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景区应急演练模式探析①
——以山西省为例

2016-08-15罗海英

中国应急救援 2016年4期
关键词:演练救援景区

罗海英

旅游景区应急演练模式探析①
——以山西省为例

罗海英

近些年,旅游安全事故频发,各景区加强了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演练是其保障措施之一,也得到了景区的重视。本文以山西省景区为研究基点,分析了人文景区和自然景区可能多发的事件类型,进而建议各景区要关注事故发生的复杂性和连带性,从实际出发,灵活采用综合的实操型和讨论型演练模式。在演练过程中,要全面实现演练的作用:提高参演人员的实战能力、加强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当事人正确自救、督查景区日常安保工作等。

山西省 旅游景区 应急演练 模式

应急演练是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保障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紧急救援的效果和效率。随着各级部门对旅游安全重视程度的提升,近年来,很多景区举行了应急演练,搜索网站新闻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国在景区举行的应急演练约25次,其中消防演练15次,索道救援、溺水救援、悬崖救援演练各2次,冰雪灾害救援、船舶抗雷雨救援演练各1次,综合演练2次。2013年海阳市以游客晕倒而引起拥挤踩踏为情景进行演练,2015年昆明西游洞公园举行火灾扑救、应急疏散、景区防暴恐、医疗救护等演练科目。总体看来,大部分演练模式较单一,注重个别环节,忽略事故和救援的复杂性。

景区演练工作联动性强,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依据景区特征采取灵活的演练模式。本文依托山西省旅游景区,尝试设计新演练模式,以期发挥演练的最大作用,为旅游景区的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1.旅游景区举行应急演练的意义

举办演练,目的是为了全面检验有关旅游安全的人员编组、器材配备、突发情况处置、协调保障能力等内容,提高各级各类人员依据预案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及相关处置能力[1]。举办切实有效的演练对应急体系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1.1梳理流程,查补漏洞,完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我国于2006年1月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据此,各省市、部门都编制了应急预案,但因起步较晚,预案存在诸多问题,需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安全是一项只有投入而没有直接经济收益的工作,久之就会麻痹松懈,不利于及时查补预防和救援条件是否真正落实,也不能根据实况进行合理修订预案。而举办演练能够更好地梳理救援流程,查补漏洞,完善应急预案。

1.2明确责任,提升应急能力,逐步打造专业的旅游应急救援队伍

旅游业关联度高,应急救援多依赖社会消防、公安、医疗等机构,缺乏专业独立的救援队伍。随着生活环境及突发事件的演变,救援管理、机构、队伍和技能都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2]。目前,我国成立了首个国家级旅游安全救援队伍——国家旅游安全黄山应急救援队,为维护黄山市山岳型景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而打造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功模式是“三分救援七分训练”[3]。可见训练和演练能够让每一位成员真正明确自己的责任,熟悉救援技能,提高救援效率,逐步打造专业的应急旅游救援队伍。

①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山西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1.3应急演练的宣传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游客自救能力

演练的终极目标是有效的救援,而有效的救援离不开当事人的配合(山东平邑“12·25”石膏矿坍塌事故中,在36天后成功救援4名矿工的前期,救援人员不间断地与被困者沟通,商讨救援方案,并教会他们自救方法),因此在演练时,尽可能放大其宣传教育功能,提高观摩者(游客)的自救能力,就能实现演练的更深远意义。

1.4扩大景区救援组织影响,提高景区安保信誉度,增强游客愉悦感

据中国旅游报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1507名受访者进行抽样调查显示,91%的受访者不了解国内专业的旅游救援机构[4]。不定期地在景区举办多种形式的演练,除了发挥以上功能之外,还能树立景区安全形象,间接扩大景区声誉,以新的宣传方式吸引更多游客,进而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

2.山西省旅游景区及常见突发事件种类预见

山西省地貌奇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主推线路有世界遗产线路、宗教古建线路、晋商民俗线路、山西大院线路、吕梁风光线路、寻根觅祖线路、太行山水线路、黄河风情线路、红色经典线路,据此,绘制下表。

