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之地造乾坤—金石大家王福庵

2016-08-08严培珍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金石篆刻书法

文/严培珍

方寸之地造乾坤—金石大家王福庵

文/严培珍

书法扇面

记得二十多年前刚到上海博物馆工作时,我对历代书画名家的知晓度非常贫乏,更不要说篆刻名家了,学拓片时的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对王福庵大师的篆刻艺术有了初步了解。那时刚学会拓片,兴趣很高,有空就在寻觅拓印物件。我所在的部门是搞书画复制的,最多的是各类复制章。一日,在众多复制章里寻到一方材质与众不同,象牙料且有边款的复制章,就把边款拓印下来。馆里老师见了,说这是王福庵刻的。我明明拓下来的是“福厂”为什么老师说是“福庵”?自己知识鄙陋也羞于启问,那个年代电脑还没普及,只好到图书馆查资料,原来“福厂”就是“福庵”。

王福庵(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王禔,号福庵,以号行,又号屈瓠、罗刹江民。现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浙江杭州人。七十岁后自号持默老人。因喜收集印章,自称印佣,居曰麋研斋。晚年客居上海,一生研究金石学,从事书法篆刻艺术,并以教育为乐,为我国近代艺坛的重要人物。

王福庵自幼受到了良好家学教育,注重文学,十余岁即能提笔作画、奏刀治印。他的祖父王言为嘉庆戊寅举人,父亲王同,字同伯,同治丁卯举人,光绪丁丑进士,不愿为官而留心学术,精研金石,以著书教育为本,有《石鼓文集》《塘栖兰心》《武林丛话》等书传世。历任杭州书院、紫阳书院院长。他随父在紫阳书院学习,耳濡目染,打下了深厚的学问根基。光绪晚期进学为秀才,并任教于钱塘学堂。其时,印人因风相聚,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遂与丁仁、叶铭、吴隐于光绪甲辰(1904)年提出“人以印集,社因地名”的倡导,在杭州孤山南麓西泠桥畔成立了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中国印社的主庭,中国传统文化一张最亮丽的名片,至今尚在发扬光大之中。在印社初创的10年,四位创始人团结同仁,集资,规划,买山立社,修建园林,致力于书法篆刻的继承与创新。1913年,举行建社10周年纪念大会,修启立约,发展社员,公推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为首任西泠印社社长,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当时作为浙派的领军人物王福庵与吴昌硕、赵叔儒齐名。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谙。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并注云:王福庵,名褆,杭州人。印法端谨,尤精熟六体,叩之随笔举示,不假思索,与吴昌硕,赵叔儒同时各名一家。

1920年,缘唐醉石之荐,王福庵被北京政府聘为印铸局技正,与唐醉石、冯康侯诸公同供职国民政府印铸局。北京当时为政治、文化中心,冠盖云集。王禔篆刻一时如日中天,受到名流极大推崇,名震京华。清室遗老、墨客雅士、学人藏家纷纷乞墨求印,门限为穿。王福庵缘印结交了陈宝琛、宝熙兄弟,溥氏兄弟,陈仲恕,以及罗振玉、马叔平等名流。1924年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推荐,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为当时故宫的专门委员会15人委员之一,故益加见多识广。

1928年北伐胜利后王福庵随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复官南京印铸局技正,据资料,“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及行政院等五院之印皆为王福庵所篆。在职两年即辞官回沪,以鬻书印为生。上海沦陷时期,日伪政府欲以厚禄聘他任官于伪政府印铸局,王福庵刻“两耳唯于世事聋”印,以志其拒敌伪要员之邀访。1940年汪精卫派人邀王福庵去南京汪伪政府任职。王福庵托病坚拒,并刻“山鸡自爱其羽”一印以表心迹,曾轰动一时。此后,自耕自足,自娱自乐。不看天颜,不观人色,全身心投身于艺事。遂印艺日臻炉火纯青。

[1]两耳唯于世事聋

[2]山鸡自爱其羽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妄忧

王福庵的篆刻,初从秦汉入手,旋深邃于浙派,兼及明清各家。40岁以后,博采众长而逐渐形成自家印风,以浑厚含蓄的碎刀短切法治印,白文醇厚蕴藉,朱文秀逸圆劲,特别是铁线篆,凝练委婉如洛神临波,嫦娥御风。他精心制作的铁线篆多字印被人叹为鬼斧神工,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王氏刻侧款也很有特色,篆、隶款则敦厚流畅,行、楷款则老辣细劲,书法造诣极深。工,仅是一方面。他丰富的学养,深厚的功力使其印充满金石味,书卷气,令一般篆印者望尘莫及。他的印学成就与贡献,前贤早有定评:“精熟西泠旧八家,却从秦汉返清华。”(柳北野句),“端容振铎江湖下,砥柱中流一大家。”(沈茹菘句)沙孟海在《印学史》中评王福庵篆刻时有“所作多字词句印和鉴藏印,更见本领”之美誉。专家评论,王氏一生治印万余方,皆精美绝伦,“无论其先贤或后俊,在此领域能与他比肩者寥寥”。谅此言不虚。

福庵先生擅书法,尤精篆隶。凡金文、碣、玉箸、秦权、汉碑额无不涉及。小篆结体典雅朴茂,用笔遒劲馨逸,《说文部目》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结体均衡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一经行世,习篆书者便多以此为临摹范本,受到广泛赞誉。他还擅以小篆笔法书大篆书体,节涩不滑,刚柔相济,错落有致,别有风韵。所梓《阮嗣宗咏怀诗》为其证。又以静凝、端庄的笔法写石鼓文,在吴昌硕之外别树一帜。其隶书取自汉碑,参以篆笔,故蚕头蓄敛,燕尾不露,外观苍古,内蕴隽秀。誉其为一代宗师是名至实归。

王福庵成名后仍十分勤奋,盛年时闻鸡起舞,每日五时起床或挥毫或奏刀。上午弟子们来请益时,他已将新作悬于壁上或案头,与众门生品评。作为一代宗师,王福庵德艺双馨,对前辈谦虚敬重,于后学诲教不倦。桃李遍植,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中韩登安、吴朴堂、顿立夫、谈月色、徐家植、江成之、汪新士、高式熊等都各有印学造诣和功绩,成为近现代篆刻界的重要人物。

王福庵不仅是篆刻家、书法家,还是理论家与教育家。其自刻印稿、印存多卷传世,津梁后学,造福中华。生平著有《说文部属捡异》一卷、《糜砚斋作篆通假》十卷、编集《福庵藏印》十六卷、《糜砚斋印存》二十卷等。书法有《王福庵篆阮嗣宗咏怀诗》《王福庵书说文部目》《千字文》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福庵依然是印坛引领时尚的一面旗帜,崇拜及学习其篆刻书法艺术者遍布海内外。福庵先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出任中国篆刻金石研究会筹委会主任。为弘扬书艺印学这一中华国粹,让后学有资可鉴,1959年王福庵先生亲捧他的《福厂印稿》七十八册,内存印八千八百七十五方捐赠上海图书馆。上图馆长顾廷龙对先生嘉惠后学义举,感慨万端,称可敬可佩。嗣后先生又将毕生所篆精品印三百余方捐上海博物馆。1960年先生作灵山之归,其家属遵其遗愿将家藏书籍印章七百余件悉数捐赠给他魂牵梦萦的西泠印社,其无私奉献之精神实为后世之楷模。

书法联

猜你喜欢

金石篆刻书法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书法
新增编委介绍
书法欣赏
书法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冷热
篆刻
书法欣赏
瑩波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