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蘸”字和“稻田”

2016-08-06钱锡铭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真让人郑振铎早稻

钱锡铭

日前,收到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张宏健老师的一封来信,谈了自己在对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两篇课文解读时产生的疑惑,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下面是他的来信: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这是一个不易发现,但是有问题的句子。我们知道,“蘸”是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这里白鸥的翅尖沾到海水用“蘸”来描述很生动形象,但白鸥是主动去“蘸”,而不是被海水“蘸”;海水不会“蘸”,海水只能“染”,所以,这个句子应改为:“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染蓝了。”如果一定要用“蘸”字,则要去掉“被海水”三个字,改为主动句:“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蘸蓝了。”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写道:“二三月间……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

这是一段违背生活常识的文字,错得离奇。在北方,二三月的农田里是不会长稻子的,也就不会有“稻田”了。春天的农作物一般是油菜和麦子,所以应该进行修正。虽然远离稼穑,五谷岂能不分。

首先,我们对张老师悉心解读教材,并勇于质疑教材,给予肯定。我们十分重视来信,并进行了再次研讨,现解答如下:

先来看看《三亚落日》中的“蘸”字。张老师对“蘸”字的解释是《字典》里的意思。其实,小学生读物不能完全按《字典》的意思去读解读、理解。课文中这句话暗含了拟人手法,把白鸥与海水当人来写,这里的“蘸”更有一种“亲密接触”的意思。白鸥低飞掠过海面,它是用翅膀去蘸海水的,海水翻着波浪,主动迎上去,也像是在“亲吻”白鸥。白鸥的翅膀好像被蘸蓝了,怎么蓝的呢?被海水蘸蓝的。课文用“被海水蘸蓝了”,其意更在突出白鸥与海水的亲密无间。其实,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是有点差别的,他们有独特的想象力。我们来看看下面片段中,学生是怎样解读这个“蘸”字、品味这句话的。

师:(出示:“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谁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

师:你为什么把“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读得特别慢?

生:这里的天,这里的海,太广阔了,我读得慢是因为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蓝天和大海,而且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已经融为一体,让人感觉更开阔,我随着读音慢慢移着视线,好美哟!

师:我们来看看视屏。(播放多媒体录像,生欣赏)

师:“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海天一色。

师:是呀,这样的景色,怎么不令人——(生接)陶醉!

师:我们继续欣赏。(继续播放多媒体录像,随着画面师配音)啊,在天海间出现了一只白鸥,它展着翅膀翱翔,是那么惬意。呀,它向海面低飞而去——,翅膀蘸了一下海水,蓝蓝的天,蓝蓝的海,好像白鸥的翅膀也变蓝了。(学生都陶醉在意境中了)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觉?

生:海天一色是一个背景,白鸥的举动是一个特写,动静结合,让人心旷神怡。

师:这里的“蘸”是个生字,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昨天预习时,我查了《字典》,“蘸”的意思是,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师:查《字典》是一种解词方法。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的“蘸”更有轻轻一碰的意思。(他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大家看到他做的动作了吧?这个动作形象地把“蘸”字的意思表示了出来。用动作解词有时比《字典》更直观,让人更容易懂。这也是一种解词方法。

师:蓝蓝的天,蓝蓝的海,这轻轻地一碰,真让人担心白鸥洁白的翅尖会——

生:变蓝了。

师:是怎么蓝的呢?

生:(齐)被海水蘸蓝的。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不光是白鸥主动去蘸海水的,海水也是主动的。刚才,我从录像里看到,在白鸥俯冲向海面时,海水翻着波浪,主动迎上去,轻轻地碰了一下白鸥的翅膀,就像在“亲吻”白鸥。所以,这个“蘸”字我觉得还带有“亲吻”的意味呢!