2.1人文景观多发事故预见

2.1.1消防事故

山西文物古迹众多,素有“中国古代史上艺术博物馆”之称,古木结构建筑居多,常年经历风吹日晒,极易燃烧,而且很多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五台山、洪洞大槐树,祈福求神、焚香烧纸是常见的,故防火成为一项长期不可松懈的工作。

2.1.2社会安全事件

山西地处我国中原,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形成了景区和居民融为一体的局面,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皇城相府等,很多居民生活在景区或附近,景区的工作人员、导游员、商人大部分是当地居民。乡俗观念强烈、关系错综复杂,景区管理与村委会管理相互冲突,民众与游客的摩擦纠纷时有发生。据山西省旅游质监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投诉情况通报,在游客投诉事件中,景区燃香问题占投诉总数的18%。2013年下半年,景区服务质量、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问题26件,占投诉总数的30%。

2.1.3拥挤踩踏事件

节假日景区客流量大,经常超过景区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已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2014年国家旅游日,五台山当日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平遥古城当日接待游客14.3万人次,接待量均在最大承载量2--5倍以上。游客暴增,景区管理顾及不暇,一句谣言或一个游客摔倒就可能引起拥挤踩踏事件。

另外,随着旅游竞争的激烈化,各地景区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异项目,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式旅行的需求。在平遥古城,观赏实景剧《又见平遥》已经成为亮点之一,该剧打破了坐观演出的传统,游客边走边欣赏,恍惚之间,犹如亲历,能很好地过把穿越瘾。但同时,游人众多,大家为了争相寻得观赏的最佳角度,拥挤不堪,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2自然景观多发事故预见

2.2.1溺水、坠崖

山西自然景观开发比较滞后,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等在本世纪初才开始陆续进行旅游规划,这些景观壮观秀美,但路途险要、远离都市,旅游标识不尽完善,管理相对不足。在此类景区首要预防溺水、扭摔、坠崖等意外事故,如何让当事人正确自救以及营救人如何采取急救措施是演练的重要目标。

2.2.2索道等特种设施故障

自然景观的特种设施多于人文景观,如登山索道、水上游乐设施、漂流设施等使用率非常高,因设施故障伤及游人的事件也并不鲜见。2013年7月21日,上海欢乐谷一辆过山车出现传感器故障,车体无法行驶,10多名游客被吊半空中。2010年6月29日,深圳华侨城太空迷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死亡6人,10人受伤。因此,特种设施营救及故障排除是自然景观内演练的又一重要内容。

2.2.3冬季森林防火

山西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截止到2012年,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共计197处,且大部分是山岳型森林,交通不便。山西历史悠久,又呈现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度高的局面,18处国家森林公园中,有14处包含人文景观[5]。加之山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气温低下,草木干枯,森林防火切不可大意。

图1 景区综合实操型演练模式图

3.应急演练模式探析

美国国土安全演练与评估项目(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HSEEP)把演练大体分为讨论型与实操型两类[6],以此为借鉴,景区演练也可以根据事故类型及关联度灵活地采用实操型和讨论型形式予以实施。

3.1实操型演练模式

不论是人文景区还是自然景区,因人员聚集,发生的事故往往具有复杂性,如救援不及时,还会引发次生事故,故景区也要尽可能避免单一演练,多采用综合的实操演练。根据事故发生的关联关系,每次演练至少包括两个内容,如下图。

以特定时间在某景区的“火灾——拥挤踩踏——烧烫伤、踩踏伤——救援”为预设方案举行实操演练,至少要做以下工作。

3.1.1组建救援队伍及指挥中心

本次演练需要消防、公安、卫生等部门的参与,因演练地点特殊,指挥中心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因此,围绕景区救援工作成立一支专业的旅游应急队伍并制定应急管理组织构架迫在眉睫,这支队伍以周边景区为重点工作对象,同时为当地的日常安全提供保障。专业的救援机构在设备配置、人员培训、业务流程、内部管理方面都具有其它救援机构所没有的独特优势,这不仅完善了救援体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救援速度和效率[7]。

3.1.2设计脚本

脚本是演练实施的蓝本,涉及到的内容有演练目的、时间、地点、人员、场景设置、实施过程等。在设计综合实操演练脚本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

