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未病指导下生活方式干预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影响*

2016-08-15张永艳

光明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治未病

张永艳   李 力



治未病指导下生活方式干预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影响*

张永艳1李力2△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管理中心(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中医预防医学学科(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治未病指导下生活方式干预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一般管理组和强化管理组,均给予运动和饮食干预方案,强化管理组同时给予中医体质调理方案,两组均干预3个月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强化组干预后各项症状较一般组干预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未病指导下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关键词:治未病;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予以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并观察其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门诊就诊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共计12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般管理组、强化管理组,每组各60例。其中一般管理组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42.8±5.5)岁。其中强化管理组男性4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43.5±4.0)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受试对象的选择

1.2.1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1],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为满足以下情况之一者:超重且中心型肥胖者(BMI≥24kg/m2和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正常高值血压者(SBP:130~139mmHg或DBP:85~89mmHg);血脂异常者(血总胆固醇TC升高≥5.18mmol/l(200mg/dl) 或血甘油三酯TG升高≥2.26 mmol/L(200mg/dl));空腹血糖受损者[6.1 mmol/L(110mg/dl)≤空腹血浆葡萄糖(FBG)<7.0mmol/L(126mg/dl)]。

1.2.2中医体质的判定标准每位入组病例均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评分[2,3]。中医体质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各个亚量表含有7~11个条目,由调查人员根据回答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选取中医体质辨识为气虚、瘀血、痰湿体质的人群为入组病例,且不同程度存在肥胖、胸闷或胸痛、心悸、神疲等临床表现。

1.2.3纳入标准符合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中医体质辨识为气虚、瘀血、痰湿体质;年龄在30~60岁之间;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4排除标准有明确诊断的心血管疾病;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属于过敏体质者。

1.3干预方案一般管理组的干预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采取饮食和运动调理方案;强化管理组除以上一般管理组的生活方式干预外,根据中医体质类型增加气虚、瘀血、痰湿体质调理方案,分别从饮食调养、精神调摄、生活起居、运动养生等方面予以调理。干预周期为3个月,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心血管高危人群干预前后临床症状变化。采用统一表格记录肥胖、胸闷或胸痛、心悸、神疲临床表现,分别于干预前、后各记录一次。其中肥胖按BMI<24记0分,≥24且<28记1分,>28且<30记2分,≥30记3分;胸闷或胸痛、心悸、神疲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4]。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干预后各项症状均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干预后各项症状较一般组干预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1)P<0.05;与一般组干预后比较,2)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后备军,同时也是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病的后备军。因此,对慢病后备军予以健康管理,对致病的高危因素予以干预和控制,不仅是对心血管疾病予以防治,也可从根本上控制慢病的发生。“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通过对未病状态的个体进行治未病的干预,防止疾病发生,使人类能保持健康状态。所以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方案是防治心血管高危状态的重要方法。

结果显示,本研究通过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进行综合干预,两组临床症状均得以改善。研究认为,冠心病从中医体质上来说与痰湿、气虚和瘀血关系密切[5],其中强化组体质辨识后加用中医痰湿、气虚和瘀血体质调理方案后临床症状优于一般组。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体检的主要部分。中医体检对于促进与保持身心健康是完全适用的,中医体检作为覆盖西医体检盲点的手段,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已成必然手段[6]。因此,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利于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控制和改善,从而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此外,通过向群众宣传健康、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以及中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加强健康文化宣传,推动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的传播[7]。

参考文献

[1]尹力,胡国臣.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4.

[2]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3]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4]徐迪华,徐剑秋.中医量化诊断[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5-89.

[5]田松,赵莉娟,梁晓葳,等.冠心病患者的证素辨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初探[J].光明中医,2011,26(7):1308-1310.

[6]陈涛,张颖莹.完善中西医结合体检,提高健康管理水平[J].光明中医,2013,28(9):1967-1968.

[7]董晓英,田凌,杨冬霞.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角色定位[J].光明中医,2010,25(12):2314-2315.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No.112102310219)

通讯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0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5-0625-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琚玮2015-03-10)

猜你喜欢

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治未病”理念在老年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运用健康促进策略,推进“治未病”工程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膳养生探讨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