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的汉唐情结
2016-08-04李军
【摘要】在唐代诗歌的创作中表现汉唐情结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其体现为在诗中大量运用汉代典故,借汉代人事来比拟唐代寄托诗人的赞誉或讽刺之情,有的诗中还直接以汉代唐。论文在摘录整理《唐诗三百首》中所有涉及汉唐情结诗句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唐诗中汉唐情结的表现类型,并对这种情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探讨。首先将唐诗中汉唐情结的表现类型划分为三大类:即以汉代唐,将唐朝直呼为汉;借用汉代名物以影射唐代;以汉人汉事写唐人唐事。并简要分析其各自特点,并举出相关例证。其次从统治阶级的宗汉心理、外部社会历史环境、文人自身和前代文学发展中对汉典运用情况的角度解释、归纳出唐诗中汉唐情结产生的四个原因。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唐代;汉代;汉唐情结
一、汉唐情结的表现
唐代诗人笔下,无论是咏志抒怀,唱和赠答,还是评议时事,很多诗句中都映衬着汉代的人事,这些人、事要么寄托着诗人的情感与希望,要么含蓄的指出诗人不想或无法直陈的时事。同时唐代诗人在以汉代人物、事件入诗时,眼界十分开阔。举凡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坛才俊,乃至军国大事、离人愁思、边塞风光,无不可入诗,无不可为诗人所用以抒怀。总体来说,唐诗的汉唐情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以汉代唐,将唐朝直呼为汉
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涉及到本朝的人物、事件时,无论是为表达赞美之词,亦或是寄托讥讽之意,诗中几乎都不直接采用本朝的名号——唐,而是借用汉来代替。《唐诗三百首》的作品中有超过十分之一的篇目有着汉唐情结。而在《全唐诗》中“汉”字更是出现多达一千二百余次。唐诗中“汉皇”、“汉宫”、“汉家”、“汉将”、“汉使”等词语高频率出现,并且许多时候被诗人有意用来代指本朝。
高适著名的七言乐府诗《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两句里的“汉家”和“汉将”都是在指代大唐。再如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以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和“闻道汉家天子使”明显都是在以汉代唐。用汉来代指唐朝,在当时已是一种为朝廷所认可的意识,已不再单纯停留在艺术层面,而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2、借汉朝名物以影射唐朝
在有些情况下,唐代诗人弃用本朝对地点、宫室、外敌等的称谓,而更乐于使用汉代时对应的名称,从而彰显一种历史与典雅之感。
(1)地名
唐代的领土面积远超两汉,地方的行政区划亦不相同。因而唐代的许多地名就与汉朝相去甚远了。但是在唐诗中,涉及到地名时,尤其是涉及到边远地区的地名时,诗人们更乐于使用汉朝的古称,而非当时的名称。龙城是一个在《唐诗三百首》中屡次被诗人们提及地点。龙城在历史上是汉时期匈奴的地名,是北方匈奴人祭天的场所。而在唐朝诗人的笔下“龙城”则成为边地的代称,也可用来指代敌人的巢穴。有王昌龄的《出塞》,其中就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此外如沈佺期的《杂诗》“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为证。
(2)宫室
汉代的宫室建筑在唐代也成为文人墨客们用以寄语的对象,如未央宫、昭阳殿这些在汉代曾无比煊赫的名称,虽至唐代其建筑多以灰飞烟灭,却又在被诗人赋予新的内涵后重生为一种新的文学符号。
昭阳殿因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而出名,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昭阳殿成为受宠后妃居处的代名词,也可以指称整个后宫。未央宫是西汉名气最大的宫殿,是当时的君臣举行朝会等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但在《唐诗三百首》中,涉及未央宫的诗句并不多且多为宫怨之作。白居易《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一句。王昌龄《春宫怨》中“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也用汉未央宫指代唐宫殿。
(3)边患外敌
汉代与唐代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帝国,拥有者辽阔的疆域,并且被少数名族政权围绕。国力强盛时自不必说,而积贫积弱之际则往往会被其他民族政权乘虚而入。唐时期面临的边患问题甚于汉代,此外唐代入幕从军之风盛行,边塞诗勃兴之际,边疆的忧患使得政治嗅觉敏锐的诗人们开拓出新的描写对象。
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及陈陶《陇西行》中的“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等都是借汉代的匈奴及其首领单于的称号来代指唐代边疆的危机,是明显的以汉代唐。
3、以汉人汉事写唐人唐事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些汉朝人物被不同的作者反复吟咏。每当边地战火或异族入侵、守将无能,诗人们便会想到汉代的“飞将军”李广。高适《燕歌行》的最后兩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便是对将领无能,不体恤士卒的一种愤慨,也是对良将人才的一种呼唤。王维的《老将行》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表达了对这位屡立战功却无缘封侯的将军时运不济的慨叹;王昌龄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像李广这样能安定一方的将领的呼唤之音。
此外少年成名却天妒英才的贾谊也是诸多诗人反复歌咏的对象,并且于这份歌咏中融入了几分自伤的身世之感。李商隐著名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写出了贾谊的怀才不遇和对自己的报国无门的无奈。刘长卿《新年作》中的“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中的“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无不是其感同身受之作,发自肺腑之言。
二、汉唐情结产生的原因
唐诗中汉唐情结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此外诗人自身的思维方式以及前朝文学创作中汉典的应用也对汉唐情结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1、唐代统治者的宗汉心理
