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对比的情境里生长
2016-08-06张兴文杨红梅
张兴文+杨红梅
一、 趣味复习,对比呈现主要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生:蚂蚁),一个是——(生:蝈蝈)(板贴蚂蚁和蝈蝈图)。
师:是的,它们又来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还认识了5个生字。看,它们藏在小蚂蚁搬的粮食里哪!
(认读生字:汗、由、冬、呼、洞)
师:字音读得真准,怎么把这五个字用到下面这段话里呢?拿出学习单,试一试!
(生完成学习单,展示品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对吗?注意哦,“冷”字,上下两点要对齐,最后一点别忘记。(红笔标出强调)这位小朋友全写对了,得一颗星,多漂亮的字呀,再得一颗星。你也能得两颗星吗?有错字的赶紧订正。这些字宝宝都找到了家,说明大家不仅学会了生字,还读懂了故事,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点评】这一环节,平淡之中显智慧。以鲜艳活泼的昆虫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有情趣的学习氛围。复习环节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具体语境中书写、运用生字,既有效巩固了生字的音形义,又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为进入文本学习奠定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二、 品析语言,在对比中感受形象
1. 从动作入手,感受蚂蚁的勤劳
师:故事是从一个夏天开始的,(板书:夏天)快看,夏天来了,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烈日当空画面,播放蝉鸣声)
生:我听到知了在叫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火辣辣的大太阳!
师:是呀,这火辣辣的太阳烤在你们身上,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站在太阳底下快晕倒了!
生:我感觉都要被烤熟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请你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突出了真热的感觉)
【点评】通过声音、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从视觉、听觉、感受,不同角度的切入,调动起学生潜在经验,产生丰富的表达,令学生更深切体验到夏天的炎热。
师: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却在干什么?(生:搬粮食)怎么搬的呢?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自由读课文)
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课件点红:“背”和“拉”)
师:就请你来找一找,哪只小蚂蚁在背?(学生对着屏幕指认)
生:后面这两只小蚂蚁在背,车旁边的这两只在拉。(该学生把推车的蚂蚁,当作“拉”)
师:咦,仔细看,这只蚂蚁是在拉吗?
生:(七嘴八舌说)这是推!
师:对啦,像这样抵住了东西向前用力,叫“推”。(老师配合动作讲解)
师:大家看,我和这位小朋友现在就是“手拉手”,和小蚂蚁的“拉”一样吗?
生:看小蚂蚁的表情,我感觉他拉得很用力。
师:你真会观察,瞧,他们拉得多带劲啊。
师:除了背呀,拉呀,推呀,小蚂蚁们,还会怎么搬粮食?
生:会扛粮食。(师提醒把话说完整)小蚂蚁会扛粮食。(师:用肩扛)
生:小蚂蚁还会抬粮食。(师:一起抬)
生:小蚂蚁会抱着粮食。(师:怀里抱)
生: 蚂蚁会踢粮食。
师(启发):粮食是我们的食物哦,怎么说更合适?
生:小蚂蚁把粮食放在地上滚!(师予以肯定)
(继续交流:推、顶、举、拖……)
师:谁能像这样连起来说一说!(出示:他们有的背,有的 ,有的 ,个个 )
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推,个个满头大汗。
生:他们有的背,有的扛,有的抱,个个气喘吁吁。
【点评】教师将动词作为语言的生长点,巧妙利用学生发言中的错误,顺势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辨析词义,演一演,比一比,词语便在学生的表演中灵动起来。其后又将小蚂蚁的“拉”和手拉手的“拉”做比较,体会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情感色彩,拓展动词短语,依托“有的…有的…”句式练习,学生的言语智慧就在融会贯通中不断丰满起来,生长起来。
师:多卖力的小蚂蚁,难怪个个——(生:满头大汗)什么情况下你也会满头大汗?
生:我跑步,常常跑得满头大汗。
师:说说看,最累的那次跑了多远?
生:我从家一直跑到学校,衣服都湿透了。
师:你真了不起,瞧,像这样把话说完整,说清楚,我们就听懂了。
生:一次电梯停电了,我爬楼梯,爬得满头大汗。
生:夏天,在太阳底下,我晒得满头大汗。
师:这个词语,你一定能读好。(出示词卡,指名朗读,男生齐读)小蚂蚁是搬粮食搬得满头大汗呀。(老师将词卡贴到黑板上)
师:“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汗”字里面就藏着小汗珠呢!(课件呈现“汗”字和小蚂蚁汗珠的放大图)
生:三点水像小汗珠。
师:仔细看,像不像呀。(师手指每个部件)小蚂蚁淌汗时,嘴巴会“干”。小蚂蚁干活时会淌“汗”,这样记住“汗”字,有趣吧。一起读。(生齐读生字和词语)
【点评】汉字是美的,词语是神奇的,我们倡导用儿童的视角来解读字词教学,让字词成为儿童的一段“生活”,一份“体验”,一幕“场景”。把识记生字的方法编成有趣的儿歌,或把对该字字形的记忆与字义的理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联系生活,忆一忆,说一说,让识字与理解运用词语,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自然展开,词语便在真切的感知中形象起来。
师:小蚂蚁辛辛苦苦搬粮食时,嘴里还发出声音了呢,你听到了吗?
