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初中生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016-08-08韩晓红罗叶双
刘 宇,韩晓红,罗叶双,潘 运*
(1.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省普通高校基础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1)
贵州省初中生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刘宇1,2,韩晓红1,2,罗叶双1,2,潘运1,2*
(1.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2.贵州省普通高校基础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550001)
摘要: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贵州1 800名初中阶段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男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而初中女生在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初一、初三学生高于初二学生;农村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与总分上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而城镇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及总分上均高于农村学生;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与 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其心理韧性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韧性具有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韧性; 社会支持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处境不利一定会导致个体发展不利,处境不利的儿童在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上必定会低于正常儿童,这些儿童的发展遵循“处境不利(高压)—压力—适应不良”的模式[1]。但后来研究发现,尽管一些儿童经历了严重压力或逆境(如精神疾病家庭),但他们的发展却是健康成长的,甚至还十分优秀[2]。这种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现象促使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韧性”概念。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心理韧性及其适应性意义,但对韧性的理解却不相同。如:个体特质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以克服和战胜逆境并恢复常态的能力为特征[3];结果论认为,心理韧性是在威胁或逆境情境下仍然能够表现出较好地适应或顺利发展结果的心理现象[4];过程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实现良好适应或成功应对的过程[5]。当前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涉及个人的健康或生活幸福的重要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有效训练得到提高和改善[6]。
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当前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探讨个体的自身特质,即个体运用资源应对压力情景使自身不受危险因素的伤害。如个体在面对负性事件时,高外倾、情绪稳定的个体在面对逆境和压力时能更快适应和恢复,低外倾、情绪不稳定的个体对负性事件的适应和恢复则较弱[7],儿童心理弹性与积极的人格特征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消极的人格征呈显著性负相关[3];二是探讨韧性的外部支持资源,主要涉及家庭、学校和社区。如Jenkins和Smith的研究发现,如果儿童与父母中的一个保持良好的关系,即使在总体上来讲气氛不和睦的家庭里,这种关系也有保护作用[8]。心理韧性高的个体会使用社会支持性资源来提高其应对能力,从而能够减少他们感知到的压力体验和心理痛苦[9],Kessler等[10]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对社会支持资源的意识以及采用的程度决定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见,个体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别可能是导致心理韧性个体间差异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初期,这一时期是个体身心急剧变化的动荡期,他们的生理发展速度很快,但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速度,这样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加之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学业压力增加等因素,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类心理适应问题。顾建华等[11]对5 091名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有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侯振成等[12]对北京市1 379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有何特点?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有怎样作用?这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讨和揭示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中学阶段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来自贵州省遵义地区、黔西南贞丰县5所中学的初中生,共发放1 8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 427份,回收率79.27%。其中男生563人,女生864人;初一学生429人,初二学生467人,初三学生531人;城镇学生718人、农村学生709人。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13]。该量表共27个项目,包括个人力和支持力2个维度,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因子。采用5点计分,总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656~0.787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46。
1.2.2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Zimet编制的,由姜乾金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14]。该量表共12个题目,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3个维度。量表的3个维度与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0.85、0.91和0.88,重测信度分别为0.85、0.75、0.72和0.85。量表采用7点计分,选1计1分,选7计7分。量表的总分在12~36之间为低支持状态、在37~60之间为中间支持状态、在61~84之间为高支持状态。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社会支持越高。
1.3施测与数据处理
施测前对主试进行统一严格的培训,统一指导语,并对施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详细的讲解,以保证施测的顺利进行。对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表1表明,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人际协助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或P<0.001);而在人际协助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01);初中女生在其他支持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或P<0.001)。
表1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注: *P<0.05;**P<0.01;***P<0.001,下同。
2.2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表2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表2表明,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P<0.05或P<0.001)。经LSD检验结果显示,初一学生在目标专注上的得分高于初三学生(P<0.05),初一、初三学生在情绪控制上的得分高于初二学生(P<0.01或P<0.001),初三学生在积极认知上的得分高于初一学生(P<0.05),初一学生在心理韧性的总分高于初二学生(P<0.05)。但初中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P>0.05)。
2.3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城乡类型差异
表3表明,农村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与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但城镇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朋友支持、其他支持维度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
表3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城乡类型差异
2.4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表4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注:A1:目标专注 ;A2:情绪控制;A3:积极认知;A4:家庭支持;A5:人际协助;B1:家庭支持;B2:朋友支持;B3:其他支持;A:心理韧性总分;B:社会支持总分。
表4显示,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与总分和社会支持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与总分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2.5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表5 初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回归分析
表5表明,社会支持的3个预测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且回归方程显著(F=177.57,P<0.001),说明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和显著影响力,其联合起来可解释变异量的0.27,即3个变量能够联合预测心理韧性27%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家庭支持的预测力最高,其解释量为20.2%,其余两个维度解释量各为6.1%和1.0%。
3讨论
3.1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人际协助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初中男生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上显著高于初中女生;初中女生在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上显著高于初中男生。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胡月琴和甘怡群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男女生在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13]。孙亚蜀等对城镇初中生心理韧性的研究表明,初中女生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因子上显著低于初中男生[15]。郭峰等的调查表明,高职男生在个人力的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方面要好于女生,而在支持力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方面,女生要好于男生[16]。原因可能是,男生更偏于理性,善于控制情绪,更加独立与自信,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具有较好的控制力与稳定性,能够积极调动资源,独立处理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而女生更偏于感性,心思更细腻、敏感,感情较为丰富,这些在个性上的差异会导致女性的情感体验更丰富,容易受外界信息影响产生更多压力,因此在情绪控制方面不如男性。
