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与评定标准研究*
2016-08-10林辉杰
林辉杰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我国中、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与评定标准研究*
林辉杰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动作协调能力对中、小学生运动潜能开发,以及运动能力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设计了双手交替拉绳、连续转换体位以及往返横跨测试来反映此能力,同时研发了各自自动化测试仪器,并构建了其评定标准。经实践应用检验,这些测试方法、仪器、评定标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建议将动作协调能力测试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
动作协调能力;测试;体质健康
1 前言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对其监测与促进是国家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则是对此的一项重要举措。《标准》测试自2007年正式实施以来,对掌握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动态,督促与激励其体育锻炼,检验我国对此体育工作效果等方面有重要功效。然而,作为一项新生制度,其本身欠完善[1],需通过长期的研究探讨与实践检验,来推动其科学化、系统化发展。目前,《标准》测试的科学性不明确,其指标体系的涵盖范围小,是其主要不足。例如,50米测试对速度素质的反映程度不明确,涉及健康状态的指标很少等。
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支配肢体环节间良好配合活动的控制功能[2],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功能。其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各种运动技能有效获得所不可或缺的[3],能促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发展[4],能促进儿童智力与情感的发展[5]。该能力主要特征是,强调多肢体间配合活动效果(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受动作频率、肢体解剖位置等影响。依据Planinec Jurij和Rado Piot研究[6],将青少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分为节奏性、“手-眼”、全身性、综合性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本研究将探讨中、小学生若干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及其评价标准,旨在为《标准》中该能力测试设置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
在浙江奉化江口街道中心小学1~6年级,每个年级男、女生各抽取25名,总共300名小学生;在浙江奉化西坞中学初中各年级抽取男、女生各25名,总共150名初中生;在浙江奉化中学高中各年级抽取男、女生各25名,总共150名高中生。通过对这些样本动作协调能力进行测试,来制定中、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定标准。
2.2 测试
本测试分2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测试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共300名样本),历经约1个月,第二阶段测试中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共300名样本),历经约1个月。在测试前,以各年级教学班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 1~2个班级,组成每个年级男、女各25名,共600人的样本群体,并且,根据体育课安排制定测试计划。此外,落实测试场地,安装与调试自主研发的测试仪器。采用这些仪器测试过程中,先向学生讲解、示范测试方法,提醒注意事项,再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练习,随后进行正式测试。每个学生测试2次,如果都未正常完成,再予以补测。测试结束后,整理、储存测试成绩。
2.3 数据处理
应用 Excel软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图、表;应用SPSS软件,对每个年级各性别样本得分,进行频数分析,考察其正态分布特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
3.1.1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尤为重要。小学正是人体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阶段,此时其可塑性大,其潜能易于被挖掘。动作协调能力测试则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检测,对小学生此能力进行测试,能督促其有意识的锻炼,促进该系统潜能开发。此外,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越早开发,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技能、运动技能的获取效率。还有,动作协调能力不易于被识别,对其锻炼易于被忽视,在小学阶段进行该能力测试能够唤起,对该能力监测与锻炼的意识。
本研究中设计了双手交替拉绳与连续转换体位两种动作,用于测试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前者要求测试者通过两侧上肢间配合活动,以最快速度抓、拉绳,使其通过一定距离,此运动任务设置能够体现出其节奏性、两侧肢体间、“手-眼”间动作协调能力;后者要求测试者通过各肢体环节间配合活动,使人体高、低重心体位间连续转换,此运动任务设置考验各肢体环节协作控制人体重心运动的能力,能体现出全身性动作协调能力。这两种测试动作设计,源自对以往双手交替击鼓、双手交替拍球、双手交替抛接球、钻栏架等测试动作的改进,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易于客观控制。
据此,本研究研发了这两种测试的测试仪器。双手交替拉绳测试仪器测试规定拉绳距离的耗时,主要由拉绳距离与耗时测量系统、测试提示系统、终端控制系统、支架系统组成。拉绳距离与耗时测量系统中,用角度传感器来记录闭环式绳子拉动的距离与耗时,是该仪器的核心部分;测试提示系统中,以角度传感器感应到绳子拉动认定为测试开始,以其感应到拉完所要求距离认定为测试结束,用声音来提示;终端控制系统中,可记录、存储与显示测试成绩,可设置拉绳距离、测试次数等参数;支架系统中,可调节拉绳的高度。