综合演练规模相对庞大,预期目的也较多,必须针对岗位小组设定明确的目的。本次演练主要达到的目的有:检验消防小组对消防应急预案的熟悉理解,对应急执行程序和现场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检验疏散小组对景区布局的熟悉程度和疏通能力;检验医务小组对烧烫伤、踩踏伤的急救措施和效果;加强各应急小组的交接和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岗位职工的应急救援能力和整体素质。

(2)场景设置和实施过程

景区演练场景设置比较繁琐,客流大,实施困难;游客过少,又达不到演练的实战和教育功能,所以在工作日选择在客流相对集中的景点为宜。做好周边环境关系示意图、应急疏散路线图、救援物资装备表、救援成员联系电话表等工作。依据景区实况,科学逼真地设置场景:一处景观冒出烟火,游客发现后,滋生恐惧,争相逃离,很快就陷入混乱之中,继而发生拥挤踩踏……

演练实施过程如下:

景区巡警发现情况,立即上报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第一时间掐断电源,上报旅游应急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得到现场报告,确认发生了火灾、拥挤踩踏综合事故,迅速成立小组,分配灭火、疏通、救护伤员等任务,调度物资,并立即赶往事发现场。

处理过程,有游客吸入烟雾晕倒、有被踩踏致伤,救护人员现场进行心肺复苏、固定包扎、搬运等急救。

为了切实全面提升参演人员的实战能力,除了关注事故的复杂性,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演练内容,制定年度计划,逐步落实任务,避免形式主义,真正发挥演练的作用。另外,演练除了提升参演人员的救援能力,还具备宣传教育功能,景区演练,面对大众游客,更应抓住机会,用真实的现场展示进行宣传,印发自救手册,让更多人学会自救。

3.1.3评估总结

演练后的评估总结,是对上一次演练的分析,也为下一次演练提供真实的经验,不断提高演练效果,实现演练的目的,主要评估项目见表2:

综合实操演练也能督查景区的日常安保工作,景区可依据客观实际修订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3.2讨论型演练模式

讨论型演练可以以研讨会、桌面推演的形式进行,具有经济、规模小、易于实施等特点。如社会安全事件是山西人文景区的多发事件,可将其分为烧高香冲突、强买强卖冲突、工作人员与游客冲突等,多次进行讨论,不断优化工作方案,及早控制事态扩大。

拥挤踩踏、自然景区冬季防火都可以采用讨论型演练,这两类事故的共同关键是路线的疏通,各景区可根据实际布局,特别关注岔路口、台阶旁、大门口、狭窄通道(桥梁)处,通过桌面推演,制定应急疏通方案。在讨论型演练中,各景区要强化内部员工上报、应急、疏散意识和能力,通过多次演练和培训,争取达到“人人懂安保,人人会救援”,逐步形成景区能够独立维系自身安保的局面。

总之,景区演练必须从自身特点出发,以预防和救援易发事故为目的,重点考虑事故的连带性和复杂性,逐步改变单一演练形式,不断探索多样的综合演练模式。在此过程中,景区要确立筹建旅游应急救援队伍的目标,储备救援力量,完善救援条件,提升救援效率,加快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步伐。

表2 演练评估项目

作者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1]廖敏生.如何组织景区安全演练[N].中国旅游报,2014-7-14

[2]宁金彪.紧急救援发展的八大趋势[J].中国应急管理,2010(1):51-53.

[3]程亚星.黄山应急救援队的开创性和示范性——专访中国应急救援首席专家闪淳昌[N].中国旅游报,2011-12-26

[4]吴俊.九成受访者对国内旅游救援机构一无所知[N].中国旅游报,2010-8-13

[5]矫丽会,屈学书.山西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研究——以国家级森林项目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20.

[6]洪凯,陈绮桦.美国应急演练体系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1(9):54-59.

[7]宁金彪.紧急救援发展的八大趋势[J].中国应急管理,2010(1):51-53.

猜你喜欢

演练救援景区
首次演练
紧急救援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D打印大救援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未雨绸缪演练忙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