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生成点的阅读训练

2016-08-06董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骡子大黑彭德怀

董萍

一、 尊重儿童个性,开展趣味阅读

在开放的教学中,由于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由于各自的生活阅历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完全一致,常常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这样,课堂中就会涌现出大量的信息,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捕捉那些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生成点,呵护童心,让儿童个性飞扬,使课堂情趣盎然。如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有这样一个案例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海洋吗?都喜欢它的什么呢?(生答略)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在作者的眼中,海洋是什么样的呢?

生:海洋很大方,它使得航行便利,给予人们水产品和食盐,为人类造福。

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海洋的大方?能从文中找出“大方”的近义词吗?(生:慷慨。)请读出这份慷慨﹗(生读)

生:在作者眼中,海洋就像一个喜怒无常的小孩,有时它很大方,但有时也会大发脾气,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海洋的暴怒,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暴怒吗?(生读)

师:所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不过,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21世纪的海洋又将是怎样的面貌呢?再读读课文,你会有新的发现。(生读)

生:我发现海洋不但很慷慨,简直就是一个富有的“资本家”,它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煤、铁、铜等多种矿产资源,还拥有许多高蛋白食品。

生:海洋本领高强,它能利用自身海浪、潮汐和海水温差的能量来发电;通过海水淡化的方法,可以缓解地球上干旱地区的水荒。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虽然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但其生动、俏皮的文本语言,深深感染了学生。何不从童心出发,由儿童感兴趣的话题生发开去,引导趣味阅读?于是,教者没有逐句逐段地串讲串问,没有设置中心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没有硬牵着学生去研读文本,而是坚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充分尊重儿童的阅读感受,让儿童在精神愉悦中感知、理解文本内容,欣赏生动、形象的文本语言,激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美好情感,使儿童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趣味阅读中得到逐步有效提升。

二、 设置矛盾冲突,开展自主阅读

好的语文课堂应是语韵丛生涌动、意蕴深厚的,教者要顺着儿童的阅读思路一路往前,时不时来点矛盾冲突,让课堂掀起思辨的狂澜,还儿童阅读的自主权、言语的自由权,彰显本色语文课堂的魅力。就以《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黄河汹涌的激流旁,如此小而轻的羊皮筏子,你敢坐吗?

生1:不敢坐。

师:为什么?读书,说出理由。

生1:因为黄河水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生2:不敢,因为羊皮筏子太轻、太小,随波逐流,一个大浪扑来,定会人仰筏子翻,会有生命危险。

……

生4:我不怕,我敢坐。

师:好,来了个胆大的!一起读第1自然段,看他敢不敢。(出示句子: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生齐读)还敢坐吗?(生:敢。)

师:还敢说大话!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你真的敢坐吗?

生4:我还是敢。

师:“勇者无敌!当然也是有原因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答略)

上述案例中,面对令人胆战心惊的羊皮筏子,大部分儿童不敢坐,这在情理之中。如果就这样平铺直叙下去,课堂就会波澜不惊。这时,教者缓下脚步,蹲下身子,静等花开,意外惊喜如期而至:还有人敢于挑战,果然敢坐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课堂呈现矛盾冲突了,这是多么可贵的教学资源啊!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成点出现了!教者既不肯定前者,也未肯定后者,而是让儿童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理由,品文悟情,水到渠成;语言训练,步步推进,课堂训练实实在在,情趣盎然。

三、 直面课堂意外,开展探究阅读

面对课堂意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基于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主体意愿,了解这些“意外”背后的真相,巧妙引导儿童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发现,于无形中习得知识,收获学习的乐趣。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教者是这样处理课堂意外的。

生: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为了解决过草地的红军战士的口粮问题,他很爱大黑骡子,但他好像对战士们不够好,从文中“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可以看出,他杀大黑骡子也是形势所逼,万不得已。

师:再读读课文,找一找“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彭德怀怎样的思想感情?(生默读课文并作圈画批注,随后表达)

生:因为大黑骡子为部队驮运过粮食和伤病员,还为革命立过功,彭德怀跟大黑骡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杀大黑骡子他内心也是十分悲痛难过的。但他深深知道,大家和他一样对大黑骡子有感情,故而强忍痛苦,表面显得“不耐烦”,还冲战士“怒吼”,更显出他的大将风度。

生:“发火”一词,看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爱得很深,但他更爱战士。从上文“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彭德怀是部队的指挥员,想到的首先是每一位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在他的心目中,战士的生命远远胜过坐骑。所以,在战士们遭遇最危难的时刻,彭德怀决意杀大黑骡子。

上述案例中,儿童根据“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读出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同时也有人对“爱战士”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此时课堂遭遇到了意外,如果教师回避这一意外,学生心中的疑云会更加深重,也会让课堂陷入教师的话语权威之中,使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荡然无存,不仅儿童的质疑幼苗被无情地扼杀,学习热情也会消失殆尽。所以,教师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立场,蹲下身子倾听产生这一疑问的背后根源,因势利导,积极引领儿童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意蕴,使课堂彰显生命的乐章。

四、 引发现场辩论,开展反思阅读

现行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人文意蕴深厚,但因时代背景离儿童生活较为久远,阅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他们质疑提出的观点会互相背离,这就让阅读课堂呈现争鸣的态势。儿童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不断动态生成,各种信息应运而生,种种矛盾也会纷至沓来。此时课堂的主体依然应当是儿童,教师依然应当基于儿童的立场,点拨、引导儿童梳理归纳各种信息,就各自的理解感悟进行交流甚至辩论,在彼此交互中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有学生说“19世纪初,肖邦的祖国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十分之九的领土遭到了沙皇俄国的侵吞。波兰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这时候,祖国波兰是多么需要肖邦呀,可他为什么要远离祖国去巴黎呢?他是不是在逃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班同学的热议:有的说:“我觉得肖邦很爱国,从‘日夜思念一词可以看出来。此外,肖邦临终都不忘祖国,要求他的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种至死不渝的念头,就是刻骨铭心的爱国之举”。有的说:“我认为肖邦也是被逼无奈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从‘不得不这个词语看出来。”但也有同学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他完全可以留下来用音乐鼓舞人民起来战斗。”(此时此刻,教师引导学生辩论:肖邦到底爱不爱国?)

上述课例中,由于儿童对课文的时代背景缺乏深入了解,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见解,这种分歧,不能简单给予肯定或否定,而应带着儿童在文本中多次穿行,细读慢品,结合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激励儿童明辨深析思考。真理越辩越明,在生生辨析中回读课文,使儿童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从而养成了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儿童的阅读品位。

(作者单位: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猜你喜欢

骡子大黑彭德怀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大黑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逻辑思维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绕口令、谜语
不幸的骡子
彭德怀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