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80例
2016-08-15邱晓虎谢晓焜
邱晓虎 谢晓焜
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80例
邱晓虎谢晓焜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针灸科(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以压痛最敏感点为主穴(均在肱骨外上髁部,部分在该点远侧约1cm处还有一敏感点),同侧手三里,肘髎为配穴,在主穴上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常规电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VAS疼痛评分。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3.8%(51/80)优于对照组的47.5%(38/80),治疗组愈显率86.3%(69/80)优于对照组的70.0%(56/80)(均P<0.05)。两组均能明显降低VAS疼痛积分,治疗组VAS疼痛积分较对照组减轻更明显(均P <0.01)。结论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较显著。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针灸疗法;温针灸;电针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临床常见,常因肘外侧疼痛、活动受限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针灸理疗科的常见病,自2011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用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80例,并与常规电针组80例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60例患者均来自于我院针灸科门诊病人,按治疗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登记,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男33例,女47例;年龄22~68岁,平均43岁;左侧25例,右侧55例;病程1~21个月,平均7.5个月;既往治疗史:理疗42例,局部封闭48例,推拿8例,针刀19例。对照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19~61岁,平均41岁;左侧25例,右侧55例;病程10天~22个月,平均7个月;既往治疗史:理疗41例,局部封闭42例,推拿10例,针刀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既往治疗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纳入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病例选择。(1)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作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2)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为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患者坐位或仰卧,患肘屈曲900侧放于枕上,以压痛最敏感点为主穴(均在肱骨外上髁部,部分在该点远侧约1 cm处还有一敏感点),同侧手三里,肘髎为配穴,取直径0.3 mm,长度25~40 mm毫针直刺,平补平泄,至酸胀感明显后,在主穴进针处放上一剪好的硬纸板,在针炳上插长度 约2 cm的艾条,点燃,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1.3.2对照组患者坐位或仰卧,患肘屈曲900侧放于枕上,取穴同治疗组。取直径0.3 mm,长度25~40 mm针直刺,平补平泄,至酸胀感明显后,接G“680S”电针,连续波,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二组均在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观察指标①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一条 10 cm 长的尺子,0 端为无痛,10 端为最痛,让病人自行在尺子上标出疼痛的相应位置,医者测出该位置厘米数,即为疼痛评分。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1.6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疼痛、压痛消失,端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显效:疼痛消失,端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局部仍有轻压痛;好转:局部疼痛压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愈率比较,χ2=4.28,P<0.05,两组治愈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愈显率比较,χ2=6.18,P<0.05,两组愈显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2组治疗前疼痛积分比较t=0.07,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23.91,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17.28,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示2组均能明显降低疼痛积分。2组治疗后比较t=4.80,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示治疗组该效应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疼痛积分比较 ,分)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临床上多数患者发病缓慢,一般无明显外伤史。多见于长期劳累,伸腕肌起点受到反复牵拉刺激,或前臂伸肌总腱部分撕裂、扭伤、钙化或无菌性坏死,或慢性肱桡关节的滑膜炎,或局部滑膜皱襞过度增厚,桡骨头环状韧带退行性变化,前臂伸肌总腱深面的滑膜炎,皮下血管神经束的绞窄等。本病一般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常因肘外侧疼痛、活动受限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困扰患者和家人。肱骨外上髁为前臂伸肌总腱的起点,现代医学认为肱骨外上髁炎主要发病机制在于伸肌起点反复刺激致肌腱、筋膜无菌性炎症,并卡压伸肌总腱起始部之微血管神经束。由于软组织常有痉挛、粘连、肥厚、疤痕形成等变异产生,使原有病变、卡压更严重和顽固。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有较好的抗炎作用[2],且艾灸时发射红外线可明显降低周围神经兴奋性而解痉止痛,并且其中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能穿透较深的组织,出现某些活性物质使组织器官的代谢和产热得到加强,利于组织功能恢复[3]。董氏等实验对比发现悬灸对肌层的升温能力及保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其它灸法[4]。而温针灸既有悬灸的功能,又能加热针身,二者功能叠加使热效应更著,有效地加强了针刺本身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所以,从现代医学角度可认为温针灸与电针相比能更好地针对该病病理特点进行治疗从而获得较好疗效。谢洪峰等[5]手术发现最敏感的痛点即为微血管神经束穿伸肌总腱处,在此处进行温针灸,通过灸疗和针刺两者舒筋活血、温通血脉的功能,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纠正伸肌总腱处局部软组织的痉挛、粘连、肥厚、疤痕等无菌性病变,从而使之对微血管神经束的不良刺激得以解除,而达治病目的。
肱骨外上髁炎属于中医“伤筋”范畴,多为寒湿侵袭肘部经络,使气血阻滞不畅;或长期从事旋前、伸腕等活动,不明调理之道,日久使筋脉损伤、瘀血内停等,导致肘部经气不通,不通则痛而致诸证。治疗宜舒筋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循《灵枢·经筋》之旨,本病病位在经筋,治则为“以痛为输”,故以阿是穴为主穴,并结合循经取穴手三里、肘髎,在其上施以温针灸疗法,针刺舒筋活血通络与艾灸的温经散寒止痛二者功效相辅相成,正中病机,故能收显效。
综上,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层面都提示温针灸确能直接针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而收良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191.
[2]唐照亮,宋小鸽,侯正明,等.灸疗抗炎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7,17(4):233.
[3]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10):17.
[4]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等.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1):23.
[5]谢洪峰,王葆稷,贾晓慧,等.复发性肱骨外上髁炎治疗[J].颈腰痛杂志,1998,19(2):125.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4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4-0548-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谢晓焜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