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枇杷野生种及其种间杂种作为栽培枇杷的砧木
2016-08-08林顺权
林顺权
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栽培枇杷嫁接砧木绝大多数用普通枇杷木砧或它属植物如石楠和榅桲等。本砧普通枇杷属于浅根性植物,根系弱小,根冠比小,只有温州蜜柑的1/3,不但树体小抗风,在沿海有台风的地区易倒伏,而且吸收肥料的能力也差。因此,长期以来,枇杷果农们十分重视挖大(深)的定植八(沟),并下足基肥。而在地中海沿岸的枇杷主产国如西班牙、以色列和土耳其等则有采用它属植物如火棘、榅桲和石楠等作为枇杷砧木,我国的苏州枇杷产区也有采用石楠的传统,这几种它属植物根系远比普通枇杷强大,可惜存在乔化、迟结果等种种问题。因此,栽培枇杷所用的砧木与接穗的亲缘关系,似乎可以用两个极端来表示,一个极端是太近,用的是“本砧”;另一个极端是太远,用的是“它属”。
那么,是否有“不太近又不太远”的呢?有!枇杷属不同种就是既不太近又不太远的。枇杷属植物多达30多个种,我国有20个种,我们还从东南亚的越南老挝和缅甸引回7个种。这27个种中是否有适合做栽培枇杷的砧木的种呢?由于这些种都原产在中国和东南亚,地中海沿岸那些种枇杷的国家就难以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了,而我国的技术人员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人用台湾枇杷(图1)作为栽培枇杷砧木的初步尝试了,可惜发现台湾枇杷的根系与栽培枇杷差不多,也很小。那时因为对于枇杷属植物有多少种了解有限,探索也就中断了。
如今,我们已经有27个种。因此,进行枇杷属野生种尤其是我国原产的野生种作为栽培枇杷的砧木的筛选研究,探索这些野生枇杷作为普通枇杷砧木的潜力,对于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南农业大学枇杷课题组分别于2003-2009年和2010-2013年进行了两批次的砧木的试验。
第一批次分别播种椭圆枇杷(图2)、怒江枇杷、台湾枇杷和台湾枇杷恒春变型、窄叶枇杷(图3)、野生普通枇杷(非栽培品种)、香花枇杷、广西枇杷和栎叶枇杷等多种野生枇杷和1种种问杂种(栎叶枇杷×普通枇杷,即两个种的杂交种)培育实生苗,以国内枇杷品种‘早钟6号和‘解放钟、从西班牙引进的几个大果品种‘马可、‘培优和‘乌里拉等为接穗品种进行嫁接试验。调查野生枇杷实生苗的根系、根冠比和嫁接成活率。研究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与嫁接亲和力的关系。嫁接后对接合部进行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嫁接口接合部的形态解剖学变化。还进行其他一些学术性的研究。并对不同砧穗组合的幼树枝梢生长和成花时期进行观察,研究不同种作砧木对普通枇杷生长、结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窄叶枇杷等与栽培枇杷嫁接亲和性很差,表现嫁接成活率低,接口“上大下小”或“下小上大”(图4),解剖看到砧木与接穗不能很好愈合。而亲和的组合,砧木与接穗亲和性很好,嫁接成活率高,生长旺盛,结果性能好。由此筛选出深根系枇杷近缘种椭圆枇杷、栎叶枇杷(图5)和香花枇杷(图6)作为普通枇杷砧木(图7),同时发现:栎叶枇杷与普通枇杷的杂交后代材料特别适合做普通枇杷的砧木。可能是这样的杂种既继承了栎叶枇杷的深根系,同时又继承了普通枇杷的好亲和性。
第2批次是2011-2013年在第一批次试验基础上的一项工作,除了继续重复用野生种做砧木外(图8),还选用栎叶枇杷、大渡河枇杷、台湾枇杷及其两个变型与普通枇杷正反交,形成约10个杂交组合,用这些杂交组合的材料作为砧木(图9),分别嫁接‘早钟6号和‘白玉以及‘马可。结果表明:栎叶枇杷×大渡河枇杷这个杂种组合作砧木,无论嫁接哪个品种,嫁接成活率都达到100%,因此,初步推断,这个组合有望成为各种栽培枇杷品种的适宜砧木;另一方面,‘马可无论接在什么砧木上,嫁接成活率都达到100%;‘白玉的嫁接成活率也都在90%以上;而‘早钟6号除了适合用栎叶枇杷x大渡河枇杷外,目前尚未找到其他较合适(首先是嫁接成活率高)的砧木。这些嫁接成活的苗木已在生产上初步应用
上述第2批试验的种间杂种目前还只有科研单位有,但第一批试验的野生枇杷则是在南方的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例如:四川(汉源和石棉)和云南(文山和滇中)有很丰富的栎叶枇杷资源;广东(韶关各县、连州地区、河源、潮州、粤西的信宜)、广西(桂北和大瑶山地区)和福建(龙岩)有非常丰富的香花枇杷资源。栎叶枇杷果实成熟期与普通枇杷类似,香花枇杷果实则在9-10月成熟。到山上采收野果,果肉可以酿酒(一些当地人熟悉这样做),种子可以直接播种,用于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