图1 小学各年级双手交替拉绳测试成绩变化图
连续转换体位测试仪器测试在规定时间内测试者“高-低”重心体位间转换次数,主要由测量系统、测试提示系统、高度控制与调节系统、终端控制系统、支架系统组成,前三个部分是其核心。测量系统中,以拍打按钮次数,来测量测试者“高-低”重心体位间转换次数;测试提示系统中,以第一次按灭指示灯提示测试开始,期间提示灯按灭表示一次体位转换,指示灯不再亮起提示测试结束;高度控制与调节系统中,设置指示灯高度为100%身高(高重心体位),设置中间横杆高度为 60%身高(低重心体位),测试者钻过横杆拍打指示灯按钮,意味着人体“高-低”重心体位间转换,这两者高度可根据测试者身高自动调节,最大幅度的调节5秒内能完成;终端控制系统中,可设置测试时间、测试次数等参数。
图2 小学各年级连续转换体位测试成绩变化图
经实践测试检验,这两个仪器均展现出较好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便捷性。小学各年级双手交替拉绳与连续转换体位测试成绩变化如图1、2所示。从中可见,小学生双手交替拉绳测试成绩各年级均值,在9.28秒至13.12秒之间,随年级上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递减趋势;小学生连续转换体位测试成绩各年级均值,在9个至13个之间,随年级上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递增趋势。此外,双手交替拉绳测试成绩,从2年级上升至3年级时,提高幅度较大;连续转换体位测试成绩,从3年级上升至4年级时,提高幅度较大。这显示,前者更适合于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动作协调性测试,后者更适合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
3.1.2 中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
在中学阶段,发展动作协调能力,对复杂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随着运动技能复杂性提高,各肢体环节间配合活动的难度也随之增加,需要较好的动作协调能力,来确保这些运动技能的有效获取。在中学阶段,逐步进入体育专项技术学习,这些技术表现出较高复杂性,或是要求在较高体能付出状态下来完成,对动作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身体素质进一步发展,需高度整合肢体环节或各块肌肉的素质表现,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对此有功效显著。以力量素质为例,更多肌纤维间协同活动,能提高肌肉力量的输出;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间协同活动,能提高关节力矩;人体关节用力间协同活动,能提高人体蹬地力量。
本研究中采用了往返横跨动作,来测试初中生的动作协调能力。该动作要求测试者以最快频率横向往返跨越固定距离,从中展现出在最快频率下两腿间侧向“蹬-摆”配合活动,使人体重心持续的横向来回移动,从而体现了“节奏性”、两侧肢体间、全身性动作协调能力。该动作中两腿间配合活动需要在最快频率和支撑体重状态下完成,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小学生中一般难以有效完成,适合于中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此外,该动作中所展现的动作协调能力,是众多体育专项技术学习所需要的,例如,投铅球滑步技术、跳远起跳技术、足球踢球技术、篮球散步上篮技术等等都涉及类似的两腿间配合。林辉杰(2016)研究[7]显示,往返横跨动作中人体展现出较高的两侧下肢间协调指数,并且与测试成绩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从实证角度展现了其有效性。
本研究研发了这种测试的测试仪器。该仪器测试规定时间内测试者横跨次数,主要有红外光测量系统、测试提示系统、终端系统、支架与垫子构成。红外光线系统中,两对红外线反射-接收器,分别置于两侧横跨界限内收5cm的位置,高度为 30cm,用于测量两腿同时经过的数量,是该仪器的核心部分;测试提示系统中,以测试者碰到一侧红外线视为测试开始,当规定时间到时视为测试结束,用声音来提示;终端系统中,可记录、存储与显示测试成绩,可设置横跨时间、测试次数等参数。应用该测试仪器,中学生往返横跨测试成绩变化如图3所示。从中可见,中学生往返横跨测试成绩各年级均值,在17个至20个之间,随年级上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递增趋势。
图3 中学各年学生级往返横跨测试成绩变化图
3.2 中、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定标准
3.2.1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定标准
3.2.1.1 连续转换体位测试评定标准
表1 各年级小学生连续转换体位测试评定标准
图4 小学生连续转换体位测试得分频数分布及正态性拟合
连续转换体位测试中,各年级学生成绩均数,男生约为12个,女生为约为11个,50%标准差平均约为1个。因此,以四年级作为平均水平,男生各年级均值依次为9、10、11、12、13、14个,女生依次为8、9、10、11、12、13个。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分形式,以66分为平均水平,向上以1个累进,向下以1个累减,从而制定出各年级小学生连续转换体位测试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按照此标准,得到各样本的分数,平均值为 66.52分,标准差为16.93分。其频数分布以及正态特征如图4所示,接近正态分布形态。
3.2.1.2 双手交替拉绳测试评定标准
表2 各年级小学生双手交替拉绳测试评定标准
图5 小学生双手交替拉绳测试得分频数分布及正态性拟合
双手交替拉绳测试中,各年级学生成绩均数,男生约为11.03秒,女生为约为11.08秒,50%标准差平均约为0.76秒。以此作为中位数,男生各年级均值依次为12.96、12.17、11.41、10.65、9.89、9.13秒,女生依次为12.98、12.22、11.46、10.70、9.94、9.18秒。此外,每个年级内各样本成绩标准差平均值约为1.72秒,以各年级均数加、减其两倍作为测试成绩分布区间。从而得到,男生各年级满分值对应成绩为9.50、8.74、7.98、7.22、6.46、5.70秒,其10分值对应成绩为 16.36、15.60、14.48、14.08、13.32、12.56秒;女生各年级满分值对应成绩为9.55、8.79、8.03、7.27、6.51、5.75秒,其10分值对应成绩为16.41、15.65、14.89、14.13、13.37、12.61秒。其余各分数对应的成绩,由上往下依次以约0.36秒间隔递增,如表2所示。按照此标准,得到各样本的分数,平均值为 63.95分,标准差为 19.92分。其频数分布以及正态特征如图5所示,接近正态分布形态。
