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探析
2016-08-11杨月梅
摘要: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与高校发展以及教育水平提升有着直接影响。高校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高校对其非常重视。但是对于高校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众多问题,限制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找寻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本文对高校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高校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启示,为高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校 编制管理 岗位管理 人力资源
高校对于人事制度改革非常重视,如今按照需求进行岗位设置,对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公开化的招聘,保证竞争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选择优秀的人才进入高校教育队伍,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用人制度的基本要求。面对此要求,高校只有不断加强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才能使得高校人事管理取得良好成效,从而促进高校整体改革发展。所以对高校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加强编制管理的意义
不断对高校人员结构进行优化,促进高校办学质量提升,帮助高校赢得更多的社会名誉,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积极的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是做好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高校加强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可以帮助高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工作队伍,为高校学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这对于促进高校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1.加强编制管理是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重要举措
现阶段,我国高校发展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高校办学规模、教学水平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对于高校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仅需要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转变,还需要对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良。高校受到传统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管理人员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高校教育工作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这种情况已经严重限制了高校的发展。高校承担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高校加强编制管理可以促进高校办学实力提升,这不仅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高校由以往的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重要体现,可以将高校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
2.加强编制管理是强化高校岗位设置的必然需求
现阶段,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聘用制已经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高校聘用制改革进行调查发现,在高校人事制度管理中人事编制管理并没有引起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视。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人事编制所具有的调控和指导作用,人事编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良好体现。高校众多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的情况,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部门工作效率也有待提升。一些部门对于编制工作开展并不重视,没有对编制工作开展进行规划,也没有对编制工作开展进行约束,随意性的进行工作岗位设置,没有对岗位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划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学校利益方面考虑,和一些单位处于较为尴尬的博弈局面中,导致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进行受到众多阻碍。编制管理是挖掘高校人力资源潜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编制管理工作开展可以有效的控制员工数量,合体调控人员比例,使得高校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可以呈现出动态化的管理特点,对于促进高校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编制核定是高职院校岗位设置的核心所在,定编设岗不仅仅是增添或者减少高校教育岗位,而是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充足,并且对高校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现阶段,高校岗位设置只有以编制为基础,才能将编制具有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二、编制管理与岗位设置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非常重视,并且对此提出了很多要求,高校岗位设计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实际落实,必须将其与分配制度进行融合,并且考虑到人才聘用制度。高校岗位设置总量必须符合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不能盲目性的进行岗位设置,降低高校人力资源的应用效率。对于高校岗位设置必须进行严格审核,科学的进行岗位设置方案编制,并且将其作为岗位薪酬确定的、岗位等级确定的重要依据。编制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全局性、指导性的特点,高校需要将岗位设置管理和编制管理工作开展放在同样的位置上,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1.编制核定以岗位分析为前提
高校编制工作开展受到高校办学实力、教学水平等众多方面的影响。高校编制工作不仅需要将编制总数的科学性体现出来,还需要注重人员结构的优质性。高校如果仅仅是注重人员编制的数量,不能对人员编制进行有效分类,必然会使得高校各类工作人员结构存在不协调问题。同样,如果相关工作人员只是注重研究高校人员结构,忽略对编制总数的控制,那么编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能体现出来。对于岗位分析进行详细阐述,就是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责、义务,以及岗位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高校编制工作开展必须以岗位分析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岗位分析的支持,那么编制工作开展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高校核算编制工作开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职能进行划分,将事业单位总体的职能划分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中去。然后需要做的就是对不同岗位的职能进行比较,审核岗位职能是否存在重合和冲突现象,职能划分是否具备合理性,一旦发现其中存在不良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最终需要做的就是对岗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现进行审查。
从经济发展层面进行分析,高校编制工作也具有较强的经济性特点。因为高校机构和编制变动必定会导致高校发展成本核算重新进行,编制工作开展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编制工作做的越多,那么高校岗位设置也就越多,学校运行需要投入的资金也就越多,高校运行的压力也就越重,对于高校办学效益会造成非常不良影响。但是如果编制工作做的较少,那么高校工作岗位也就越少,这样会使得高校的某一领域得不到有效发展,高校职能不能得到实际落实,高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都会受到一定限制。所以高校编制工作开展必须依据现阶段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进行编制工作开展,从而为高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编制分类以岗位分类为基本依据
编制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特点,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编制也非常看重,并且对其进行了宏观调控,无论是在岗位设置总量,还是具体的结构比例,以及岗位性质分类都有着相应的指导意见。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编制工作开展是必须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在规定允许范围内进行编制工作,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对岗位进行分类,从而良好把控高校编制总数,并且做好岗位分类工作,避免编制内容缺失,限制高校发展。
3.岗位设置以编制管理为基础
岗位设置是高校落实岗位聘用制度的前提条件,只有依据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科学的进行岗位设置,对工作岗位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划分,才能使得高校有目的性的对工作人员进行聘用,为高校运行配合最佳人力资源,同时将聘用制度具有的激励作用良好展现出来。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高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理清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科学合理的进行高校岗位设置,创建良性竞争局面。工作人员在开展高校编制管理工作时,需要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编制总量和结构比例控制方面,岗位设置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去参考编制核定,这样才能保证岗位设置的有效性、实用性,避免岗位设置对人力资源造成严重浪费。
三、高校编制和岗位设置工作的难点
1.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处理