本研究结果中,初中女生的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如牛英等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初中女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17]。原因可能是较之于男生,女生在生活中倾向于向外界求助,更为关注外界对自身的支持,同时也能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3.2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就心理韧性总分来看,初中生心理韧性发展呈现“V”型,即初一年级得分较高,初二年级有所下降,初三年级又有所回升。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孙亚蜀等的研究发现,初一学生在心理韧性、目标专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15]。分析原因可能是,初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对学校的一切比较生疏,同时也充满好奇与天真,在学习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使得他们更愿意接触他人,结交新朋友,以较开放的心态去获取帮助,且家长与老师在初一阶段往往也更为关注孩子进校后的心理状态,促进其适应新环境,这些都成为了增强心理韧性的积极保护性因素;而初二年级随着学生思维迅速发展,自我意识也随着增强,不易与他人敞开心扉,遇到挫折与困难更倾向于独自面对,且青春期疾风骤雨般不稳定的情绪也加剧了他们自身的脆弱性,从而降低了心理韧性;初三年级学生随着个体年龄增长,其积极认知能力会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增加而升高。
3.3初中生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其中,农村初中生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及心理韧性总分上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但城镇初中生在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上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罗之勇等的研究发现,仫佬族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县城高中生[18];而郭峰等的研究发现,城市和农村高职生在心理韧性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仅在家庭支持因子上显著高于城市学生,但城市学生在社会人际支持方面显著高于农村学生[16]。分析其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农村初中生从小经受了更多的锻炼,当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较少抱怨与焦躁,情绪控制较好,能够更为专注地解决问题;二是城镇初中生在生活条件上较为优越,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更为民主,在子女面临逆境时能加以引导与帮助,使其获得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
在研究结果中,城镇初中生社会支持的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及总分上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晁粉芳的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19]。分析其可能原因是,城镇学校拥有的社会资源与师资力量优于农村学校,在学校与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下,初中生能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的技巧,从而拥有更加稳定的人际关系。
3.4初中生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心理韧性的5个因子及总分与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社会支持3个维度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其中家庭支持的预测力最高,其解释量为20.2%。这与牛英[17]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社会支持可显著预测心理韧性的发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功能在于帮助个体实现个人目标,或满足其在某一特殊情形下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逆境对个体带来的打击。已有研究证实,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有助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如Kessler等的研究表明,个体对社会支持资源的意识以及采用的程度决定了其心理健康水平[10];Armstrong等关于情绪问题儿童家庭父母社会支持、幸福感、父母教养质量及心理韧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能够影响这些情绪儿童的家庭幸福感和心理韧性,并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中起到主要的和具有缓冲效应的保护机制[20];因此,建议家长与社会为孩子提供更多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更多家庭与社会的温暖,以增强其抵抗挫折与逆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6):1091-1094.
[2] ANTHONY E J.The syndrome of the 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M].New York:Wiley,1974:529-530.
[3] BLOCK J H,KREMEN A M.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rctions and separat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49-361.
[4] 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27-238.
[5] 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71(3):543-562.
[6] AHANGAR R C.A study of resilience in ralation to personality,cognitive styles and decision making style of management students[J].Africa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0,4(6):953-961.
[7] WAUGH C E,FREDRICKSON B L,TAYLOR S F.Adapting to life’s slings and arrow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ilience when recovering from an anticipated Threat[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4):1031-1046.
[8] JENKINS J N,SMITH M A.Factors protecting children living in disharmonious homes:Maternal repor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0,29(1):60-69.
[9] FRIBORG O,HJEMDAL O,ROSENVINGE J H,et al.Resilience as a moderator of pain and stres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1(2):213-219.
[10]KESSLER R C,PRICE R H,WOOTMAN C B.Social factors in psychopathology: 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1985,36:531-572.
[11]顾建华,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22(1):52-53.
[12]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9):788-789.
[1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14]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41-43.
[15]孙亚蜀,任俊,吴超.城镇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514-1516.
[16]郭峰,汪志兵.高职学生心理韧性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 60-63.
[17]牛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3,9(28):49-52.
[18]罗之勇,何朝峰.蒙古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特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0):117-119.
[19]晁粉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D/OL].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26[2015-05-14].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20]ARMSTRONG M I,BIRNIE L S,UNGAR M T.Pathways between social support,family well being,quality of parenting, and child Resilience[J]:What we know.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5,14(2):269-281.
文章编号:1004—5570(2016)01-0115-06
收稿日期:2015-06-20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4DXS024)
作者简介:刘宇(1988-),男,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与发展,E-mail:liuyu314@gmail.com. *通讯作者:潘运(198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与发展,E-mail:Panyun129@163.com.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LIU Yu1,2,HAN Xiaohong1,2, LUO Yeshuang1,2, PAN Yun1,2*
(1.School of Education,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China;2.Key Laboratory of Basic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ordinary university in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Guizhou 550001, China)
Abstract:A total of 1 800 Junior school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were surveyed by Resilience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about Junior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The result as follow: Boys' score in the goal focus and emotional control dimensions of resilience are higher than girls, but in interpersonal assistance of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are inverted;Grade one and three of Junior students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grade two in total score of resilience, goal focus, emotional control, positive cognition;The score of countrysid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city's in goal focus, emotional control and total resilience score, however, city junior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countryside in which four aspects including family support of resilience, friends supports and other supports of social supports,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s;Social support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all have positive predictable function on resilience. It showed that social support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 has meaningful effect on their resilience.
Key words:junior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ocial 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