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2016-08-09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渭南714000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渭南714000) 曹 琰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渭南714000)曹琰
摘要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7例,分成对照组(47例,不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和观察组(50例,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雄激素和环孢霉素A等进行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对照组治愈2例、缓解3例,还有8例明显进步,总有效治疗率为28%。在观察组患者中,治愈6例、缓解12例,还有18例明显进步,总有效治疗率为7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脏器功能损害。另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和病程具有密切关系,及早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和病程具有密切关系,和其他因素无关。结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对于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明显的疗效。
主题词贫血, 再生障碍性/治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疗效比较研究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血液疾病,包括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高危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已有研究揭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和机体的T细胞免疫密切相关,所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是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药物之一,其疗效已得到临床肯定,但是从该药物的属性来看,很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还有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过敏反应[1]。所以我院以9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从我院血液科抽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所有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会在2001年修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2],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都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两组,其中47例归入对照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区间为2~15岁,平均为7.5±1.8岁。50例归入观察组,其中包含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分布区间为2~14岁,平均为7.5±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资料具有均衡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患者为ATG(法国产兔抗原)皮试为阴性者,将ATG3~5mg/kg的药物和500ml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后行静脉滴注,滴注的速度不宜过快,在6~8h滴注完成,连续治疗5d。同时配合常规的雄激素和环孢菌素A进行辅助治疗。另外,对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①预防感染的治疗措施:在治疗前72h到治疗完成期间,口服制霉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清洁肠道,若患者的外周血粒细胞严重低下,则应服用G-CSF(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同时保持皮肤、口腔和肛周、会阴等部位的清洁,预防真菌感染,进无菌饮食,住无菌床。②预防过敏的治疗措施:在治疗前72h开始使用异丙嗪口服,在治疗前60min静脉滴注2.5mg进行过敏反应检测,若无阳性反应方可正式治疗。③患者一般在用药1周左右可出血血清病反应(发热、充血、出血、混合性皮疹及关节酸痛),预防和治疗血清病的措施:可在ATG治疗的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治疗结束后,采用泼尼松治疗,每天口服1~2mg/kg,连续7~14d。如果血清病已经发生,则需要还用氢化可的松治疗,每天4mg/kg[3]。④成分输血治疗:通过输注成分血将患者的血红蛋白提高到80g/L,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
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会在2007年修订的疗效评价标准将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成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和无效4个等级[4]。其中治疗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缓解例数+明显改善例数)/总例数×100%。①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120g/L(男性),或110g/L(女性),白细胞计数达4×109/L,血小板计数达100×109/L,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②缓解: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达120g/L,女达100g/L,白细胞计数达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③明显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持3个月;④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未达明显进步。同时观察影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临床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小板计数高低、血红蛋白、T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骨髓增生程度、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等。另外,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A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临床疗效在本组患者中观察组治愈6例、缓解12例,还有18例明显改善,总有效治疗率为72%,对照组治愈2例、缓解3例,还有8例明显进步,总有效治疗率为28%。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注:两组比较*P<0.05
2疗效影响因素从病程来看,有24例患者的病程低于0.5年,经统计分析有22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1.67%。剩余26例病程超过0.5年的患者中,有14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53.85%,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高低、血红蛋白、T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骨髓增生程度、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等因素不同的总有效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不良反应本组有2例患者在治疗的48h开始出现过敏反应,对症治疗后自行消失。有16例在1~2周有血清病反应,针对治疗后得到控制。还有20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两组均无死亡和脏器功能损害发生。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起效时间较长,一般起效中位时间在用药后6~9月,个别患者可早也可晚,一般情况下,若患者治疗后6个月仍无效,可二次使用该药。通常二次使用该药的有效率为11%~65%[5],二次使用该药应选用与第一次不同种属来源的药物,以免发生急性超敏反应。本研究中实验组治愈6例、缓解12例,还有18例明显改善,总有效治疗率为72%,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这一结果表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6]:①可以通过抑制或破坏T淋巴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产生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解除造血负调控因子对造血细胞的抑制、破坏,进而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②可以利用较强的致丝裂原作用来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繁殖,促进G-CSF、GM-CSF等细胞的合成。③可以直接对造血干细胞表面的抗体发生作用,从而促进了造血干细胞的生长。
同时,本组的研究结果还显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和病程具有密切关系,和其他因素无关。24例患者的病程低于0.5年,经统计分析有22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1.67%。这一结果表明,长时间患病导致骨髓基质破坏,造血组织损伤范围较大所致,故一旦疾病确诊,越早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的疗效越好。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有47%患者在治疗3~5d都出现发热,本组中有60%的患者出现血清病,表现为皮疹、关节痛及发热,经静滴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无死亡和脏器功能损害发生。这一结果说明,虽然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作为一种异种蛋白,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血清病和感染等,但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可应用抗过敏和对症治疗予以控制,不需中断治疗[7]。
综上所述,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对于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可以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可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展世宏,卢俊,李建琴,等.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03(08):193-195.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0-33.
[3]肖海燕,刘驰,郑春梅,等.二次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03(15):303-306.
[4]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1);790-792.
[5]Young NS,Kaufman DW.The epidemiology of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haematologca,2008,93(4):489-492.
[6]李福兴,谢晓恬,石苇,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J].上海医学,2010,07(23):667-669.
[7]李晓玉.益气补肾方配西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6例[J].陕西中医,2006,27(11):1365-1366.
(收稿:2015-11-30)
【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