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涵的认识论旨归
2016-08-04周莹
周莹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所写,是有关实践的哲学探讨,将哲学引入了实践观和历史观,因此有人称其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论纲,而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可以被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大纲,其中蕴涵着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思想。
【关键词】费尔巴哈;提纲;实践;认识论
学习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无论是对于涉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学者,还是哲学研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就在于这有助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从而在学习哲学的道路上率先建立一个指路标,引领正确的哲学学习之路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笔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被引入实践观的认识论要义也是这一文章的重要研究内容。这就意味着,《提纲》中内在蕴含着认识论旨归。
一、认识论旨归
1、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定位
旧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只是从主观行为上来把握世界,它片面发展了能动作用,过分强调主观意识,实践被看作是思想的行为,人也只是理性的人,人的活动也是被看作机械的对象性的行为,不能体会实践的真正含义,更谈不上从主体的维度上来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实践。对于主体维度的理解必须要从主客体的角度来切入。用马克思的思路来理解就是,客体并非生来就有,也绝不是“存在的存在”,而是通过思想对这些“存在”进行抽象再加工,对其产生或多或少的了解甚至是探究后在人的认知中产生了“存在”,这时的“存在”即为客体。它是既来源于实在的事物,又被人的主體思维所丰富的最后的结果。这样的重塑是对新世界观的部分阐述,更是对旧世界观的纠偏,将思维与存在明确区分却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2、实践
实践的引入必然要涉及认识论,空想与思想并不等同于一个概念,前者不切实际,后者具有客观因素,而判断的唯一标准即为实践。此处的“唯一”不是仅此一个的意思,而是说真理的最终走向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将思想诉诸于现实,只有取之于现实的思想才能诉诸于实践,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认识论中被引入实践观的意义所在。也正如第十一条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人与环境恰好可以成为阐释二者关系的最贴近生活的举例,两者互相影响,也制约着彼此的发展,它们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人对环境的认识建立在人对环境的改造之上,深入环境之中的实践才能使人真正地了解环境,从而进一步改造环境。由此也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思想之中涉及了生态环境的问题,深入了解这一思想对于当今时代环境治理的问题有重大意义,要促使人类进步必然要改变环境,若环境需要被改变那么人类本身也要做出相对的让步,这也是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生态建设的内在旨归。
3、哲学与现实
费尔巴哈反对政教合一的传统,这使得世俗的权力必须借助宗教才有可能实现。宗教的势力一定程度上戕害了世俗,我们奉为神灵的“偶像”其实人是根据自身的需求设定的,尘世的生活世界应当注重人的思考,而不是寄托于上帝。马克思发现了费尔巴哈观点理论的真理性,但也看到了它的内在矛盾,那就是无法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所以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理论矛盾的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现实生活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观所重视的哲学思路。
费尔巴哈更注重直观,这导致其了解的结果只是表象,甚至是假象,所以仅仅是直观无法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过于简单且肤浅。所以马克思批判他的同时也提出了直观之外加入抽象,这样感性的认识才能真正把握现实,也就是说,马克思把哲学的重心从思维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之中,强调哲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认识应当是来源于感性直观,但最终诉诸于实践之中,神农尝百草的亲身实践才能创作出权威的《本草纲目》,若他只是观察直观不实践,那么真实的药效就无法揭示出来。当现实的事物被人所把握时,它还仅仅是对象,只有当认识在思维中形成时才能转变为客体,这一过程代表着对事物的内在的揭示,至少是揭示了一部分。若想完全的把握,就要继续探究其内在,而这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所以,旧哲学的谬误就在于把事物当作固定的、机械的东西,没有把事物看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和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哲学与现实。
二、人的本质
针对于人的本质的问题,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各执一词,费尔巴哈将其认定为宗教的本质,这被马克思完全的反驳了。宗教的本质太过虚幻,这种脱离实际的东西在根本上还是人对人本身的一种寄托,所以这一问题必须要回归到社会生活中来理解,它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理解现实的人,必然要将人置于现实之中、社会之中、历史之中。“‘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这是对唯心主义、神本主义的批评与讽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离开社会孤立的考察人,那人将会变得随心所欲。重新恢复人的地位,将唯物与唯心科学的结合,才能产生科学的实践观。
三、与旧哲学的区分
将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解释世界是哲学本身的第一层涵义,唯有将一切说明清楚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所影响。至于改变世界,笔者认为强调这一功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更全面的得以体现,但却不意味着其他的哲学家们没有致力于此。旧哲学中总是有或多或少的“神秘的东西”,所谓“神秘的东西”就像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就像是所有旧哲学的前提,就像是玄学,它没有把握实践,远离了生活世界,因而神秘。所以马克思主义观为了避免重复这样的神秘,用实践把人们的注目点转向实际生活,因而称之为不同于旧哲学的伟大变革。
四、总结
与实践紧密相联的认识论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丰富、严谨、实际,且具有预测性,所以马恩的哲学将这个此岸世界揭示的更加具体而深刻,从而比其他任何思想都更能内化于生活之中,成为“在事物之中‘行动的指南”,一方面“善于与各个时代的文化遗产打交道,对其进行批判获取”,另一方面“善于与承载未来的现实性打交道,积极地探索新的出发点”。除了哲学应该说明这个世界的本职工作外,马克思更独树一帜追求着人的“自由王国”,着眼于现实但更追求着未来。《提纲》中的这一认识论旨归实际上还是突出了回归生活的实践观,由此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金寿铁. “改变世界”的新哲学及其文化遗产[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3).
[3] 卞雅琴. 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谈理论创新的意义[J]. 理论观察, 2007(4).
[4] 朱鲁子. 对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性质的思考[J]. 理论与现代化, 2012(6).
[5] 赵家祥. 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J]. 哲学与时代, 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