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运用

2016-08-15尧国生

考试周刊 2016年63期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运用语文教学

尧国生

摘 要: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主要是在这种以“对话”是教学活动为重要特点的网状关系中进行的。语文教师在对话式教学活动中,要乐于与教材搞好对话,善于引导学生与教材搞好对话,善于引导学生与老师搞好对话,善于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搞好对话,让对话式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对话式 教学运用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的过程。“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心理学家认为:“在教室中具体学习情景下,学习直到可以说是一种一名教师和许多学生之间的以教材为媒介的通信的过程。”(日本大桥正夫《教育心理学》中译本第45页)的确,尤其是在语文这一语言性显著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不仅建立了教师与教材之间的融洽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形成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主要是在这种以“对话”是教学活动为重要特点的网状关系中进行的。那么,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搞好这些对话呢?

一、教师要乐于与教材搞好对话

教材是教师的第一位对话者。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教材作为社会历史经验的价值化形式,当中反映了编者对原初智慧经验的选择和抽象。解释学认为,教材的文本充满空白,呼唤着每一个读者合作。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干瘪”的教材丰硕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起来。老师通过理解,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这种实践就是教师与教材的“对话”过程。只有经过教师“对话”后的教材才是真正作为教育要素的教材,这时候,教材实际上就成了教师要素的延伸。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有水平的语文教师,乐于在处理教材上下工夫,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对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善于引导学生与教材搞好对话

法国文学家左拉曾说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种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教材这个潜在的文本只有在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自由地、创造性地阅读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文本。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上心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注重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作业一种现实的结论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错误之一。从作品文本而言,文本是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间”的召唤结构。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时,实际上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观察、感受和思考,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最终得到主动的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自主阅读和对文本的主动探究。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就按照自身的能力和要求展开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完成。学生在与教材的碰撞过程中创造成长过程,培养主体精神,提高交流沟通的言语能力。如在导学《红楼梦》这一名著时,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有琴棋书画,有诗词曲赋,可谓包罗万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先谈谈对文本内容进行对话之后的把握情况。

三、善于引导学生与老师搞好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几乎霸占了学生的课堂语言权,掠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即使偶尔师生间进行对话,教师的言语对象几乎锁定为少数的“优生”,优生的对话内容则基本上固定为教师或权威或教参统一认定的标准答案。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宰者与被主宰者、传授者与接受者、塑造者与被塑造者的主客体关系,师生之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间的精神领域。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美国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而试图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无疑就是不明智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首先,教师要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必须认真考虑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其次,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因为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个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的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老师更像向导或协助者,而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中扮演的绝对权威角色。这样,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老师。教师不再仅仅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学活动此时不再是被动地知识授受过程,而是一种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由此,最终深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四、善于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搞好对话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强调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对话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在对话中培养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克林伯格和美国学者波依尔都强调: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这一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每一个成员之间应当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发展合作精神、激发探究意识、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好学生与生活、与身边的每人和物搞好对话,在“对话”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让语文之花真正绽放在每一种对话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对话式教学运用语文教学
对话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