3.2.2 中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定标准
表3 各年级中学生往返横跨测试评定标准
往返横跨测试中,各年级学生成绩均数,男生约为 21个,女生为约为17个,50%标准差平均约为1个。因此,以四年级作为平均水平,男生各年级均值依次为18、19、20、21、22、23个,女生依次为14、15、16、17、18、19个。此外,每个年级内各样本成绩标准差平均值约为3个,以各年级均数加、减其两倍作为测试成绩分布区间。从而得到,男生各年级满分值对应成绩为24、25、26、27、28、29个,其10分值对应成绩为12、13、14、15、16、17个;女生各年级满分值对应成绩为20、21、22、23、24、25个,其10分值对应成绩为8、9、10、11、12、13个。其余各分数对应的成绩分布如表3所示。按照此标准,得到各样本的分数,平均值为67.91分,标准差为22.55分。其频数分布以及正态特征如图6所示,接近正态分布形态。
图6 中学生往返横跨测试得分频数分布及正态性拟合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借鉴当前的青少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结合运动协调相关理论分析,设计了双手交替拉绳、连续转换体位、往返横跨来测试中、小学生的节奏性、两侧肢体间、全身性、“手-眼”间动作协调能力。双手交替拉绳、连续转换体位测试,动作简易、体能载荷小,适用于小学生;前者更适用于小学低年级段,后者更适用于小学高年级段。往返横跨来测试对动作协调能力要求提高,适用于中学生。针对这三种测试,采用角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电机等机械配件,研发了其各自自动化测试仪器。经实践检验,被认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便捷性。采用这些仪器,对中、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进行了测试,并且,基于这些测试成绩研制了其评定标准。通过对所测试对象得分频数分布的正态性分析,认为所制定评分标准基本能较好的囊括与区分中、小学动作协调能力水平。
4.2 建议
鉴于动作协调能力对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标准》测试中增添动作协调能力测试,可在小学低年级采用双手拉绳测试,在小学高年级采用连续变换体位测试,在中学采用往返横跨测试。根据大规模、各区域测试的实践要求,这三种测试还需以下三个方面改进。1)通过简化测试仪器结构、降低其重量、提高其可分解性,从而降低其制造费用,提高其携带便捷性;2)设计出规范的简易测试形式,可使用秒表、计时器、绳子、横杆等工具,通过人工操作进行;3)这三个测试评定标准,还需在大量测试样本成绩积累后,进行修订。
[1]柴娇,李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灵敏素质”测试指标完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35(6):70-73.
[2] Davids K., A.Lees,L.Burwitz.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in kicking skills in soccer: Implications for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skill acquisition[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0,18(9):703-714.
[3]李静,刁玉翠.3-10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 49(3):129-132.
[4]刘大维.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6):45-47.
[5]Rigoli Daniela, Jan P.Piek,Robert Kane.Motor coordination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in a normative adolescent sample[J].Pediatrics,2012,129:892-900.
[6]Planinš ec Jurij,Rado Piš ot.Motor coord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level in adolescents[J].Adolescence,2006,41(164):667-676.
[7]林辉杰.青少年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的实证效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6, 52(2).
On Test Method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ction Coordination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LIN Hui-jie
(Taizhou Unversity, Linhai 317000, Zhejiang, China)
The coordination 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movement potential and sport skills.This study designs three tests which named Continuous Rope Pulling, Continuous Conversion and Transversal Across to reflect this ability, exploits their own automated test instrument, structures their evaluation standards.Checked by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test methods, instruments,evaluation standards are applicable.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ordination ability tes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coordination ability; tests; physical health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90009)。
林辉杰(1982-),浙江奉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体质理论与实践、运动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