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榜样的塑造和传播机制研究
2016-08-10杨文军王建东李子玄陈智然郑可欣
杨文军+王建东+李子玄+陈智然+郑可欣
摘 要:榜样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中的传统教育方法。传统的榜样教育形式已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新挑战,探究如何改进和创新榜样教育形式是现阶段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青年学生榜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有着较强的可行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塑造优良品德和完善道德素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对榜样教育的内涵、学生榜样的塑造、榜样力量的传播等进行梳理,并指出实践工作中应着重注意的相关细节。
关键词:青年学生;榜样塑造;榜样传播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一、榜样教育的内涵
榜样,即先进典型,他们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的图腾,彰显着国家和民族的意志。榜样教育的实践表现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一种能够具体引导、具有示范作用的有效教育活动和先进的典型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期望目的,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借榜样这一良好的人格形象为载体,加上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的实践,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鼓励受教育者以榜样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基础,修正自己的认知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理认同,最终受教育者自身通过直观内化榜样的精神品质的教育方式。
二、学生榜样的塑造
(1)选取产生心理共鸣的榜样形象。榜样教育首先要做到把握教育对象特点,明确青年学生当前的具体需要,再选取易与教育对象产生心理共鸣的榜样形象。其应满足如下特征:如与受教育者相近的年龄,相似的教育背景,对未来具有同样憧憬等。拥有共通性便更易使受教育者对榜样形象产生认同,榜样就属于自身所在群体,也就更具有亲切感和可信度。另外,榜样形象不应太过完美高尚,否则会缺乏共性与个性,只能仰望榜样,让榜样成为虚像,够不到,摸不着,使榜样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塑造榜样形象方面,不仅要注重其优秀事迹,更要使青年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2)选取走在时代前列的榜样形象。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他们逐步从迷茫走向现实,从莽撞走向沉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青年学生逐渐淡漠了“不为己只为人”的观点,更乐意接受“既为己也为人”的观念。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将不惜生命、见义勇为视为“逞能、爱表现”;将不求回报、拾金不昧视为“虚伪”;将无私奉献、克己奉公视为“逢场作戏”。我们的榜样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向榜样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
三、榜样力量的传播
(1)合理把握榜样激励价值,减少榜样教育功利化因素。榜样激励价值主要体现为榜样教育内涵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性与崇高性。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杜绝功利主义更改教育取向,更不能将功利主义作为榜样教育的目的。为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认知,教育者尤其要明确教育的实际目的,注重将学生个人与群体道德水准的提升作为基本目标,在教育方法、评价体系和群众基础等方面为教育者提供正确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要防止学生的学习虚假化,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教导学生将学习中心放在提升道德水平上。
(2)建立“偶像—榜样”纽带,寻求榜样与偶像合理重叠。个体的偶像崇拜是一些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接受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单纯地看作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封堵崇拜思想。而应对其进行合理分析,创造机会,在偶像与学生榜样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的目标,进而有效地开展榜样教育。
(3)拓展多元榜样教育渠道,共同营造榜样教育的氛围。大学生的榜样教育应占领各类新媒体制高点,各大媒体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学校要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实行互动榜样教育,来消除学生榜样与青年学生之间的隔阂,减少榜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通过传播媒体,使广大学生认识榜样,理解榜样。最后要联合家庭力量实施榜样教育,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榜样教育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榜样学习氛围,切实提高榜样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潘明芸,李登叶,徐 艳.榜样效应最大化途径探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袁文斌.论榜样效应实现的三个基本因素[J].东岳论丛,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