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呼唤—论“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理念
2016-08-08严梦阳
文/丁 方 严梦阳
时代的呼唤—论“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理念
文/丁 方 严梦阳
编辑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根据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流学科—技术艺术史建设的宏伟愿景,这一举措为中国未来艺术品鉴证溯源领域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学科支撑。这不仅在实践层面以科学的体系对艺术品进行客观的鉴证,还将“东方文艺复兴”学派的理念贯注其中,对鉴证溯源领域进行了学术性的升华,它的健康发展将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升级打下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根基。我们希望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中国艺术品鉴证溯源领域引入维度,更好地为我国文化产业服务。
“技术艺术史”的词语设置,是对应“文本艺术史”而特设的。“技术艺术史”作为一种对艺术作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论,它采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来探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并考虑材料和技术是如何通过时间而影响创造性的实践研究。具体来说,“技术艺术史”以实验室数据、化学试剂、保存与修复技术,以及隐藏在技巧背后的思想体系的探讨所形成的多位一体,由数据技术和思想理路书写构成的艺术品历史。
丁方/致敬波拉尤奥洛—不朽春华
源流探析
“技术艺术史”这个概念在词源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两个理论来源的脉络,一个来源是对形而下层面的“技术史”的研究,另一来源是对形而上层面的“艺术史”的探讨。艺术品技术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在石器时代所创作的岩穴壁画,像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画和法国的拉斯科岩窟,虽然是先民们在懵懂时期用简单扼要的手法所创作的艺术品,却已成为了人类技术艺术史中的里程碑,其古朴稚拙的绘画方法成为后世一切精妙艺术技巧的先祖。而在以后的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科技、文化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所使用的技巧手段也越来越精湛。
丁方/致敬韦登—光之赋
到了轴心时代,各大文明中所创造的艺术品已可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不论是在绘画,雕塑,建筑,民间工艺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了繁荣多彩的状态。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艺术品制作的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文艺复兴最著名的艺术史学家瓦萨里所著的《名人传》中就有一章《瓦萨里论技艺》来梳理从古代到中世纪所流传下来的各项造型艺术门类的技艺,其中包括金属工艺,装饰绘画,彩色玻璃制作,马赛克镶嵌等工艺技巧的论述。到了更加近的时期,艺术创作的技巧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相结合了起来,两者互相作用,使技术史的研究成为了修复行业的必修科目之一。因为只有在熟知一件艺术品在其创作的历史时期相应创作手段和这种手法在历史中的流变过程,修复人员才能给出相应的维护方法。而在当下我们可以将这种技术艺术史的研究推向更为广博的境地,使其在精微的实践层面和多领域学科交叉互助方面均有所照顾。促使其发展为一个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学科,向学习者介绍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如使用高放大倍率的设备,通过一系列诊断技术来探索艺术作品的材料分层构成等;通过这些技术艺术史至关重要的步骤,可反推出艺术家的整个创作过程,揭示艺术家如何创作出艺术品的特定效果。可以说“技术艺术史”的主要功能,是对古代艺术作品已失落的价值和技法进行系统的观察与测试,从对艺术品的纵深剖面研究而推出更为完善的保存/修复/创化方案。并从这些通过科学手段推导出的技术细节杂糅“艺术史”的脉络窥见该艺术品所处时代的工艺流程,社会风貌乃至思想体系,从而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最终用技术艺术史的研究反哺于东方文艺复兴的理念。
新的理念与实践
在“技术艺术史”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教授提出了“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的概念,也可称为“文艺复兴技术美学”。之所以在“技术艺术史”前面冠以“文艺复兴”,是因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最复杂、丰富及难度的绘画技术,从此历史阶段可上溯至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原初点。同时也为我们返回卡尔·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人类精神文化五大体系而辟出通衢。因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唯有站在这个大历史高度上,才能进行透彻的梳理探究与前瞻的顶层设计。
“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强调对技术艺术史的文艺复兴式的方法论表达,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力图打通艺术、美学、史学、国学等各门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创立的“东方文艺复兴学派”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另外两部分—学理构建与艺术实践而成三足鼎立关系,塑造出“东方文艺复兴”的整体形貌。
丁方/菩提萨埵—觉有情
“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的学理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文化学研究,其二是对东方文艺复兴的瞻望性构建研究。从以上两者均可延伸出相应的艺术实践,这里首推“世界著名博物馆大师杰作的临摹与创化工程”。在此语境中,“临摹”与“创化”互相联系但又有不同;临摹部分强调绘画剖面与实验室大数据相结合的物料系统研究,创化则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扩展与转换,比如文艺复兴肖像系列创化,甚至可从研究性临摹延伸到大幅的主题性创作。而“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的保存与修复”是技术艺术史的主体部分,它与以下几个学术来源密切相关:20世纪上半叶耶鲁大学汤普森教授著作《早期画家技术的本源—15世纪工匠手册》、荷兰物理学家安·阿斯佩伦德波尔利的红外技术以及汉堡大学20世纪80年代创设的可追溯绘画作品支持体的“树木年代学”。这一系列科学的学理构建为“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丁方/贵州少女端坐
在新的实践构想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将“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作为世界一流学科来建设,是一个具有深远文化战略意义的举措。把“技术艺术史—文化遗产保存与修复”这一国际前沿学科进行转换与创化,构建一个全新的东方版本。除了保持原先国际学科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如下学术创新点:1.西方湿壁画与东方干壁画比较研究(两者差异是由地理、气候、种族与文化因素决定),2.东方神圣山水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研究;3.文艺复兴肖像学的全视野研究,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东西方绘画大师杰作的临摹与创化工程。
这些新的理念和构想为构建“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孵化在每一个真实的程序操作之上,避免了空想带来的浮夸之气,使其在理念和实践二元体系中平衡互利,共同推进发展。
当下中国的责任与机遇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战略崛起的机遇期,正如个体的人生一样,对机遇的把握是关键,这决定着个体命运的走向。而国家的机遇也是如此,每一个战略机遇的把握和判断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存续。
中国拥有东亚最广袤的土地,并主导着世界级的地缘板块,其体量,人口和辉煌的历史都不允许其成为这个世界的二流角色,甚至她不应屑于去扮演一流的角色而是去成为唯一的角色。在历史的谱系中她天生应去承担人类命运的责任。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也赋予了她绝佳的机遇。
早在2010年中国的GDP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同年其工业产值超越美国,改变了自1894年以来所形成的世界工业格局。可以说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已成长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裹足不前,无法为中国提供一个引领世界的文化潮流和具有建设性的文化导向。并且,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工业化大潮之后制造业领域已渐入瓶颈,唯有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建设才能为中国的未来拓展出新的出路。所幸的是,在2015年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暨“十三五”规划工作座谈会上,文化部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文化工作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确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上几点都道出了中央扶植文化产业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定决心。因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成为对外输出的主要资源的时候,中华文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复兴,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在东方文艺复兴学派统筹下的“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理念的发展和构建正是对中央提出的文化战略的呼应。它通过对人类各大文明中的艺术精品进行技术艺术史方面的剖析和鉴证,分析出各大轴心区域的文明密码。再将这来自世界的文明基因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使其经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从而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的转换。这种观点与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不谋而合,他在与池田大作的谈话集《展望21世纪》中预言中华文明会对未来的世界进行整合和统一。其中所谈到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中培养出来的世界精神也正激励着中国当代学者们对世界文明精华的汲取。于是,历史必然性地选择中国作为“东方文艺复兴”的阐释者与表达者,并将“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研究作为开拓的先驱。
丁方/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翁之赫菲斯提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