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中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关系
2016-08-04王卿
【摘要】泱泱中华历史悠久,乡土文明源远流长,《人生》中的高家村是此文明的代表,县城则象征着都市文明,小说中的城乡交叉地带集中体现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统一,两种文明有冲突有融合,本文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路遥《人生》呈现的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复杂关系。对于两种文明,不能绝对地评价孰优孰劣,二者在碰撞融合中要取长补短,才能花开两朵,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生》;乡土文明;都市文明;审美观
一、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
1、乡土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乡土式国家,乡土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千年的乡土文明滋养下的炎黄子孙,对乡土文明的恪守呈现在情感上、心理上,这就逐渐发展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恪守土地、包办婚姻、天命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積淀,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性格、气质、审美趣味、观念意识等以深刻影响。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塑造了华夏儿女所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尤其是中国人对家庭的观念。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的生活满足与享受,他们看重的是权利。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天伦之乐,恋城爱家。我们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土是他们的命根。土地更多的蕴含着对家庭祖宗认同的血缘亲情意识,凝聚着农民的精神寄托。
在小说《人生》中,高家村位于黄土高原上,干涸的土地上有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底蕴。高家村就是寄托了作者美好愿望的理想王国,他深深地眷恋着田园生活,因而作者就透过不同侧面来展现这个梦幻国度的秀丽与淳朴。小说中描写到“黄土高原八月的田野是极其迷人的,远方的千山万岭,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用惹眼的绿色装扮起来。绿棒的顶端,都吐出了粉红的缨丝。”
2、都市文明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我认为这很特殊的社会就是都市社会。都市文明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发展而来的。在我国,工业文明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文明对乡土文明以不小的冲击、解构。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现代都市文明带给人们感官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环境危机等负面影响。
《人生》的故事环境发生在城乡结合地带,是带有现代性社会文化背景的。小说中高加林读书的县城就代表着都市,火车,飞机,广播站,县城中的人们大多追求精神享受,日子过得富足安逸滋润。
二、两种文明的关系
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关系,主要是随着全球一体化,中西交流的产物,都市文明大多是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都市生活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的冲突,现代思想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科学与愚昧的冲突、新与旧的碰撞在社会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交融体现在农村人开始涌入城市,城市打工人群增多。
1、两种文明的冲突
在《人生》中,两种文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主人公高加林对爱情的选择上,他在被人取代教师职位回到黄土地时,正承受着失意与彷徨。美丽善良的刘巧珍炽烈的爱给了他些许温暖,刘巧珍是乡土文化的代表,起初加林接受了巧珍的一片真心,而这份爱一开始就不对等,巧珍只是他落魄时精神上的慰藉。当他遇到了黄亚萍,象征着都市文明,当高加林当上通讯干事,刘巧珍去县委大院看望他时,她向他传达的都是庄稼地的日常琐细,他立刻烦躁不安,这一刻,两种文明的冲突凸显,他和亚萍那些海阔天空的有些形而上的精神交流,有意境耐人寻味!而听巧珍说的都是庸俗无聊的话;因此,在巧珍和亚萍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2、两种文明的融合
《人生》中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关系,冲突方面体现较多,但是作品中也流露出两种文明融和的一面。如“由于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买卖生意,赶集上会,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中不得不提的内容。乡村人不单单依靠种地为生,自给自足,也开始商品交流,做起生意。这方面的代表刘立本,巧珍的父亲,他身上夹带着两种文明因子,他做生意赶时髦,把自家的房子盖的排场漂亮,但目光短浅,传统思想占据一大半。
三、《人生》中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思考
该怎样去看待这两种文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审美观念也在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审美等多方面都在发生一步步转变,旧体制必然会经受一系列尖锐而长久的挑战与质疑,如专制与民主,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等方面的冲突与融合。高家村体制改革正一步步跟上时代步伐。随之而来的是思维现代性,高加林与黄亚萍为代表的知识青年,他们读书看报,接受现代文化,重视人自身价值,不再奉守传统道德的条条框框。审美现代性就是指感性地体验现代世界和自身并加以艺术表现的能力。人们的审美多元化了,且眼光也不局限于本土,比如小说中黄亚萍的新潮打扮。都市文明认同科学技术的现代性。小说中提到了火车、飞机的出现。但西方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也流传开来,纸醉金迷,享乐主义,人与人之间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人被物质化了。
“美,波德莱尔说,传达出一种陌生感、神秘感,最终(为了勇敢地承认我在美学上感觉是如何现代)还有一种幸福感。”小说中是以主人公高加林的视角来表现的,他接受了现代教育,他初步体验到都市生活,都市文明给他一种神秘感、陌生感,所以他认为都市生活是美的生活。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表面的虚幻的美,因急功近利而不择手段,那么现实必然会还给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
四、结语
路遥以现代立场反观乡土,对乡土文化有着启蒙性的批判,对造成高加林曲折经历背后的文化根源进行挖掘,也有着对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变迁的思考与审视。小说中作者对两种文明有肯定也有批判。我们在关注作品中现代性问题时,也应审慎地分析作者所挖掘的进步的一面,不能简单地就将都市文明抹杀。
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剧增,越发喜欢追求新、快、奇,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引人深思。现代社会,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虽然科技经济的重大变革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与舒适,但同样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人心冷漠、环境危机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应当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而不仅仅只有获利、争斗。学会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人们总是在追求自以为重要的东西,却轻易放弃人生中重要的东西,譬如与家人一起的经历,伴随自己长大的家园,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还有心中的那份挚爱。
【参考文献】
[1] 路 遥. 路遥文集[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2]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 周 宪. 审美现代性批判[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 顾爱彬, 李瑞华,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5] 王 珏. 城乡交叉地带的双重回归[J]. 太原大学教育学报, 2007(2).
【作者简介】
王卿(1990—),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