生:哎哟哟,哎哟哟!
生:嗯——嗯——
师:两位小朋友学得多像啊!小蚂蚁你辛苦了,快歇歇吧!蚂蚁队长这时还会喊——
生:加油,加油!
生:1、2、3—1、2、3!
师:这只小蚂蚁,就请你读这段话。他读到“背”,我们就做背的动作,大声喊“嗨哟嗨哟”,给他鼓鼓劲。(全班边读边演)咦,啦啦队不见啦,(课件上,插在句子中的口号撤除了)想象着刚才的画面和声音,一起读。(全班齐读第一段)
【点评】老师指导学生读句子时加入想象、动作,大胆改编。“小蚂蚁搬粮食,他们有的背,哎哟哎哟……有的拉,1、2,1、2……有的推,加油加油……个个满头大汗。”文本经过同学们趣味创编,显得更丰富更有情趣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然高涨起来。更重要的是,识字、理解、表达,朗读这些语文素养都无痕地渗透其间,课堂呈现浓浓的儿童味,语文味。
2. 从言行入手,感受蝈蝈的懒惰
师:就在蚂蚁们满头大汗搬粮食时,蝈蝈在干什么?读一读。
生:蝈蝈们躲在大树下乘凉。
师:大树下多凉快呀,蝈蝈们想干的事儿可多啦!他们会——
生(陆续答):聊天、弹吉他、下棋……
师:总之,蝈蝈们是想干什么——(生:就干什么),想怎么快乐——(生:就怎么快乐),这就是“自由自在”啊!(出示词卡,指导朗读)(女生齐读,板贴词卡)
师:蝈蝈们不仅玩得开心,还笑蚂蚁是傻瓜。这里的“笑”和张老师的现在的“笑”,一样吗?
生:不一样。蝈蝈们是在笑话蚂蚁。
师:蝈蝈们觉得蚂蚁哪儿傻?
生:这么热的天,不在大树下凉快着,非要自找苦吃,太傻了。
师:现在的蝈蝈,真是又自在又得意啊,我们一起读。(生齐读第二段)
师:(小结板书)炎热的夏天,蚂蚁忙得——(生:满头大汗),蝈蝈却在大树下——(生:自由自在)。
【点评】《课标》对低年级阅读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者采用此法,毫无痕迹让学生理解了重点词“自由自在”,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两个“笑”的比较,引导学生品味不同语境下汉字内涵的丰富性,词语的“根”就扎得深了。
3. 从结局入手,感悟生活的道理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冬天到了——(学生齐读)听,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西北风多猛呀,再读。(学生再读,明显有提升)
师: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生:落了叶)它向草地吹一吹,草地——(生:变了颜色)它向小鸟吹一吹,小鸟——(生:躲进了窝)上学期的课文还记得,真了不起。天这么冷,蚂蚁和蝈蝈怎么过冬呢?小朋友们打开书读读第三段。看看图,想一想。
(生观察插图,自由朗读第三段)
生:小蚂蚁们在洞里舒舒服服过冬哪!
师:有了充足的食物,小蚂蚁的冬天可舒服啦,他们会干些什么呢,像这样连起来和同桌说一说。(出示:冬天到了,小蚂蚁们有的 有的 ,个个 )
生:冬天到了,小蚂蚁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生:冬天到了,蚂蚁们有的看电视,有的吃烧烤,个个幸福极了。
师:现在的小蚂蚁,真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快乐就怎么快乐,现在轮到小蚂蚁“自由自在”喽。(板贴词卡“自由自在”)
师:再看蝈蝈呢,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只蝈蝈冻晕了,旁边的蝈蝈都在哭呢。
师:蝈蝈们会哭着说什么?
生:他们会哭着说,好冷啊,好饿啊,早知道我们也把粮食准备好的呀。
生:他们说,我们真不该笑话蚂蚁傻瓜,我们才是大傻瓜呀!