翻开歷史的画卷,不难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汉、唐是为数不多的大一统帝国,并且在建国之前都经历了前朝的大动乱和末代农民大起义的浪潮。隋朝的统治步了暴秦的后尘,隋炀帝后期各地的义军与地方割据势力如同秦末逐鹿中原的豪杰。当以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有了一统天下的气势时,很多人又将李渊比作创建西汉王朝的刘邦。同时,在当时极为讲究门第出身的社会里,历仕西魏、隋朝的李氏家族想取得汉族氏族地主的拥护也需要以正统作为旗号。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统治者从建国伊始就将自身与汉朝相比拟,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宗汉心理。而这种宗汉的心理也逐渐扩散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最终形成了唐代人的汉唐情结。
2、社会历史环境影响
汉、唐两朝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状况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也正是这种高程度的契合,使得这两个本来在时空上相距数百年的朝代总是几乎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
首先,汉唐两朝的立国的基础是相似的。都是在推翻前朝暴政的起义中崛起的力量,又都以关中之地为根基扫荡中原,最终一统天下。而秦、隋两朝的迅速覆亡,使得汉、唐两朝前几任君主都注意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让历经动乱的社会和人民得以恢复元气。
太宗朝贞观之治和汉文景之治同为太平盛世的代表,开元盛世与汉武大帝时期的强盛相媲美。同时两汉和唐代朝社会的末期也都遭受了农民起义军的巨大冲击。这种历史发展的相似性足以给唐代的诗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从汉代的盛世中想象本朝的荣光,从汉末的动乱里忧心本朝的未来。
此外汉唐两朝都存在着边患问题。诗人们用诗作表达了对如汉代李广这样骁勇善战将军的怀念,也有用“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抒发了对统治者和亲政策的不满。《唐诗三百首》中的咏昭君之作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家营”等诗作也是借昭君之事写和亲政策。
3、唐代文人自身的心理
唐代的统治者们所尊崇的“宗汉心理”,也很大程度上令唐代的文人们将这种汉唐情节于字里行间留于文字。王勃就在他的著作《大唐千岁历》中提出了以“五德始终说”为基础的“唐承汉统说”。此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确立起来的儒家正统观念,要求文人志士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避世主张受到了唐代文人们的赞同与欣赏。对那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汉代彦英的同情,使其在诗中引为异代知音。《唐诗三百首》中这样的例子以贾谊尤为突出。文臣武将李广、司马相如,举凡才华卓著的汉代英杰都会在唐人诗中占有一席之地。
4、前代诗作对汉典运用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不会凭空突然出现,唐诗中的汉唐情结也并非是唐人的首创。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中以汉自比的诗作便已有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中以汉自比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得对汉朝典故的运用有了一次梳理,唐人在创作诗歌中前代典故就与某种特定的情愫联系起来。
例如左思的《咏史》中就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的自喻,作者自认有贾谊的卓识与司马长卿的文采,不仅写出了自身的满腹经纶,也体现了诗人对汉代这两位杰出人才的肯定。在《咏史》中左思又运用汉典以“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中表达了对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依靠祖上权势占据高位,寒门子弟和英俊之士却沉落下潦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三、结论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歌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在数以万计的唐诗作品中,所用到的典故可以说囊括了唐以前的所有历史时期,种类也包罗万象,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汉朝典故的运用。
唐代诗人以汉喻唐,不仅在题材方面借鉴了前朝,更多的是夹杂其中的感情寄托。可以说,唐代诗人的汉唐情结,在丰富了唐诗表现手法的同时也深化了唐诗的历史内涵。唐诗中对汉代典故的大量运用,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汉唐情结。让在时空上相距三四百年的汉、唐两朝交相辉映。唐诗中的这一艺术特色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致后世常常将“汉、唐”并称,这一现象与唐诗中所蕴含的汉唐情结有重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清]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M]. 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 2004-9-1.
[2] [清]蘅塘退士, 编. 赵昌平, 解. 唐诗三百首全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8-1.
[3] 顾 青, 编注. 唐诗三百首[M].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l.
[4] 金性尧, 注. 唐诗三百首新注[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
[5] [清]何文焕. 历代诗话[M]. 北京:中华书局, 2011-12-2.
[6] [清]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8-2.
[7] [宋]欧阳修, 等.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2-1.
[8] [后晋]刘 昫, 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2-1.
【作者简介】
李军(1990—),男,土族,青海省大通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