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出文本矛盾点,激发学生思辨潜能

2016-08-06洪爱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汪伦利亚壁虎

洪爱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六下分别收入有《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两篇文章都短小精悍,却反映了儿童在言语交谈中的思辨智慧。那么,何为“思辨思维”?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一石能激起千层浪!如果我们能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找到文本中的矛盾点、斗争点,就能激发学生的思辨潜能,使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精彩!如何才能找到激发他们思维的爆发点呢?研究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排规律后,笔者试用“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三招绝学来激发。

第一招【“说反话”来否定】

学生喜欢玩“说反话”的游戏,游戏中能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而在语文课堂中的“说反话”,其实运用的正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之一 ——“否定”。 “否定”强调的是思维因否定而产生的运动过程,是思维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前进的内在冲力。

在人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话占了一大部分。在很多童话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说反话”的形式,来提高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学习人教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临近尾声,教师针对“壁虎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用否定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辨思维,使课堂爆发出了异常的活力。

师:小壁虎的妈妈为什么叫他“傻孩子”?你说小壁虎傻不傻?

生1:我认为他有点傻。他的尾巴都已经长出来了,他还不知道,还要妈妈告诉他。

师:你说得真不错。看来,小壁虎是个小马虎。不过,老师觉得他跟你有点像啊!你瞧,你昨天的作业漏了一大题没有做,自己还不知道,还要老师提醒啊。以后,你可不能再马虎呀!

(同学们嘻嘻地笑了,他也呵呵地笑。)

生2:我也觉得他有点傻。我们都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会再长出来的,可是小壁虎自己却不知道。

师:嗯,看来我们小朋友要比小壁虎聪明得多啰!不过,有没有小朋友觉得小壁虎是聪明的呢?

生3:我觉得小壁虎挺聪明的。他的尾巴不见了,没有马上就哭着找妈妈,而是去向别人借尾巴。”

师:你说得太对了!就像我们小朋友,铅笔、橡皮忘带了,不是找老师,而是向朋友去借!真是会动脑筋的好孩子!(思维的碰撞启发了别的孩子。)

生4:我也觉得小壁虎挺聪明的。向别人借东西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会把东西借给你。

在教这篇老课文时,因“否定”而引发的辩证思维,让学生跳出“讨伐”的圈子,课堂因学生的思辨精彩纷呈。在围绕着“小壁虎傻不傻”的辩论中,一年级的同学们愉快地学习着联系自己的生活,不自觉地运用辩证法,同一件事情,能从不同的角度看。

很多童话都可以用这种“说反话”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如二上《小柳树和小枣树》,“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她想:从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回她该说我啦!”在这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辩一辩,枣树该不该说她呢?为什么?如果要说她,该说些什么?再如《风娃娃》的结尾:“风娃娃很伤心,心想: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也可以让同学们辩一辩,该不该责怪风娃娃?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

找出文本矛盾点,了用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这样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了思辨能力。

第二招【“照镜子”来反思】

这里说的“照镜子”,是指在语文课本中找自己的影子,通过换位思考,进行语言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揭示矛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在“记叙文”这种文体中,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入情境,通过层层剥笋式的反思,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学习三上《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面对小伙伴们的嘲笑,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师请一位后进生来读这段对话。(他读得结结巴巴的,其他同学都笑了。这正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入情境的好契机。)

师:刚才你读得不好,听到其他小朋友的笑声,你有什么感受?你怎么想的?

生:难受、难为情。(别的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对,沉默了,这正是学生进行反思的时候。脱离现实生活,对于是非,学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大多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思维的碰撞。当现实与课本里的人物融合,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时,能更切身地体会到科利亚的不易。)

师:如果你是科利亚,小伙伴嘲笑你,你会有什么反应?

生1:难为情。

生2:生气。

生3:也许会哭。

师:再读文、思考,当小伙伴们取笑科利亚的时候,科利亚是怎么想的?

“反思”,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黑格尔认为,“反思”实际上就是理性思维或理性的超越。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反思自己嘲笑同学的不该——理解科利亚的心情——佩服科利亚的理智——最终明白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一层比一层更深入的超越中,体现的正是反思精神。

像这样能找到“反思点”的记叙文有很多。如三上《一次成功的试验》女孩的话:“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学生都能理解,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却没有触及心灵。教师不妨录制“学生争着交作业本”的微视频,让他们谈谈当时有没有想过“先人后己”这件事。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过程,学生的思辨能力自然也在不断提升。

第三招【“我是谁”来联系】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大量的古诗文和节选的名家名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阶梯状增加比重。如何在这些文本中使学生的思辨思维“流动”和“燃烧”起来?这就要用到笔者介绍的第三招:“我是谁”来联系。我们常常要问学生:这篇文章(这首诗)表达“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我”就是作者。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作者意识”,教学生学会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揣测、想象、推敲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以古诗文为例,学习李白诗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探究李白诗的艺术特色,寻访李白的传奇人生,感受李白的性格情怀。如学习《赠汪伦》,二年级的小学生同样能学得有滋有味。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你能说说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1:这首诗是李白写给汪伦的。

生2:李白要走了,汪伦来送他。他们是好朋友。

师:你说对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我从“李白乘舟将欲行”“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来的。

师:小朋友真厉害,老师不用教,就已经读懂了李白《赠汪伦》的意思。李白是唐朝的大诗人,他的诗有个特点:语言明朗自然,跟我们现在的话很相似,所以我们读来就觉得很好懂。

师:那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友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读读这两句诗,你觉得好在哪里?

生3:夸张,桃花潭的水不可能深千尺。

生4: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是的,你说得真好。李白他写了很多的诗,他很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那他和汪伦的友情到底有多深呢?(师补充介绍其中的传说,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他送行。李白十分感动,就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

这样,在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古诗中的人物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课上得趣味盎然,学生的思维广度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拓展,思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再如学习四上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就可以联系“园地六”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进行学习,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情谊,知晓孟浩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田园诗人,李白对他心怀敬意,两人因志趣相投而成为朋友。等到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将进酒》《蜀道难》等诗作,让学生慢慢走近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这就是作者意识!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强化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意识,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每读一篇好文章,就要自觉地问自己:“作者是谁?他有什么好文章?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有怎样的人生智慧?……”这就是在运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只要把联系培养成习惯,自己的思维广度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拓展。

总之,“否定”能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反思”则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中睿智起来,而 “联系”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善用这三招,假以时日,同学们就能学会有根有据地说话,学会思辨,学会有根有据地做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国家高新区贵驷小学)

猜你喜欢

汪伦利亚壁虎
壁虎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赠汪伦
花之舞,舞之韵
赠汪伦
库车克孜利亚胜景
捉壁虎
壁虎在夜间出没
泪别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