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民办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16-08-11金战英
金战英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为了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民办高职类院校必须成功转型,以技术培养为手段,以专业化为目标,发展成为应用技术类院校,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重视教师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共同提高,这是推动民办高职院校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学校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 “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转型
近十年来,我们民办高职院校蓬勃发展,为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型、职业化高校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一直存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师资力量和学生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而一些偏远地区教育滞后的状况也一直存在,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扭转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明显、就业压力大的局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的政策,其中,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就是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的创新之举,也是培养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新举措。
一、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是在国家办学力量不足而社会又需要大量技术人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起初确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人才,也为我国职业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民办高职也因招生门槛低、就业前景好而一度成为我国教学领域的“朝阳产业”。但是,近两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专业设置的趋同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生源又越来越少,很多学校在经历几年的繁荣期后就被新的更有吸引力的学校所替代或合并,甚至走向倒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转型环境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对饱和
经济转型带来一系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许多传统产业中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人的手工劳动已经远远不抵机器的生产力,这时候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重质不重量。经济结构变化使得臃肿不堪的大锅饭产业倒塌,一个技术岗位上不再配备那么多人,而更多地要求高精尖人才。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幅度减少,而对能力和质量却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传统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不再适应社会需要,很多同类型的高职院校相互竞争,最后那些掌握更好生源和优秀教师队伍的学校存活了下来。职业学校的改革势在必行。要从根本上培养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技术人才,就要从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上下功夫,传统的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已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力的新型技术人才了。
2.地区差距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
理论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教育事业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达地区例如长三角、珠三角,教育水平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地区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地区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对高校人才的需求,而学校教育反过来又促进经济体制在政治文化层面的发展。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沿海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本着人才培养内部化的理念而开办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平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确实培养了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也因为企业需求量大,民营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各个地区建立起来。
3.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是民办高职院校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教师学历层次不是很高,一般都是出自企业的技术工,这部分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不高,无法形成专业化的教案;另一方面,很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结合自己的理论认知进行创新性教学,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只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导致“就业难”和“人才荒”同时出现,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能适应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使高职类学校丧失最大的竞争力。
二、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必要性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前教育系统给出了如下解释:是指教师同时具备以下双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1.为了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需要
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在促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2013年,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意在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意在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而要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最好地学以致用,使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教师队伍首先应该具备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的双技能,理论课教师和岗位实习老师都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实践能力,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各个环节。各省政府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与辖区内的高职院校相互合作,企业举荐单位优秀员工到大学院校任教或学习,而高校也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或将来就业的地方,利用校企合作给学生带来从业机会,校企间各自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也是经济转型时代民办高职院校最好的出路。
2.是地区产业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人才的需求开始以精为主,不再注重数量。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对民办高校的生存提出了挑战,小城市吸引不了民营企业家投资建校,使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后备力量不足;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去一线城市或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上学或就业,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不发达地区人才的流失。因此,提高民办高职的师资力量,倡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满足新型产业结构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重要力量。
3.是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进而提高学校声誉。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具有很完善的理论知识,又有基层岗位扎实的业务水平,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所有的理论都能帮助实践活动,将建成一支不可替代的技术精尖团队;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为学生树立“社会有用人”的形象,消除当今社会大学生毕业时迷茫的状态。
三、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举措
高校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从而引导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转型,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必须从完善人才引进模式、建立培养机制、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几方面抓起。
1.建立完善的优秀教师引进模式
民办高职院校应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学校的人才引进模式,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使各个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组成完备的教学团队,优势互补。该人才引进模式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大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在授课时,他们不仅能将完善的理论体系教授给学生,还能“授之以渔”,教会他们使用技能,从而缩短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和企业的距离。这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体系的主要途径。
其次,可以邀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工和企业管理人才到高校上课,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心得,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考虑聘请他们做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这样就可以和学校原有的具有理论知识的教师相互帮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同时,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定期考核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否配套,从而督促教师能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尽快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
最后,应建设完善的培训系统。一方面学校聘请的技术骨干可以定期到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应每年定期组织本校教师下企业实地培训,提高教师对所教领域技术操作的了解,同时鼓励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2.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对培养机制提出要求,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长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所以它涉及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该培养机制体现为:
(1)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结合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应明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范围,在此基础上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该培养计划应包含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为确保教师队伍能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是加强理论课教师培养,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参加学校实训基地和生产一线实践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其次是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2)建立激励机制。高校是创新的摇篮,只有让有潜力的老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受到学生对他们的需要,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在评定职称和升职渠道方面,重视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组织一批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建立起高校的核心管理机构,在教学管理方面放权给他们;二是年度考核和评优选先应公平公正,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团队的核心力量,为民办高校的转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选先进时可以优先考虑他们;三是提高工资待遇,完善各项福利保障,民办高职院校在职工福利方面没有保障一直是阻碍教师队伍壮大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顽疾,因此,民办高校要适当提高教师工资,加大对优秀教师的福利保障,设置学术论文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有所创新,建成双师型教师团队;四是选拔骨干教师成立双师型教学团队,专门下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或者到其他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总而言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物质保障,也能提高教学团队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3)强化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对教学队伍在向双师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合理的状况进行一种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应该是有计划的,关于前期人才选拔、培训课程以及各种鼓励措施都应该有序进行,不能全凭个人喜好或学校无计划的安排,否则就会造成三分钟热度的局面,引起合作企业、教师、学生三方面的不满,不仅浪费教学资源和教学经费,也会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坏的影响。
3.完善教育配套设施
为了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完善教育配套设施是首要任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教师自身的能力外,学校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完善教育配套设施主要表现有:一是民办高职院校应组织高校主要领导、教师及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组成以学校高层领导带头的培养团队,减少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规范教学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三是需要学校提供经费投入,购买更多的教学资源,学校还应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作为教师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当然学生也能成为受益者,良好的教学环境会吸引优秀教师,也能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生向上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尽早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应对扩招与生源减少的双重压力,引导职业院校转型,使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这个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完善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也需要校企的关注和扶持。总之,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迈进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良好过渡。
参考文献
[1]鲁昕.在教育部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专题(独立学院创新与发展)培训班(2013年6月)上的讲话[Z]
[2]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梅新林,吴锋民.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黄东昱.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2)
[5]杨春平,任波,陈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J].四川兵工学报,2008(2)
[6]廖钦初,李国杰.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措施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