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
2016-08-09唐兴辉
唐兴辉
[摘 要]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作为党的历代领导人传统文化观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本文拟从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为当代人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毛泽东;传统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16 — 02
一、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产生背景
(一)毛泽东传统文化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中国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这样一个事实。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等,始终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出路。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不仅使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也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光明。感受到民族危亡的毛泽东在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力求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就此,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应运而生。
对于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其直接的理论思想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思想,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的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又为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毛泽东传统文化观产生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从最早接触的儒学经典到四大名著等小说,毛泽东都对其进行了思考,加上受到老师的影响,毛泽东对明清时期的文学著述也颇感兴趣。在投身革命后,毛泽东也没放松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广泛阅读各类古典丛书。毛泽东对传统古籍的热爱不仅使他自身获得了丰富的国学知识,同时也为后来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深厚的国学功底是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实功底也是毛泽东不可缺少的条件。毛泽东从刚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就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学习思想、斗争策略,后来,毛泽东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撰写了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毛泽东总是会多次反复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为现实提供向导。正是其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使得他为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就是指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两大方面的内容,即“什么是传统文化”及“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是封建时代下经济与政治的产物。毛泽东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封建经济和封建政治所决定的,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同时他也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产生。所以说要革除封建社会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就不能离开封建的旧政治和旧经济,要从深层次铲除其存在的根源。
其次,传统文化具有封建性、阶级性。毛泽东指出,自周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其经济和政治也都是封建性质,而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和政治下所产生的文化也是带有封建性质,是封建的文化。毛泽东也曾指出文化战线上的各革命阶级的文化主力军与为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的文化进行尖锐的斗争,揭示了近代以来由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半封建文化的阶级性。封建时代的传统文化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而产生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再次,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包容性等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毛泽东认为文化的发展是在继承创造的基础上吸收正确合理的成分创造出来的新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在历史的影响下,各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点及多样的表现形式。中华文化要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就必须保持民族特性。对于包容性,毛泽东认为中化文化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将外来先进文化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以期不断进步发展。在毛泽东看来,传统文化是历史性、民族性、包容性的集合体。
最后,全面客观的评价传统文化。毛泽东在高度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辩证的指出了其存在的弊端。对于正面评价,他曾指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发展新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毛泽东也多次强调传统文化对中国革命的实践指导意义。认为民族精神在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毛泽东也指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高度赞扬四大文明在世界史上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中华文化的成就。即便如此,他也指出产生于封建时代的文化“伪而不真”、“虚而不实”。毛泽东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缺陷,并为之做出努力,提出反对封建专制与宗法道德,并对小生产者传统文化心理进行改造。总之,毛泽东是全面客观的评价传统文化,这也为我们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尊重历史、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这里所指的尊重历史,是给历史科学的定位,以尊重其历史地位。毛泽东强调要有组织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毛泽东曾要求全党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并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理论性的结果。此后,中国掀起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潮,这一时期也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鼎盛时期。
其次,批判继承、创造发展传统文化。毛泽东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不是兼收并蓄,而是要认真分析,去除落后的成分,吸收有益的文化成果。他也强调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是通过对旧文化的改造来实现的。在对文艺形式进行改造时他强调文艺不能仅仅停留在继承和借鉴的层面,还要结合实际进行新的创造,以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对传统文化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造,服务于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是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态度。
第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根本原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即在提出继承传统文化科学路径的同时,指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古为今用”。他强调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中的有益成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创造出迎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有益的文化产品。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他坚持辩证的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两种文化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要吸收中西方文化中进步的因素,即“洋为中用”的原则。他指出要大量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以改变中国文化的落后面貌,但也要谨记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需要的文化。
三、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促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提出根据现实条件和需要对过去文化进行改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 外来文化,他反对盲目排外,要吸收其有益的部分。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使得新民主主义文化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指导性的贡献。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也是发展。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继承思想,提出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新文化。同时也对列宁的“两种文化”理论进行改造,提出对外来文化要批判性的继承发展,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为当代人牢固树立并坚持科学的传统文化观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当前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锋,面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关键也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牢固的掌握和把握好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对于坚持科学的传统文化观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也为当代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毛泽东从肯定传统文化方面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其次又提出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发展与融合,这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在当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高度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为当前及以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裴植,程美东.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4).
〔3〕张小平.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
〔4〕周连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J〕.贵州社会科学,2006.
〔5〕周溯源.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J〕.学习与实践,2014.
〔6〕胡艳辉.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5.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