师:此刻的蝈蝈——(生:又冷又饿)(板贴)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啦。你还记得夏天时,蝈蝈的神气样吗?(出示二、三段进行对比)请男孩子读夏天的蝈蝈,读出那份得意。女孩子读冬天的蝈蝈,读出他们的可怜。(男女生对比朗读)同样是冬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多不一样啊。
【点评】开头,呼呼的北风声是营造环境的变化,与开篇“夏天来了”形成反差。看图想象、移情体验,对比朗读,无痕推进,多元提升。此处,学习的生成性和意义建构的和谐性,学习的童趣性和发展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四、 启发思考,在对比中内化迁移
师:故事学到这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师指向板书,学生观察)
生:蝈蝈夏天只顾着自由自在,冬天却又冷又饿,蚂蚁们在夏天满头大汗地搬粮食,到了冬天,就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生:他们都曾有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蚂蚁享受在后,蝈蝈是享乐在前。
师:(出示“练习7”)书上《练习7》中的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像蝈蝈这样之前自由自在,没有长远的打算,以后就会遇到大麻烦,这叫—(生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像蚂蚁这样,不怕辛苦,早早做好准备,就避免了以后的烦恼。这也叫—(生齐说“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一起读。(生齐读)
师:多有意思的故事呀,不仅有趣,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呢。快读一读,记住它。记不得时,可以看看图或者板书。(指名背诵)
【点评】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对比中发现故事内在关联,是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启蒙,教出了理趣。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张老师深谙其道,她娴熟地活用教材,上勾前册教材《北风和小鱼》中描写冬天的语句,迁移运用;下引《练习7》中成语,在故事的情境中内化积累,语用训练扎扎实实,没有半点虚招。
五、 教学生字,在对比中把握结构
师:勤劳的小蚂蚁还送来两个生字宝宝!(出示“粮、汗”)“粮”字,你会怎么记住它?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米字旁放个“良”字就是粮食的“粮”。
生:我是用换部首的方法,把“浪”字的三点水换成米字旁就可以了。
师:米字旁,是新学的偏旁,代表粮食。粮食的种类可多了,还有玉米,麦子,绿豆,高粱等等。(出示图片)
师:我们怎样把它们写漂亮?(交流)老师告诉大家,我们先要从整体上观察字的结构。比一比,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不同点是——
生:粮,左右宽窄差不多。汗,左窄右宽。(课件显示左右宽窄比例)
师:你真会观察。仔细看,米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
生:捺要变成点。(追问:为什么呢)因为它要让一让右边的字。
师:汉字宝宝多懂得谦让啊,跟我说,左右同宽捺变点,竖提压着竖中线。注意,三点水成弧形,左边高来右边低。(学生口述要领,师范写)
(学生练写,老师围绕口诀,进行评价反馈,矫正性练习)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课后别忘了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呀。勤劳的、爱学习的小蚂蚁们,下课吧!
【点评】运用图示,引导学生关注字的整体结构;根据特点出示书写要诀,让书写更加有的放矢。选择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学生评和教师评相结合,依据“书写要诀”评价,让评价有理有据。反馈后的矫正性书写,真正将写字指导扎根于实处。
【总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我想,《蚂蚁和蝈蝈》这堂课给出了一份值得探索的现场答案。
读懂文本,清晰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文本所呈现的语言范式,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故事语言生动、有趣,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有的……有的……”句式反复呈现,读来朗朗上口。文本插图不仅再现了文本情景,还给我们补充了文本留白,图文结合加上合理想象,便使学生有了最佳的运用文本语言的实践机会。张老师显然读懂了文本与学生,从读入手,感知文本,分段阅读,变式感悟,更在三次反复的想象、练说中层层递进,内化习得语言范式。同时,她不忘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写字指导细致入微,对比观察两个字结构的异同,准确生动、朗朗上口的写字要诀,从字形到笔画到书写、评讲,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效。
立足生长,童趣盎然。低年级儿童最易在故事中自居,张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不断地创设丰富而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幻化为故事中的小蚂蚁和小蝈蝈,文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角色的言语,把故事转化为自己动作的呈现,甚至通过想象,把故事转化为融入自己全部心智的创造,表达的迁移和情感的迁移,一次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如果说张老师的课堂上,阅读是有趣的,识字写字同样有趣。识记“汗”字时,小蚂蚁淌汗,嘴巴会“干”,小蚂蚁干活时会淌“汗”。学写“粮”字,米做偏旁捺变点,竖提压着竖中线。学写“汗”字,三点水,呈弧形,左边高来右边低。从儿童的视角,设计教学,课堂便充满童趣——即便是写字这样的“冷场”环节。发挥儿童的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儿童化的再创作,文本就更有儿童生命的色彩。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喜欢都难。
(张兴文,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杨红梅,江苏省小语会常务理事,淮安市教学研究室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