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阶层流动为切口探讨社会冷漠的成因

2016-08-09刘聪慧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碎片化

刘聪慧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7-000-02

摘 要 在社会贫富不均极度拉大,分配制度改革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影响下,我国各阶层间、各行业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拉越大,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由阶层变更滋生的社会冷漠问题愈发严重。本文试图以社会阶层流动为切口,借助社会阶层的“层化论”“碎片化”以及“断裂化”的理论,联系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在社会群体间的“功能”、“互动”与“冲突”中探究社会冷漠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社会阶层流动 断裂论 碎片化 责任分散 社会冷漠

一、社会结构的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社会的阶层结构同样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目前学术界有三种典型且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来评价当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分别是陆学艺的“层论化”理论、李强的“碎片化”理论以及孙立平的“断裂论”。层化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为五大等级十大阶层;碎片化的持有者则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及社会分层的结构呈现碎片化,各种阶层要素正处于紧张的重组与建构当中,尚未层化、定型化。

目前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上层群体和下层群体、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等断裂的现象。因此,断裂论一方面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呈现出多重断裂的特征,社会分化较为严重,社会阶层结构还不成熟。学术界普遍承认着五大等级十大阶层这一观点,但是,中层收入人群的流动呈现出极大的碎片化趋势,社会下层的凝固化、中层的碎片化、上层的定型化的区分,又是断裂论的极大表现,其具体体现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存在着极大障碍,其流动方式是不合理的。

二、“断裂论”视角下的社会分层

“断裂论”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缔造了一个新的支配性势力结构,商界、学界、政界的精英们结成联盟,占据、支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看不出有共同发展的机会,中国社会结构间的流动由此“断裂”。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却与经济增长开始呈现出明显的脱节。这个阶段中,社会中的群体间由于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就造成了结构性质的断裂。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分配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弱势群体形成、社会冲突增加、信任结构崩塌、道德底线失守……,种种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全面失衡与失序,其实都缘于“社会权利的失衡”——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存在的巨大差异。

三、社会阶层“断裂”的影响

在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想多元化发展,且逐步呈现出洋葱型而尚未成为橄榄型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出于社会下层的群体向中层涌入,但由于不具备组织、经济、文化资源而被排除在上层及经营群体以外。但是,不难发现,中间阶层是最不稳定的,出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很容易滑向下层,而中层和中上层的人在机会和努力下晋级成为上层人民。由于中间阶层人数最多,变动性最强,且与其他两大阶层承担承接的作用,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最重要的社会力量。随着城乡二元制度被打破,水平方向的社会流动速度开始加快,社会流动的开放性不断扩大。随之变化的是代际间的垂直差异性不断扩大。社会原本稳定的结构功能划分被打乱了,群体间的稳定的身份划定开始重新区别,秩序开始较大程度的调整。在变革时期,旧有的社会中的约定俗成破裂,公序良俗需要时代赋予新的定义。由于市场经济下的信用体系和契约精神尚未在我国充分得架构起来,使得人民,尤其是中层人民很难在巨大的流动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的道德认知,以至于“社会冷漠”现象愈演愈恶劣。由此,秩序、格局变化中,人们交换着身份,对于原来维持社会运转的身份功能处于责任的“漠视”阶段。

四、社会阶层碎片化造成的“旁观者效应”

在人们疲于交换社会身份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社会阶层间所掌握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人们对于资源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冲突扩大化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也被日益放大。不同的价值观念糅杂的社会中,不同群体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人们之间所属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此出现了“角色冲突”、“角色紧张”与“角色退出”。在人们摆脱原来社会期许的道德规范以及摆脱原本的自我角色认同,重新建立新角色身份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社会冷漠,即对于周边的越轨事件采取缺乏情感、无动于衷的态度。当社会控制失效时,失范行为就会在整个社会中不断蔓延,具体表现为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要求漠不关心,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开始消极麻木、无动于衷。

五、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对于解决社会冷漠问题的意义

社会冷漠是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间表现在社会层面的关乎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阶层身份的一个复杂的现象。而在社会上层“定型化”、中层“碎片化”、下层“凝固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下,想要解决社会群体间的冲突,增强互动,加快社会流动,就必须要从建立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开始。首先,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为社会流动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削弱先赋性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后致性因素的作用,在注重机会公平的前提下着重加强结果公平建设,为社会成员创造合理的晋升环境和进行身份转换的空间,使其能够依据自身的能力获得理想的社会位置。其次,调整和创新公共资源的配置尤其要发挥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极具重要的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机会均等,从而能够使教育成为最重要的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中发挥作用。通过对各阶层尤其是中间阶层广大人民的教育,努力创建起在新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信用体系,树立契约精神,为人民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在根源上有效惩治“社会冷漠”,减缓、阻止其症状的蔓延。再者,加快城市化步伐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和流动机会,扩大非农就业空间,为社会制造出更多的高层次社会岗位,实现人们向上流动的愿望。从而可以打破社会阶层中的下层“凝固化”以及上层“定型化”,只有三个阶层之间的合理通畅的流动,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在阶层、身份变更中的角色摩擦,减缓道德冲突,建立起良性沟通机制,从而减少“冷漠”的滋生和蔓延。

六、结语

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呈现出新常态。但是当今社会出于社会阶层下层“凝固化”、中层“碎片化”以及上层“定型化”的发展态势下,断裂的社会分层产生了不合理的阶层流动。断裂的社会分层很难建立起统一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体系和契约精神,人们在身份进行转换时所遇见的角色冲突会表现出责任的分散,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互动比较中,人们为避免造成越轨行为而选择不作为,等待角色退出。由此,“社会冷漠症”逐步蔓延,“旁观者效应”不断扩大。为了解决“社会冷漠”现状,必须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交流通畅的社会阶层结构,同时注重教育的作用,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稳步实现社会阶层结构的重组。

参考文献:

[1] 胡延华.“社会冷漠症”出现的原因分析、危害和治理对策建议[M].改革探索,2013.11.

[2] 杨文伟著.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M].2014.3.

[3] 王志远.社会冷漠的博弈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碎片化
数学学习的碎片化与整体化
碎片化与整体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创新研究
知识碎片化背景下增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的对策
多屏时代图像的碎片化阅读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在航海专业学生英语
中学语文“碎片化”阅读平台建设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