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度教育”让人忧

2016-08-10张基广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男孩子过度思维

张基广

很多人在讨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我的观察来看,当前教育最突出的、最综合的、最大的问题还是一种“过度教育”。这种过度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度的“知识”。当前的教学大体上还是一种“知识教学”,教师依据教材教知识,学生依据书本学知识;教师教的多半是“死知识”,学生学的也基本是“死知识”,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中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都表明:过多、过死的知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过多的知识会占据和侵蚀学生思维的空间,导致学生囿于一定的思维定势,阻碍和破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的教与学,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但绝不是学习与掌握过多、过死的知识,而是要“转识为智”,通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给学生的应该是电脑所不能拥有的能力;我们不是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背不完的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带得走的、用得上的思维和智慧。

二是过度的“安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安全问题成为学校办学、家长关注的首要问题,安全问题成了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谈校园内外的安全问题本来无可厚非,安全不保何谈教育!但过度地追求安全,就会逐步导致孩子的“零风险童年”。这看似对孩子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剥夺和扼杀——剥夺了孩子接触和认识真实世界的机会,扼杀了孩子适应真实社会的机会和能力。学生的安全问题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也是一个悖论:越是强化学生的安全问题。越是把学生“管”得死、“管”得严,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就会逐渐退化,自我保护能力就会逐渐削弱,摔一跤都会出问题;而让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与运动,则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摔一跤顶多只是擦破皮肉,打一个滚爬起来就没事。要知道,大禹治水,不能堵只能疏。过度的“安全”、“零风险童年”对男孩子来说,会直接影响到男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尤其对男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更是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大家都在关注的“男孩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

三是过度的“精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强,学校建设越来越上档次,越来越讲脸面,越来越豪华。学校硬件建设也是超豪华阵容。对教育的重视,对硬件的投入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随着硬件建设的不断攀升,学校教育也越来越追求“贵族化”,越来越追求豪华的、精致的教育。其实,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什么是基础?就好比做高楼大厦打地基,地基是埋在地底下的,讲求的是厚实、扎实,而不是进行华丽地装潢。所以,基础教育应该少一些浮华和豪华,少一些装饰与装潢,少一些贵气和精致,多一些宽厚与扎实,多一些原始和粗糙。也就是说,要更原始一些,更自然一些,更真实一些。

四是过度的“超前”。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教育成人化还比较普遍,多半出于人们的急功近利心理、盲目从众心理、虚荣攀比心理,这样过度超前的教育,往往培养出听话的、懂事的“小大人”,这种“小大人”让人怜爱又惋惜。殊不知,过早的幼儿知识教育,往往造成“三年级现象”,因为早知早会,导致一、二年级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三年级时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殊不知,一些听话懂事的“小大人”,往往会成为别人的“应声筒”,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更难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殊不知,“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教育说到底还是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孩子就像孩子,让儿童就像儿童,让童年就像童年。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功利、浮躁的当下,教育尤其要保持清醒和理性,保持从容和淡定,不浮躁、不急躁,不折腾,不过度,回归规律,回归天性,回归原点,回归常识,做“自然适度”的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男孩子过度思维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男孩子
当下流行“过度病”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你好,男孩子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