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2016-08-15柴雅娟

考试周刊 2016年6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柴雅娟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发展思维的教学。学习认知具有不同层次,思维亦有不同层次。根据阅读能力的层次训练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每位教师必须注重的。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使不同层次的思维形成一个思维整体,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层次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强化阅读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可以追问一个可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讨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初读

体验性阅读是指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学生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会用内心体会作家的心,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失败、自己的酸甜苦辣体味作家、课文人物的世界,产生初始阅读体验,产生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个体验、感知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在初读课文中产生的体验和教师的不一致,或者教师不了解,则很难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层次——感悟课文。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是学生和课文进行心灵对话的结果,只有重视这个初读的体验,才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和谐、生动、有活力、有创造性。

体验性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要了解的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的第一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预习和交流。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对课文进行预习,即初学课文自由读。预习的要求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工具书读通课文;第二,写出自己读了课文之后获得的感受(长短不限);第三,提出自己的疑问;第四,写出对作者、编者和文章的建议。对这四个方面的预习,除了读通课文这一内容作一定的程度要求外,其他内容全部强调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的第一感受,不作任何程度的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写在作业本上,也提倡学生在课本相应的地方作批注。

预习可放在课前进行,以家庭作业形式留给学生,也可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依据学生的体验性初读情况,教师可对本次阅读教学的目标、下一层次教学主题、教学切入点等作进一步调整和准备。

三、让学生进行品读赏析

这一环节是教学流程中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斟词酌句,感悟思考,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试读、听读、评读、练读,从而使学生听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达到对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个过程有四个侧重点:

1.侧重词句的品味感悟训练。

在学生初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精读品味句子,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的方法:根据课文描写结合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感悟语句,把心放进文章中读,感受文本内涵。接着交流阅读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并深化阅读的方法指导。

2.侧重读与写,读与思的结合,读活文本。

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他们这一优势,有效地用于导读,那么学生的感情朗读就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则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十分有益。

3.侧重教材的补充,读出内涵。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它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虽然学生会用自己的智慧做精彩补充,但起点较低,阅读量相对不足,知识面比较窄。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适时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教材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让学生写下读后感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思考受到启发,适度拓展,读活文本。此环节有两个侧重点。

1.重视积累内化训练。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一是诵读,诵读于口,领悟于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甚至默写自己最喜欢的语句,释放情感。在诵读中明意,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吸收。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读中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2.侧重迁移运用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抒发情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迁移运用不仅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就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使理解与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

总之,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只有循序渐进,搭好台阶,架好梯子,善于引导,做到读有层次,读有指向,才能化有形为无形,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