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2016-08-13张兵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8期
关键词:执法者依法治国公民

张兵

[摘 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保障,依法治国过程中公民法律素质也应相应提高,因为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现阶段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整体水平虽有提升,但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还不十分匹配,因此,要通过相应途径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关 键 词] 依法治国;公民;法律素质

[中图分类号] D9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18-0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的法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因为公民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之一。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

“法治”思想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有法家提出了法治思想,这显示了规则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依法治国的治国理政思想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建立了一套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当然在很多原因的作用下,这些法律制度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总结了历史经验后,国家领导人提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治。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治。

21世纪以后,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过程中,社会生活实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更加需要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因而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

二、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既要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也要求公民法律素质有相应的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公民是法律实践的主体,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法律实施的效果

公民法律素质主要包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学习法律是自觉程度、遵守法律的意愿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公民法律素质提高不仅是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夠自觉地学习法律,愿意遵守法律并能自觉和自如地运用法律知识。公民法律素质较高的重要表现是树立法律信仰。民众以法律为信仰才会在实际生活中按照法治思维来办事,而不是秉承“人情思维”“特权思维”或“关系思维”,处处想要“钻空子”“捡漏洞”。法律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公民处理法律事务的行为方式,决定了法律实施的效果。

(二)依法治国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方略,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社会治理的效果

公民依法办事,在同一行为规范下合力前行,社会治理压力就小,矛盾较少,社会治理容易实现预期目标。反之,公民法律素质相对落后的地域,社会治理遇到的困难就多,治理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新加坡堪称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运用法治的成功典范。新加坡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法治的力量,在社会中健全了法治机制,为社会增添了发展活力,运用法治方法化解了社会矛盾,使全体社会公民在统一的法律规范下合力为社会服务,在相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建立了法律信仰,提高了法律素质。

三、公民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各级政府进行普法教育的不断加强,公民的法律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掌握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多,守法的意愿不断提高。但是,公民现有的法律素质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实际状况并不匹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公民法律素质发展不平衡

从整体上看,公民的法律素质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年龄、性别、城乡、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公民的法律素质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一般而言,18~55岁的成年人在法律素质方面要高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男性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多于女性;生活在城市的人相较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法律素质更高一些;从事与法律相关职业的人法律素质普遍高于其他职业的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法律素质一般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

(二)执法者本身的法律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徇私枉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执法者法律素质低下,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没有足够的尊重和敬畏,在执法过程中徇私枉法,执法不严,不能从事实本身出发,而是“看人执法”,做不到公平执法,亵渎了法律的神圣性。正是这种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行为严重消解了普通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对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起到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三)普通公民的法律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有些人法律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能明确自己在法律上享有哪些权利,应该负有哪些责任。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或者知道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但是对相关法律知识一无所知,完全依赖于律师或法官来获得法律帮助。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贪腐现象使普通公民在思想意识中形成“求权不求法”的观念。寻求“人情关系”的帮助,或者钻法律的漏洞,而无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公民法律素质提高的路径

公民法律素质作为个人整体素质组成的有机部分,是在个人长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培养的,而在此过程中对法律素质养成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因此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应是哪一个部门或公民自身的事。

(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提高公民自身的法治意识

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事物的内因,内部矛盾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要提高社会的法治程度,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公民自身的法律素質。

全体社会公民在法律面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执法者,一类是守法者。执法者和守法者的法律素质同时提高才能形成法律实施的合力,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若只有一方法律素质较高,而另一方法律素质低下,则社会法治程度也不会很高。

作为普通公民要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其对法律的尊重和认同。如果公民不尊重和认同法律,那么掌握再多的法律知识也不能尊法守法,相反可能会运用自身掌握的大量法律知识来违法。公民对法律的认同体现为公民对国家制定的法律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公民只有认可法律才会遵守法律,将法律视为行为准则,才能对法律产生尊重和敬畏。当然,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最终取决于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和科学。公民在完备和科学的法律体系内能够自由应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这样公民才会认同法律。

法律素质作为公民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提高还要依赖于公民自身其他素质的提高,在公民自身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法律素质在与其他素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会相应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都是公民素质的构成要素,公民提高了这些素质也会促进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作为执法者要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不是说要执法者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因为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是执法者执法的必要条件。对于执法者而言,提高法律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执法者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能尊重和敬畏法律的权威性,不能、不敢也不愿恣意妄為、胡乱执法。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方面,执法者在执法工作岗位上可以实现满足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可以满足执法者作为普通市民的生活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无法满足,那么一些执法者必然会寻求其他途径满足需求。另一方面,要有科学严密的法律体系的监管,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也不敢执法不严。

(二)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程度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若要公民提高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程度就是要在全社會范围内营造尊法、守法的法治环境。

1.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使公民有法可依。法律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突出重点立法,坚持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其次,要加强法律的实施。维护法律的尊严,让人们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制环境,在全社会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

2.在营造外部完善的法治环境的同时,要在全社会逐步树立起法制精神。法制精神强调用法律对公民和政府行为进行制约,强调受法律制约的客体对法律的敬畏、认同和信仰。受法律制约的客体对法律越敬畏、认同和信仰,就越认为自己应该遵守法律并且必须遵守法律,而不是伺机寻找法律的漏洞,做违法乱纪的事。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形成和发挥巨大作用的过程。

3.富有成效的法律教育方式方法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手段。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养成主要靠教育来完成。对于公民而言,获得法律知识的教育途径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公益教育和自我教育,各种教育手段综合作用,可以形成公民法律教育的完整体系。除自我教育这种主动获取法律知识的教育途径外,其他教育途径均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一是注重方式方法的普遍性。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流行的媒体及自媒体进行广泛的法律宣传。二是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性。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能引起人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多元化的、生动的、实践性强的教育方法更能增强法律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景成.论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评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廖健.法治视域下新加坡社会治理模式及启示[J].国际视野,2015(4).

[3]张国锋.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J].沧桑,2007(5).

猜你喜欢

执法者依法治国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执法者当成为守法的标杆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现行公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法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对执法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