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是高校在进行编制和岗位设置需要严格遵守的基础性原则。对高校不同类别的工作进行编制,进行岗位设定的过程中,需要将科研放在首要位置上,高校教育工作人员是主体,所以在高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岗位设置比重较大。依据国家相关规定表示,我国高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量不能低于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但是高校党政管理,以及其它管理方面也需要给予更多考虑,高校其他岗位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进高校教学研究发展,如果高校将非教育工作人员控制力度过大,那么必定会限制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在注重重点教育学科发展时,也需要加强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力度。高校在进行编制和岗位设置方案过程中,需要保证国家重点教育学科、交叉学科、新兴教育领域等方面需要编制的数量。但是对于高校的一般、弱势学科,以及各个专业教育工作开展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都需要结合高校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核算编制。高校编制进行总量控制,其中一些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工作岗位,其数量需要经过高校多次的审核的讨论进行分配,一般性的岗位也是依据高校、学院、学科的发展需求进行自主分配。在岗位设定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遵循编制总量,依据编制属性合理进行岗位设置,不能超过编制总数。不然就会导致高校编制失去控制,岗位责任和权利划分不明确,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价值不能充分展现出来,增强了高校运行承担的压力。
2.编制标准滞后影响高校的岗位设置
高校编制管理力度交叉,对于高校编制工作开展和岗位设置保障有着较深影响。国家编制标准经过落实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有较大转变的,这一因素也限制了高校编制核定,使得高校编制与实际人员需求有着一定差距,以往所制定的编制标准不能将高校的真实情况全面、清晰的呈现出来,对于高校编制和岗位设定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弱。高校编制管理属于动态化的过程,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编制的需求、部门的需求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国家需要针对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对高校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动态化的控制高校编制,对于不同类别工作人员的编制比例进行合理调控,为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可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得编制工作开展获得良好成效。
3.编制核定的复杂性
高校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这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量化的事业单位定编体系,以及较为完善的考评体系。编制核定过程中如何将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量全面体现出来,高校学生和教师人数的最佳比例都是具有较深研究价值的内容。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在积极的创建研究型教育院校,如何对高校专职科研进行编制以及如何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已经成为高校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4.编制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目前高校编制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主要的理论研究在于解释和已经出台的文件,但是这些研究理论所具有的前瞻性较差,高校编制工作管理流程和坚守原则等众多方面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良,这样才能使得高校编制工作开展满足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所以国家需要对以往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缺陷内容进行弥补,以现阶段高校发展形势为基础,并且考虑日后发展的需求,重新制定编制管理规程。这样可以增强高校对于编制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可以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编制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能力,对教育工作队伍结构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价值。
四、高校编制的总体原则
1.精简化原则
高校工作人员的经费开支在高校资金总消耗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若是高校生源逐渐减少,那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就是节约高校日常开资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在编制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融合精简节约理念,对于岗位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避免岗位职能存在交叉,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编制减肥”也是高校编制工作开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如何剔除高校存在人力资源过于富足情况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精简高效是保证高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基础所在,高校编制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严格坚守这一原则。
2.校本原则
编制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上文中也提到与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编制工作开展必须依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保证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校性质不同、定位不同,那么教育工作重点也会存在很大差异性,编制核定所应用的方法也就不同,最终的核定成果也会有所差距。所以在进行编制工作开展时,首先需要弄清楚高校属于研究型大学还是属于应用型大学,教育工作人员队伍现阶段是紧缺还是富余,高校未来发展中是注重办学规模扩展还是注重教育水平提升。只有对这些信息内容进行充分调查,将本院校与其它院校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保障高校编制方案可以得到实际落实,编制管理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
3.动态化原则
因为编制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所以高校很少进行编制工作开展,对于编制工作经常是一蹴而就,导致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不够优质化,存在工作人员选用不公平、不合理等情况。因为高校生源情况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每一年的在校学生数量也会有所变化,如果才通不过统一性的编制标准,必定会对高校管理工作开展造成不良影响。招生学生过多,编制保持不变,那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会增加,对于他们招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造成损害。所以编制工作开展需要坚持动态化的过程,需要依据高校每一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各个部门的人员数量可以满足工作量的需求,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
4.实践性原则
因为高校定编工作开展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一次定编也可以说是保持各方利益均衡的调整。在初步确定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对高校各个部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找寻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这样才能找寻出最为合理、科学的编审核定方法。实践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初步编审核定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为修整工作开展做铺垫。编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只有经过实践不断进行完善,才能为高校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高校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工作开展不仅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依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众多信息数据进行采集,深入了解高校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编制管理和岗位管理工作,从而将高校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缩减高校运行的成本投入,促进高校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促进高校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宇,王福春.聘用制改革背景下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以我国高校为例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2-13
[2]潘芳.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中人员编制核算与分配体系构建的思路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5):101-108
[3]吴静芬.完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若干反思[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55-57
[4]李海.高职院校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99-104
[5]周媛媛.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和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2
作者简介:杨月梅,1977—,女,新疆哈密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