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书画创作中的“笔”与“意”关系

2016-08-15刘青刘阳春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笔意线条书画

刘青 刘阳春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

论书画创作中的“笔”与“意”关系

刘青 刘阳春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

“笔”、“意”关系是中国书画创作中一直被探讨的中心问题。唐代张彦远提出的“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是我国古典画论中的著名论点之一,完整地概括了艺术创作中的酝酿与完成;另一种重要的“笔”、“意”关系是“笔短意长”,用有限的线条语言表达无限的意趣,笔简意丰,展现出一种“留白”式的艺术品位和“中国”式的写意之美。

书画创作;“笔”“意”关系;意存笔先;笔尽意在;笔短意长

唐代张彦远认为书法和绘画有着同一个起源:“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1]首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苏东坡提出“书画本一律”,宗白华也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章中从绘画的角度提出中国画的用笔,线条、墨韵都离不开书法的技巧。而在书画创作之中,“笔、“意”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古代书画理论和实践创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说文解字》解释“意”为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又言“心之所谓意。”可见“意”与人的心志始终不分,意源于心。而“胸中之意”只有通过笔才能转变成为书画作品中无穷意味。下文将从“意存笔先,笔尽意在”和“笔短意长”两方面探讨书画创作中的“笔”、“意”关系。

一:“意存笔先,笔尽意在”

关于“笔”与“意”关系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物》的“得意而忘言”和《易传·系辞上》对“言”、“意”、“象”三者关系的论述。到了魏晋时期,魏国王弼对“立象以尽意”进一步发挥,出现了“得意忘象”的美学命题,“对于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提供了启发。”[2]汉末魏晋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有过“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的说法。王羲之从中概括出“意在笔前”的命题,并对其作出具体的解释:“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3]隋唐时期,“意”和“笔”的关系又向绘画领域渗透,最具标志性的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意存笔先”经历代书画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充实、完善,书画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相形之下,我国书画界历来对下半句“画尽意在”重视不够,但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共同勾连起一次完整的艺术创作。“意存笔先”指在创作之前要有所构思并深入了解对象,确立完整的创作意图,清晰的审美意象。“画尽意在”指在一次绘画创作实践结束之后,物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气韵神情,包含了“意存笔先”之意、主客观共同作用下的笔意以及笔外之意。而艺术家头脑中的“意”只有通过“ 笔”这一工具才能转变成为具有确定表现形式的存有“画尽意在”之“意”的作品。这两个“意”之间的关系隔着重重的因素,不能始终保持一致。或许能 “妙手偶得”,也可能造成“迹不逮意”甚至败笔。这就在于一个“虚灵微妙,随机生发”的笔意,是“意在笔中”,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个人的精神追求、审美志趣以具体的书画形式传递给观赏者。整体上形成一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自然也离不开流淌在笔墨间的“意存笔先”之意。《东坡题跋》下卷《又跋汉杰画山》中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4]士人与画工之画的迥异之处就在于是否具有笔意。

二:“笔短意长”

“笔短意长”最早出自于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对王羲之飞白的描述。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表达了“趣长笔短”的审美观点,以及“言简意丰”、“笔不周而意周”都是指用有限的概括性的线条语言来表现出无限的意趣,形成更浑然的形象、完整的意境。齐白石笔下的虾体现出高度的笔墨技巧,源于他毕生对虾的观察,掌握了虾的整体形貌及个性特征,绘画时故能“成虾在胸”,用极简的笔墨,概括性地表现出一只活泼灵敏的虾的神韵。笔短意长也要求艺术家在落笔之前要“意存笔先”,完成后达到笔尽而意味犹在。只是中间环节不再强调笔墨技巧及笔意,而是用笔的凝练概括,展现一种“留白”式的艺术品位,达至流动、变化的境界。

关于“笔短意长”,在草体书法和疏体画中体现的最为突出,皆强调笔法的精练和气韵,以“不周之笔”传“笔外之意”。刘墉的行书代表作《行书七绝二首诗轴》和《行书帖轴》都喜用藏锋,笔短圆润、墨色浓厚、味厚意长、骨劲貌丰。“笔短”不可单单理解为短笔画、残缺线条,而是线条更具概括性和包容性,同时却也最丰富,最有生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自觉、玄学兴盛,影响绘画领域出现了一种笔简意丰的“疏体画”。唐代,以吴道子所代表的疏体画得以与密体画并行发展,《历代名画记》载:“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5]史传吴道子曾奉唐玄宗之命在大同殿壁上极其迅速地画出了“嘉陵江上三百余里”的旖旎景色,这是密体画无法企及的,也显现出吴道子对嘉陵江美景意蕴的掌握以及对笔的控制。这种笔减意繁与中国古典艺术创作的重要审美特征“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满”的艺术境界实际上是留下了开放的再度创作空间,以“空”达到更为圆融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画独特的“重神轻形”的美学意味。

关于书画领域的“笔”、“意”关系,“意存笔先,笔尽意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美学观点,而“笔短意长”亦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二者都要求艺术家有较成熟的艺术修养,在落笔之前了解艺术描绘对象。创作完成后,物化作品中呈现出意味无穷的气韵神情。但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落笔前要有完整的立意,用笔浸润笔意。后者则更侧重于要求用有限的线条语言表达无限的意趣,要求凝练和留白的艺术品位,落笔前的立意、创作时的笔意则处于隐性地位。总的来说,“笔”与“意”关系可以总结为:由人执笔、笔含人意、意生笔外意、意味无穷。由此可以看出,“笔”始终从人之“意”,意包含着艺术家的审美实践能力,艺术创作中力求能够“尽意”,甚至产生“笔外之意”,达到“全神气”的艺术境界实属上乘。

注释:

[1]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

[2]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

[3]侯镜昶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类编·书法美学卷》,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36。

[4]李豫闽,王玉芳《中国美术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33。

[5](唐)张彦远撰,《 历代名画记》,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19。

J212

A

1671-864X(2016)08-0214-01

猜你喜欢

笔意线条书画
艺术档案
——书法家郑和新墨海游龙笔意键
欧来荣——“拟宋人笔意”作品四例
线条之美
分析孙过庭《书谱》
小小书画廓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