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
2016-08-09边秀芬
边秀芬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当前,我国思想界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十分必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创新传统文化表达,从而实现其有效转化和升华。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56 — 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提出要求坚持贯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文化方针。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和升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意蕴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且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是指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精华。与之相背的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基础,根据历史时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划分为两个传统文化:一是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二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传统。
何为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①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贴切地改变陈旧的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创造性转化的基础是批判地继承,创造性转化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只有将其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弘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解辨正
明确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内容,“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
深刻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这是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中国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既不能以当前的文化价值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不能止步不前,停滞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现代境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关系,强调道德伦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首的是儒家,儒家既讲和,和为贵,又讲礼,既讲民富,又讲国强。既讲厚德载物,又讲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等等十五条思想精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宝库,自身拥有十足的魅力。将其创造性转化,有利于增强其生命力。
(二)契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新潮地迈进了自媒体时代,无论是对于价值观的引导还是舆论宣传,其宣传范围更广、更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辐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消解和重构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意蕴,处理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思潮的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随时代主题发展而变化,要反映时代的声音,凝聚时代的力量,使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应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挑战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作品、高价物品无形中渗透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许多大学生成为哈韩、哈日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追随者,过洋节,却对中华传统节日罔然视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低。其次,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人们价值取向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新媒体消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做到科学的分析。第三,对于对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出现一些歪曲的说法和言论,竟然宣传将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要“去马归儒,复旧中华传统”,完全与习近平的讲话精神背道而驰。面对如此多的挑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显得更加紧迫。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
从哲学角度来看,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一)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绝不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抵制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贯的态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是同构共生,相得益彰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是错误的思维方式,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偏执态度。对于我国文化思想界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要秉持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必须是科学转化,要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甄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将其精华部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部分带有糟粕性的东西辩证转化,发挥其时代价值。
(二)基础: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人对传统文化漠然置之。殊不知,国家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指引,迫切要求加深对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认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①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重新审视其独有的品性,准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都知道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那么认同民族文化,核心就是对价值的认同。建构民族文化的认同,首先深入了解、把握、领会传统文化的内容,学习领会中央相关的文件政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汇通。
(三)主线: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首要的是满足时代发展的实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我国正处于全球化经济高速运转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与传统文化所处的背景不同,所学习的方式不同,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放到新的时空背景下给予新的时代内涵。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赋予新的内涵,但是不能偏离其原有的含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概括了时代性,创造性,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沟通对话,实现蜕变,获得新生。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符合人民大众的实际,符合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及社会实践的实际。人类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后,一种视觉文化的传播时代,在带来便利的同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鱼龙混杂的影视文化,深深地毒害人们的心灵,加大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结合舆论热点与网络热词,转换成传统语言文字表达,吸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化,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人民,贴近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其进行引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适时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06(01).
〔4〕林泰.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