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
2016-08-10王晓荣
王晓荣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以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目的,布置实践性作业; 以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为抓手,布置培养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的作业; 以每个学生能力为基点,布置分层作业;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终极目标,布置趣味性作业; 布置作业要具有多面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1-0135-02
笔者前不久调到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小学任教,承担五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调到这个学校半年多的时间,耳边“孩子们不喜欢做作业”“这里的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根本不管孩子们写作业”类似之声不绝于耳。老师苦恼不已,做教师的幸福感荡然无存。
在一次学校常规作业检查中,笔者细细地查看了全校每个班的各个学科的作业。笔者发现许多班级的作业出现了问题,要么是孩子写了,但是书写乱七八糟;要么就是孩子没写,老师批注:请孩子补上,但是孩子们好像吃了什么定心丸,就是不补。导致老师也手足无措。从作业反应的这些表现就可以看出:孩子不爱写这些作业。
再静下心来想想,孩子们不做或者不想做作业,也是有原因的。这些作业要么反复抄写,没有新意,既单调又枯燥,要么就做试卷,充满了功利性,好像作业就是为了取得高分。想让一个没有太强自控力的孩子,爱上写这样的作业,确实不容易。
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孩子们太懒,不想做。但是实际上,根本问题是老师对于布置作业还存在误区: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的误区。很多教师都是在书后面的习题中,随便选择几道题,让学生抄一抄、写一写、算一算。这样的作业交给学生完成时,学生没有积极性,变成了为“完成”而完成,从而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潜能发展,这和当今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
老师应该明白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既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方式。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让学生乐于做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综合素养。
教师布置作业时,如果尽力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学生可能会爱上做作业:
一、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的,布置实践性作业
学科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各学科,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小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在反复历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和课本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形成学生的学科能力。要为学生创设学科学习的整体环境,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各学科,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各学科,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广收博采。如学完“有关月亮”的一组课文后,布置了一项作业:学生分组办以“月亮”为主题的手抄报。先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每组的5个人推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然后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办一张手抄报。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时,兴趣高涨,非常认真。后来,每个小组在进行手抄报展示时,都充满了自信。每张小报都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关月亮传说或故事的,有关月亮诗句的,有关月亮习俗的,有关月亮别称的,有关月亮的绘画作品的,有关月亮的音乐作品的……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作业每个环节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为抓手,布置培养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的作业
我们布置作业时,可以通过作业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比如,在上完《丰碑》一课后,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孩子们清明节去为革命烈士扫墓。这一次作业,通过家长的反馈,孩子们完成得很好:大部分孩子非常严肃、认真地扫墓,过去在烈士墓前一些不庄重的言行少了很多。
三、以每个学生的能力为基点,布置分层作业
学生的思维角度、能力高低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对象不同,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而且要进行分批评价。对待学困生,作业完成的要求要具体,要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就能完成作业,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待其他一些孩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再努力一下,才能完成作业,让学生体验到挑战的乐趣。
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终极目标,布置趣味性作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上完一首古诗后,让学生根据诗意,来创作一幅画,然后进行评比,这样就落实了古诗教学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目标。音乐教学中学唱《新年好》这首新歌,可布置让学生回家查查中国“年”的来历和有关的习俗、传说,以及外国新年的传统,中国年和外国年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作业充满了趣味性,相信孩子们一定会饶有兴趣的完成。
五、布置作业要具有多面性
布置作业时,首先目标要明确。布置作业前,教师先斟酌,这一道题目是巩固知识,还是激发兴趣?又或是锻炼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目标性强的作业才能让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高效。
其次,作业题量、难易程度要适中。学生年龄不一样,生理发展、心理承受能力、知识水平都有所差别,教师应遵循这种客观规律,任教不同的年级,布置题量、难易程度适中的作业。比如在任教一年级语文时,孩子学完古诗后,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当小老师,把这首古诗教给家长朗读或背诵。因为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兴趣高、表现欲强,这样的作业量适中,很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而教完三年级学生古诗后,如果再布置把古诗教读给家长听这样的作业,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显然题量太少、太简单。教师可以让三年级学生根据古诗的意思来创作一幅画,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题量、难易程度适中,真是一举多得。而六年级学生在学完古诗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将古诗改写为一篇散文。因为六年级学生知识储备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综合能力较强,这样的作业题量、难易程度都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
最后,作业的批改、评价要多样性。我们常规的作业都是学生写或做,老师批或评。学生是运动员,老师是裁判员。这样的作业都是学生等待评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多几种作业评价方式,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学生写完作业后,可以让家长、同桌、自己、小组长、班长、其他班学生甚至社区的人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对作业又多了几分新奇,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比如学生写完作文后,笔者先让学生给自己当老师,给作文批阅上等级,再简单地写上评语。接着再请同桌来当老师,然后写评语,打等级;最后是家长评价。由这几轮的评价下来,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了,作文书写工整了,作文的语句也比原来通顺了,也能围绕主题写了。
所以,教师布置作业时,既要围绕趣味性、实践性和分层性、情感性、多面性等方面设计作业,又要引导学生在通过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放飞思维和潜能的天空,让孩子们自己爱上写作业!
(编辑: 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