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2016-08-09李如占
李如占
[摘 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错误的分配思想进行了批判,同时对该问题作出经典的论述,呈现出科学的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和分析,重点研究了马克思在该著作中的分配思想。
[关键词]分配;相对;公平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05 — 02
很多学者研究《哥达纲领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主要研究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两方面。写作背景是对这篇著作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的起点。在内容方面,过去对本著作中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研究较多,近年来,对本著作中的马克思有关分配理论的研究日见增多。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主要内容
《批判》包含有马克思经典的分配思想。德国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合并之前制定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主义错误思想的纲领草案,对于刚成长起来的德国工人是个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写下了《批判》,对他们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
(一)关于生产决定分配
拉萨尔机会主义无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拉萨尔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遗憾的是分配方式不那么公平。如果改变现有的分配形式,实现他所谓的公平的分配就好了。《哥达纲领》提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1〕马克思指出这是个含糊不清的表述,“提高”包含有这样的含义,就是不变更资本主义的制度,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这也就是拉萨尔所宣传的依靠资产阶级的帮助实现社会主义,把私有制提高为公有制,这是主张“和平过渡”,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而“变为”则是利用革命的方式,实现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这就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将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中夺取出来,实现正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拉萨尔的说法,暴露出在当时既有的经济关系下实现所谓的公平分配的实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分配是被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马克思曾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2〕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掌握者,这样就决定分配的方式是产品的按资分配,作为劳动者的无产阶级,他们得到的只是维持生活的一小部分。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极为不合理的分配,无产阶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彻底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现有的统治方式,结束资本主义制度。
(二)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拉萨尔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3〕这里所谓的“劳动所得”说的非常模糊,这个劳动所得是劳动产品还是价值。假若指的是价值,那么应该是产品总的价值呢,还是指扣除消耗后的价值,这些都没有清楚的说明解释。针对所谓的“不折不扣”的分配,马克思把“劳动所得”假设成为劳动的产品,对于社会总的产品怎样去分配,马克思有这样的思想,就是社会上总的产品要做扣除,完后才能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第一,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扣除用来扩大生产的部分。第三,扣除应付突发事件的部分。这三项主要是生产层面的需要,很有必要性。在个人消费之前,还得将剩下的部分扣掉一些。首先,需要扣除相应的管理经费。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医院等。第三,为保障劳动能力差的人的生活需要,应当留有一定金额。以上6项扣除,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利益。”〔4〕只有做了这些扣除以后,才谈得上分配。对所谓的“社会的一切成员”,马克思有这样的疑问,“属于社会的一切成员”,是不是也包含非劳动人口,这样就体现不出“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若仅是属于社会中劳动的人员,这样也就体现不出社会中“平等的权利”。可见,拉萨尔的思想充满着自相矛盾,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关于“公平分配”
纵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绝对公平的分配仍无法达到。该阶段社会具有这样的特征:首先,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特别高的程度;其次,它在好多地方都还具有旧社会的痕迹。这些特征决定了当时社会的第一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鼓励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是,由于受旧社会思想的影响,人们中的很大部分仍然将劳动当做重大负担,为了充分的调动起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就不得不把劳动的成果与每个人的收益联系起来。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的劳动量。”〔5〕这就是按劳分配的原则。
我们看来,按劳分配是你付出一定量的劳动,那么可以换回相应的等量的报酬,这对每一个劳动者来说都是一样的,一视同仁的。按劳分配这一原则的实行是分配史上的巨大进步,按劳分配是更加公平的分配形式。但是马克思认为:“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6〕这种平等的原则,有一个不平等的前提,就是把劳动的标准运用到所有人身上,忽视了个人劳动能力的差异,而且,每个劳动者的婚姻状况不同,他所承担的赡养人口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劳动能力,在这种原则下领取的产品的数额也相同,他们实际的生活水平仍然是有差距的,这个实际上的不平等不可避免。
(四)关于真正的公平分配
可见,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分配制度并非人类最理想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分工被消灭,脑力、体力劳动的差别消除,劳动成了生活所必须的而不只是作为生活的手段,那个时候人们精神境界也极高。“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7〕
马克思的精辟论述说明,只有实行按需分配,才是真正的公平分配。所以,按劳分配虽说是分配制度史上的一次革命,但却只能给我们提供机会的均等,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分配事实的不平等。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如物质、精神、人的发展都达到极高的水平,这些前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启示
马克思的这篇著作中的分配思想,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很重大的意义。马克思对怎样去理解和认识分配问题做了科学的解释,同时指出实现公平分配的方法,对我们今天搞好分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一)现阶段不追求绝对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在《批判》中指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在研究和处理分配问题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追求绝对公平的分配。公平具有历史性,其含义和标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改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我们都在追求一个公平的报酬所得。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我们对分配公平的期盼更加强烈。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扩大,很多人发出分配不公平的声音,但是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这种差距的原因所在,只从分配上找原因,追求绝对公平的分配。出现分配不均,有人甚至质疑社会主义。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的分配比资本主义存在剥削压迫下的分配更加科学合理。若是在社会主义不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会进入绝对公平的误区。
就我国目前的分配情况来看,国内有些人认识不全面。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应该是按劳分配,并且是唯一的形式。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科学把握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的确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们处在不发达的阶段,这是我们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历的阶段。我们的物质条件还不丰裕,将按劳分配作为唯一的形式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人提出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种形式占据了大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不用实行按劳分配。毫无疑问,该观点也是不正确的的。按劳分配是现阶段分配的主体,我们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共存。这是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一基本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行。
总之,既不能离开经济的发展水平而空谈分配的绝对公平,也不能离开生产方式而空谈分配方式,不能只在分配范围内兜圈子。
(二)现阶段完善对低收入者的保障
虽然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个人的差异,按劳分配还只是相对公平的。不同人的先天条件不同,自然提供的劳动量也不一样;即使先天条件一致,但往往又会由于后天环境、教育、职业等等的不同,也会带来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这样不同的人得到的报酬也不一样,最终造成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次,一个人所赡养的人口多少不同,即使为社会创造相同的劳动量,最终事实上得到的消费品也不一样。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现阶段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各种因素,人们之间的收入是有差距的,有时候甚至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继续坚持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同时也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
为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健全社保障管理等。从大学生的角度看,我觉得当前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找到相应的工作,使得他们能够学有所用,保障他们的生活。
(三)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真正公平的分配,就是按需分配。但是,实行按需分配需要各种条件。实现按需分配,其一,生产资料为公共所占有;其二,社会财富极其丰富。若生产力没有提高到一定水平,没有丰裕的物质财富,追求绝对公平的分配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极大的社会财富,为公平分配的实现奠定基础。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依赖于物质财富的增加。邓小平指出:“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8〕因此,当前我们工作的重心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才有能力消除差异,消除不公平现象,实现真正的公平分配。
〔参 考 文 献〕
〔1〕〔2〕〔3〕〔4〕〔5〕〔6〕〔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1,431,428,362,363,363.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1.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