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共享在教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2016-08-11任禾
摘要:教务个人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是教务管理的宝贵财富,实现教务管理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利用,建立健全教务管理隐性知识共享机制,通过科学的路径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可以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学院和广大师生做好服务工作。
关键词:隐性知识共享 教务管理
一、教务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内涵
知识管理的兴起,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隐性知识之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从“个人”视角出发,他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等因素。教务管理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务人员,他们是隐性知识资源的主要拥有者,是教务管理过程中隐性知识管理的主导因素。教务管理中的隐性知识是教务管理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深置于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未被挖掘或表述的知识资源,一类难以表达、描述、交流和共享的知识,但却往往是提高教务人员工作效率的宝贵资料。
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与教学管理水平息息相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务管理过程中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教务隐性知识的转移基本依靠新老教务人员的私下交流或自行摸索,没有健全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或交流平台,这一方面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难以实现知识传承的完整性。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高校改革深入的局势,如何在学校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中实现教务管理过程中隐性知识的共享,转变教务管理思维模式,提高教务管理水平,使之更适合今天高校的教学管理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务管理中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1.教务管理工作范围广、难度大
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教务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教学管理的水平,进而影响整体的人才培养工作。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高职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层次多元化,教务管理工作也日益繁重和复杂。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旅游管理学院目前包含四个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涉外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五个专业,涉及高中起点、中职起点、高本衔接、自主招生等四个不同层次,共37个班级,学生人数1200多人。教务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常规工作包括:教学任务安排及排课、教材及实训报告征订、各类课程考试安排、等级考试报名、学籍管理、毕业审核、教学资料整理归档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非常规的突发事件要处理,所以教务管理工作内容繁杂,管理跨度大,要求教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且所有工作都由一名教务秘书承担,对教务秘书来说工作压力极大。
2.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高职院校在教务管理方面实行的是一级集权式管理模式,即教务管理的大部分权限集中在教务处。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多学校开始推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将管理权力下放至二级学院,旨在提升办学质量。无论是传统的一级管理模式还是新时期的二级管理模式,都要求教务管理要发挥其最大能效。然而,目前二级管理模式仍旧处于发展期,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合理配置人员、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等。在这样的形势下,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如何精准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工作效率,是教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务管理中缺乏对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管理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避免重复开发;第二,提高和实现知识的价值”。隐性知识共享是知识共享的一个特殊领域,目前国内外学者较为赞同的知识共享概念是知识所有者将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其他个体乃至群体拥有的转变过程。可见隐性知识共享就是知识主体将自身的隐性知识与他人共享,是个体知识转化为他人或群体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以更少的投资取得更大的收益。教务管理中的隐性知识和企业知识管理一样,都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我们把教务管理知识比喻成一个冰山,显性知识只是露在海面上的一角,海面下巨大的部分才是隐性知识。教务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是在个人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中逐渐累积的知识,是无法自动生成的,但却是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财富。
以旅游管理学院为例,笔者在从事教务管理工作之初,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处理和做好每项工作,而这些工作除了一些简单的操作流程可以通过文字表述学习外,其他工作方法和技巧都要向前任教务人员请教,而后再通过个人长期的工作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而这些工作经验和技巧都是教务管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形成的隐性知识,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易传播,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记录、收集和整理,因此无法及时被共享和利用并发挥最大价值。所以一位教务人员要想达到完全独立工作,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去适应和学习,这样的过程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很多时候会出现疲于应付的局面。与此同时,学校也缺乏对教务人员的专项培训或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这些都反映了学校对教务人员的隐性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管理。
三、教务管理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
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将教务管理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可以实现教务管理部门的隐性知识共享,从而提高教务管理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务管理隐性知识的共享,必须健全隐性知识共享机制。这一机制的创建单独从某一角度构建是不够的,需从建立学习型组织、搭建隐性知识共享平台和完善激励机制等三方面来入手。
1.建立学习型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共享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知识只有分享和传播才能才能实现其最大化价值。首先,要树立教务人员终身学习意识。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务人员才能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更新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在个体内部形成更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同时,鼓励教务人员及时做工作记录及总结,及时记录工作中闪现的交流片段、琐碎思想、零散念头、个人经验等,使隐性知识及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交流与分享。其次,要进行团队建设。封·科若赫等提出,促使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的第一步是形成知识愿景,即“能够勾画出这个组织未来最需要的知识”。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愿景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各二级学院及教学部共有教务人员16名,这16名教务人员构成了学校的教务管理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个体成员都拥有丰富的隐性知识,通过科学的团队建设,可以凝聚每位教务管理个人。同时,教务主管部门要为教务团队明确组织目标,营造出一个平等、友爱、合作和团结的组织环境,塑造出良好的组织文化,凝聚教务组织成员的意志力,在组织正确决策的基础上,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增强他们学习的意识和动力,培养教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团体意识,使得隐藏在教务人员行为中的实践性和情境性知识被捕捉、提炼并显现出来。
2.搭建隐性知识共享平台
隐性知识是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隐性知识共享的前提是要将隐性知识外显,但因为隐性知识具有隐藏性、无序性和杂乱性等特点,如果工作中闪现的交流片段、琐碎思想、零散念头、个人经验等不能及时被记录,就会造成隐性知识流失或者外显困难。因此,要想将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共享,搭建教务隐性知识共享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通过建立虚拟化网络平台,利用各种知识管理技术,将教务管理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及时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一方面可以在平台中快速获取他人提供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在获取的同时也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务管理效率。
3.完善激励机制
研究表明,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困难性不仅取决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的性质,而且还取决于个体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的动力问题。传统的激励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外在激励,现代的激励理论更关注对内在激励。外在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是指工作以外的奖赏,包括增加报酬、提升职务、改善人际关系等等;内在激励主要是非物质激励,是指工作本身带给人的激励,包括工作本身有趣味、让人有责任感、成就感等,相比之下,内在激励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是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有时候是个人的优势所在,因此,要将教务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进行共享,必须要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激励。行为科学理论之一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追求是自我实现,但是这个需求必须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对教务人员的激励应以内在激励为主,外在激励为辅,让教务人员产生共享知识的动力,提高教务人员对工作内容和分享行为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让教务人员感受到共享隐性知识可以促进自我成长,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人实现自我,最终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目标。
四、结语
教务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建立健全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
基础上,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凝聚教务个人的向心力,让教务个人在不断创新隐性知识的同时也乐于分享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虚拟网络平台将个人分享的隐性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让更多的人在共享平台上进行学习,真正实现知识的公开、共享和交流。同时加以一些激励保障措施,让隐性知识分享者对自己的分享行为产生满足感和认同感,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让教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高效化和有序化,从而逐步提高教务管理水平,使之更适应当今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岩.浅析高校教务管理组织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天津电大学报,2007(3)
[2]朱彦,金科.独立学院教务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1)
[3]郭友兰.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4]杨振华.高等学校知识管理-聚焦于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5]陈丽君.学校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机制研究-基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借鉴[J].当代教育科学,2011(3)
[6]Von Krogh,Kazuo Ichijo,Ikujiro Nonaka. EnablingKnowledge Creation:How to Unlock the Mystery of Tacit Knowl-edge and Release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作者简介]任禾(1981—),女,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