堪称经典。第四幅图是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大陆人民也可以去宝岛台湾看日月潭,欣赏宝岛的美景,品尝宝岛的小吃了。这几幅图显示了两岸开放以来,不仅在经济方面加强交流,而且在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也在逐步深入。两岸民众是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眼中的台湾是什么样子。我现场采访了几位去过台湾旅游的学生。甲同学说道,台湾非常干净,墙上根本看不到小广告。那里的人民特别文明。那里的政党非常的亲民。乙同学说道,台湾民众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台湾小吃也非常可口。丙同学说,台湾的学生口才都非常好,非常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同学们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了台湾的神秘,感受到了台湾民众的文明和高素质,这也是值得大陆民众学习的地方。

思路分析:这里展示的四幅图片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也是两岸“三通”之后给两岸民众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开通大陆民众赴台湾旅游。有一部分同学去过台湾,所以我直接设计了一个问题,就是问同学们去台湾的感受。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对台湾的认识,二是体现政治的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

总结: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政治隔阂导致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这一分离,让千千万万的大陆人远离故土来到台湾,与亲人、朋友、爱人相分离。民众不应该承受政治分离所带来的痛苦,这对于他们来说显然不公平。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一国两制”英明政策的指导下,在港、澳地区顺利回归的实践下,在祖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全世界所有华人、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推动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指日可待。

二、反思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只是社会史观在高中政治史教学中的一种尝试。我认为这种尝试是有可操作性的。从这个教学实例中,我发现社会史可以弥补传统政治史讲授的不足,将高高在上的政治通俗化、简单化、形象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政治史的色彩就焕发出来了。

关注史学前沿学术动态,将最新的史观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实践,一种探索。历史教师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政治史,才能将政治史讲的生动有趣。政治史的教学需要这样崭新的探索和实践,高中历史课堂也需要这样新的史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赵世瑜.中国民间文化探索:眼光向下的革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许爱华.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16):198-199.

[3]郑远.让政治贴近生活——《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2):42-47.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
《史记》中传记人物悲剧性之对比呈现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人物说史
在教学中该如何创设历史人物的教学案例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嫪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