师:真为你的奇思妙想叫好!大家为他鼓掌!(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是啊,这里的“蘸”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也不必去探究谁主动,这轻轻地一碰,凝聚着白鸥和海水最真挚的感情,这一“蘸”是亲密接触,是甜蜜的吻。现在,我们就把这份感情融入朗读中,读出白鸥和海水的真情。(生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读了上面片段,我们还纠结所谓主动与被动吗?在孩子眼里,白鸥与海水都是主动的,它们这“轻轻地一碰”,是零距离的接触,是甜蜜的亲吻。一个“蘸”字已经突破字典的限制,带上了浓厚的感情。我们不得不佩服儿童的奇特想象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更需要用儿童的思维逻辑去理解,引导他们去感悟文本的内涵,去品味语言的奇妙,这样才是最真实的语文。

下面,再来看看《燕子》一课中的二三月间,农田里是“水稻”还是“小麦”。张老师的依据是:“在北方,二三月的农田里是不会长稻子的,也就不会有‘稻田了。春天的农作物一般是油菜和麦子,所以应该进行修正。”张老师是从课文中“二三月间……小燕子从南方赶来”,断定文章是写的北方,由此作了上面的推断。

其实呀,作者郑振铎的《燕子》写的是江南地区的景色,不是张老师认为的淮河、黄河以北的北方。我们不能把中国简单地分为北方和南方,燕子到南方去过冬,主要是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温暖的南方过冬的,江南地区冬天也不见燕子,人们也说燕子到南方过冬去了。二三月间,燕子飞回来了,首先到江南,天热些再继续北飞。所以,各地春天燕子回归的日子是不尽相同的。在一些古诗中,也出现了春天的燕子,这不必奇怪,春天有好几个月呢,诗中并没有说是几月几号的燕子。再有,课文中的“二三月间”也不能单纯地以现在公历的“二三月”来推断。《燕子》写于1927年,民国初期的中国农村,很多还停留在农历概念,农事也多按农历的节气来操作。作者这里的“二三月间”很可能是指农历的“二三月间”,即二月中下旬到四月上旬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江南地区水稻陆续开始播种插秧了。我们来看看中国稻谷的种植情况。稻谷,在东北与华北为一年一季,在收了小麦后种植,所以春天农田里是麦子;在长江以南,珠江以北,多为一年两季,即早稻和晚稻,或者早稻与中稻;在海南,以及广东、广西少数地区是一年三季,分早稻、中稻、晚稻。中国南方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

《燕子》一文是从郑振铎的《海燕》中节选出来的,作者回忆的是家乡的燕子。郑振铎的家乡是浙江省永嘉县(今属温州市),在江南地区的最南端,并切入浙闽丘陵了。这里的农业种植情况怎样呢?我们来看看永嘉县的地理和农业特点。永嘉县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属于亚热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影响显著,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700毫米,年均气温为18℃,一年中1月最冷,但月平均气温也在8℃左右,这里的春天来得早。永嘉县面积26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2308.5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277平方公里,河流湖泊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但永嘉山区的山都不高,多为200—600米的丘陵,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雨水河流冲积成众多山谷盆地(以及下游的温州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田面积5366亩,山塘水库52个,盛产水稻、番薯、马铃薯、田鱼等,素有永嘉西部粮仓之称。这里主要种水稻。水稻种植是春秋两季,即早稻和晚稻。由于气候比较温暖,早稻种得比较早,三月中旬播种,清明前移栽插秧,夏天收。课文中写的农历二三月间,水稻开始播种插秧了。再有,作者郑振铎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作家,写文章不会想当然地凭空臆想,对家乡春天燕子的场景,肯定是非常熟悉和真切的,不可能去编造。《海燕》一文诞生90年了,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的当地人,怎么没有人质疑文中的“稻田”错了呢?他们最有发言权啊!我估计,郑振铎的《燕子》是观察了从早春到清明这段时间,燕子从回归安家,到水稻插秧嬉戏的活动场景。因为秧苗还比较小,稻田里比较稀疏,所以,燕子能“唧”的一声,从稻田上低低掠过,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

老师们解读教材时,有可能会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单纯地去理解,而产生疑惑。我们建议,还应结合作者和文章的历史背景,多角度地去品味。我们也欢迎老师们将自己在解读教材时产生的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让更多的人释下心中的疑团。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真让人郑振铎早稻
十二点钟
早稻迎丰收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郑振铎炒股
老妈,你真让人看不懂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招集”真让人“着急”
夏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