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监控水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2016-08-11王若薇苏瑞彩
王若薇 苏瑞彩
摘要:本文在累积前景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元认知监控水平对大学生风险决策的影响,旨在探讨元认知监控水平与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采用方法:本研究在累积前景理论的基础上,采用CE研究范式和“真实货币奖赏”的研究范式,让不同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进行风险决策。结果:元认知能力与风险决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元认知对风险决策有预测能力;元认知能力高的被试在进行风险决策时比元认知能力低的被试更加理性。
关键词:元认知 元认知监控 风险决策
一、问题提出
元认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近30年来,研究者围绕元认知开展了大量研究,使其逐渐成为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元认知监控是组成元认知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有研究者认为元认知监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认知活动。目前国内外对元认知或元认知监控和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己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在心理学家看来,风险决策过程和问题解决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在元认知与风险决策关系方面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元认知能有效地提高决策的质量。但是这一领域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理论研究方面,元认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证明和解释。现如今对元认知与风险决策的关系研究,缺乏对元认知内部机制的深入探讨,同时对风险决策材料选择也过于局限和主观。同时相较于元认知与问题解决的研究较少、内容不够深入,也不够丰富,结论也尚未统一,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反复验证和探讨。
第二,从以往研究来看,元认知监控是否对风险决策存在影响还没有形成定论,并且缺乏对元认知监控与风险决策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国内研究里,元认知可以有效地帮助决策者监控决策过程,从而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但也有研究表明元认知监控对决策能力无预测作用。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实验共有90名被试自愿参加本实验。依据实验要求最终有效实验被试为83名,所有被试均为大学生,年龄分布在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50岁;视力或矫正视力1.0以上,且无阅读障碍。实验结束后,被试可根据自己的决策结果得到一个总分,并按比例获得相应的奖金。
2.实验材料
第一,元认知监控水平的测量采用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该量表由康中和(2005)研制,共有24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和5分,总分24~120分。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0.93。量表分为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调节和元认知评价4个维度,其中有6个项目测试元认知监控水平,这6个项目得分越高,表示元认知监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元认知监控水平这一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83。根据项目分的均值可将被试分为元认知监控水平高和元认知监控水平低。同时根据所得总分的均值将被试分为高元认知水平和低元认知水平。
第二,风险决策材料部分选自Tversky和Kahneman实验所用的CE研究范式中的材料。实验中被试面临如下选择问题:
如果有这样两个选项,你会选择以下哪一项?
A、有[p1]的概率[获得/损失][|a1|]元;有[p2]的概率[获得/损失][|a2|]元。
B、肯定[得失]X元。
[]里的是指自变量:概率大中小、金额大小、得失。其取值具体如下。
得失有2种取值:获得,损失。
(|a1|, |a2|)有2种取值:(0,100), (0,500)。
(p1, p2)有3种取值:(95%, 5%), (50%, 50%), (5%, 95%).注意:p1 + p2 = 1。
这样一共可构成12组题目,每一组题由21道小题组成。本研究共有6组获得型(正前景)大题目和对应的6组损失型大(负前景)题目,选取的原则是尽可能兼顾各种概率组合与各种结果组合。
X是个临时变量,它的取值详见“实验程序”部分。实验的因变量是根据X值和被试的选择推算出来的CE、CE/EV、错误率,所有组题目对每一名被试分别以不同的随机顺序呈现。被试在做正式题目之前被给予详细的指导和充分的练习。
3.实验设计
采用2(元认知监控水平,简称为a因素,分为元认知监控水平高、元认知监控水平低)×2(决策类型,简称为b因素,分为获得、损失)×3(概率,简称c因素,分为小、中、大)×2(金额,简称为d因素,分为小、大)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b、c、d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确定等价物(CE)、确定等价值/期望值(CE/EV)。
4.实验程序
首先通过量表测量被试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将被试分为高元认知监控水平高和低元认知监控水平,然后进入正式实验。本实验采用E-prime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在安静的单间实验室中进行,刺激呈现在17吋液晶显视器上,屏幕背景为白色。先讲解指导语,并向被试说明并强调其获得的奖金完全由被试自己的选择所决定。之后要求被试完成一组风险决策的练习实验,主试在旁解释,保证被试理解实验操作。之后程序通过屏幕提示告知被试进入正式实验,主试离开以免打扰。正式实验共有12组题,每组题包括21道风险决策题。
本实验程序沿用CPT一文以及其它一些论文,所报告的CE实验范式;但采用的是一轮选择法,目的是为了把区间划分得更为细致,使所得确定等价物更加准确和精准。另外还采用了“真实货币奖赏”。 通过编程来实现真实概率。在E-prime中为实验设置一个50-100之间的随机数字,在被试做完实验后,随机数字将落在50-100之间,被试的奖金将按照这个随机数据的大小来获得。
5.数据分析
首先根据前面的方法计算出每个被试在每一道大题里的确定等价物(CE),然后将所有数据结果导入Excel2010软件中,凡平均值加减3个标准差以外的值改为平均值。错误率超过40%的被试,其所有数据予以删除。调整后有83名被试的数据被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中,分析被试的确定等价物、确定等价物/期望值以及错误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高元认知监控水平和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在风险决策中所得的确定等价物和确定等价物/期望值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在获得风险决策中的确定等价物的均值高于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除获得小概率小金额)。
对高元认知监控水平和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的确定等价物(CE)/期望值(EV)进行统计分析,以元认知监控水平a、决策类型b、概率c、金额d这四个自变量,以确定等价物(CE)/期望值(EV)作为因变量,进行四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结果表明:元认知监控水平主效应显著,F(l, 79) = 4.907、p<0.05,高元认知监控水平与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的决策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见,本实验中元认知监控水平的高低引起了风险决策结果的差异。
决策类型主效应显著,F(l, 79) = 7.339、p<0.01。概率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l, 79) = 116.802、p<0.001。金额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l, 79) = 30.671、p<0.001。
四、结果讨论
在实验中,我们沿用和改进了Tversky和Kahneman在CPT中报告的CE实验范式,为了更全面和更深入地了解元认知监控水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因此采用了四因素混合设计实验来探讨,改用一轮选择法,使得被试所得确定等价物更加精确和准确。同时,通过大学生元认知量表把被试分为元认知监控水平高和低两组。此外,通过对量表检验表明内部一致性信度高。
先前一些有关元认知监控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以及元认知监控与决策关系的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够影响风险决策,然而元认知监控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因此,研究这一领域很有意义和价值。并且从总体的实验结果来看,本研究对元认知监控水平高低的分类是有效的,并且对风险决策结果起到了很强的影响作用。
通过对不同变量条件下被试的确定等价物/期望值(CE/EV)进行四因素混合方差分析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考察以元认知监控水平变量为主导、包括决策类型、概率、金额在内的相关因素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结果表明:元认知监控水平主效应显著, 元认知监控水平与风险决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元认知监控水平对风险决策结果有预测能力;元认知监控水平高的被试在进行风险决策时比元认知监控水平低的被试更加理性。分别表现在:在小概率下,高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比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更加理性,能够积极监控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从而使确定等价物趋于期望值。在面对大小金额时,被试在面对大金额时风险态度较小金额时更加风险回避。但是元认知监控水平高的被试,无论是面对小金额还是大金额的决策中,其选择的确定等价物都更加接近于期望值。表明不同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在完成风险决策时所得确定等价物的差异显著。
总之,可以看出,几乎在面对所有风险决策时(除获得中大概率下),高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被试的决策结果产生了显著差异。这个从本质上证实了元认知监控水平成功地预测了决策结果。
参考文献
[1]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0-121
[2]曹欢,王波,李永健.元认知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07:12-13
[3]何敏毅,王惠珍,刘宏华,苏方伟.自我效能、元认知对专科实习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26-28
[4]康中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的初建[D].太原:山西大学,2005
[5]蒋多,陈雪玲,李斌.风险决策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14-116
[6]曾建敏.实验检验累积前景理论[J].暨南大学学报,2007:44-47
[7]Angela Ewell Kumar.The Influence of Metacognition on Managerial Hiring Decision Making: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1998:20-39
[8]Baron J.(2008).Thinking and deciding (Fourth ed.).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Norbert Schwarz.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s in Consume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 Consumer Psychology.2004:332-348
[10]Yasser A.Al-Hilawani,Ed.D.Measuring Metacognition:A Prospect for Objective Assessment. The Volta Review, 2008,108(2):139-154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若薇,1985—,女,wangrw@scut.edu.cn,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讯作者:苏瑞彩,1983—,女,eercsu@scut.edu.cn,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