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黑色”二元对立的审美观
2017-02-05马兰
摘 要:黑色一样是人类最先认识的颜色,它负载着人们对生活的体验,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黑色在汉民族的文化象征意义中,具有二重性的文化含义:既有正面的褒义,也有负面的贬义。黑色在中国古代象征尊贵、正直、吉祥等褒义色彩。同时,它也象征着邪恶、非法、死亡、凶兆、反动等消极消极色彩。
关键词:黑色 审美观 褒义色彩 贬义色彩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3-02
黑色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颜色。从色彩学上看,黑色是可见光被全部吸收而引起的一种色感。由于其对可见光的“吸收”同时也意味着其它彩色的消逝,因此,它往往会引起两种不同的联想。具有辩证思维方式的汉民族,在感知黑色时,总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感受和体悟,赋予黑色不同的感情意义和文化内涵。一方面,黑色因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联想到“庄重、高贵、正义、吉利”等积极的联想意义;另一方面,又会因其与光明的对立而联想到“卑贱、黑暗、罪恶、不光彩”等消极的联想意义。
1 黑色与庄重尊贵
在古人看来,黑色是宇宙最初的一种颜色。其色调较暗淡而沉稳,视觉上给人一种厚重感,象征着沉稳、正式、庄重与尊贵。黑色作为正色,隐含着“庄重、权威、肃穆”之义,备受历代权贵青睐。
舜时,据传夏启的母亲是崇拜黑蛇的涂山氏的后代,因而国人都崇拜黑色。《礼记·檀弓》:“夏后氏尚黑。”夏朝君王打仗时一律用黑色的车马、祭祀时用黑色的祭品,即使服饰、旌旗也都采用庄重的黑色。殷商部族认为自己的祖先因吞食了玄鸟衔来的五色卵而受孕,才有了后世的殷商部族。因而,黑色商朝时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上古时期的周代,黑色曾作为卿士的朝服,是正式的礼服。臣子上朝要穿“缁衣”;圣神的祭祀之事,君臣皆着“玄衣”“戈绨”。
秦国从地理位置上说,居北方,以水作为国家昌盛的标志,因而秦国人崇尚黑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灭六国时,高举黑色的旗帜,金戈铁马,最终统一了中国。《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1]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就曾自名为“黑帝”。帝王也着黑色的衣服,如汉文帝“身衣弋绨”。东汉官员在上朝时穿黑色禅衣。中古时期,随着黄色地位的逐渐提高,黑色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它在官服中仍有一席之地。例如,古代官员的帽子采用威严庄重的黑纱,所以在百姓看来,历朝历代各级官吏的“乌纱帽”具有巨大的吸金力。由此可见,黑色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是极其尊贵的颜色,是尊贵、身份、地位的象征。
现代社会,黑色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一些严肃庄重的重大场合,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商界精英都喜欢身着黑色服装。学位服和学位帽也是黑色的,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法庭正式开庭时,法官身披黑装,代表庄重和严肃,也象征法律的尊严。现代室内装饰、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使用黑色 ,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稳重之感。
2 黑色与卑贱低贱
自西周开始,“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规定了“明等级,别尊卑”为主要内容服色制度。早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宫廷卫士着“黑衣”。黑色被视为低贱之色。很长时期以来又和仆役,庶民联系在一起。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称百姓为“黔首”。自此以后,统治者称平民百姓为“黎民”、“黎庶”“黔首”等,所以黑又和贱民、愚民联系在一起,也是贫贱的、地位低下的象征。
古代衙门中的衙役所穿的衣服颜色为黑色布衣,所以人们用“皂隶”“”皂衣””来借指杂役。因此黑色成为了地位低微、贫贱的象征。西汉时期,黑色常作为低级官吏的服色,“汉官吏皂”(《野客丛谈》)。隋朝时期,低级的官吏“只可服用黑白两种服色”(袁英杰《中国历代服饰史》)。唐代的“品色衣”制度规定“士兵著皂”,皆可见黑色地位的低下。唐宋以后,政府曾明文规定百姓只能服用黑白两色。宋太平兴国七年的诏令:“归制,庶人服白。今请……庶人通许服皂。”[2]
3 黑色与不吉利
通体乌黑的乌鸦被视为“ 不吉之鸟”“不祥之物” ,预示将有不祥之事的发生。另外, 中国古代传说中,人们死后,阎罗王的使者黑白无常会在夜晚到人间带走死者的魂魄,进入的昏暗无光阴曹地府,所以黑色与死亡密切相关。在汉语中,人们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暗无天日的地狱,也就是传说中的阴曹地府。这里没有光明,黑暗无边,因而代表着地狱之门的“黑门”也委婉地表达死亡、厄运的涵义。
中国的“ 白事”,也用黑色来追忆故人,表示悲哀与死亡。死者通常身着黑色的寿衣,躺在黑色的桃木棺材里。在丧礼上,悬挂白底黑字的挽联,亲朋好友或穿着黑色的衣服,或在在手臂上戴着黑纱白字亡“孝”,报纸上的讣告中死者遗像也被套上黑框,书写已故者的名字也要加上黑框。这些都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久而久之,“黑”成为悲哀、死、恐怖等不吉祥的象征。时至今日,我们在影视剧的中黑色常用来渲染死亡、恐怖、悲哀的气氛。在现代汉语里面,“黑色的一天”象征着不顺利、不如意的一天。“黑运”表示厄运、坏运气。不吉利不吉祥的日子称为“黑道日”。
4 黑色与吉祥
远古时期的人们认为黑色具有某种神意和魔力,备受重视和尊崇。古人往身上涂抹黑色,被认为是一种驱邪祈福的吉祥之事。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有许多崇拜黑色的少数民族,如纳西族、布朗族、怒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她们视黑色为尊贵吉祥的象征,在服饰、祭礼、祭器、人等上都一黑色为上。例如,彝族男子全身上下都穿黑色衣服,结婚以后头上包黑色手帕,年轻女子的衣服则是以黑色作底色,再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老年妇女则穿黑色褂子,并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凉山彝族的人们甚至认为自己的头骨是尊贵的黑色;傣族女子结婚时会把牙齿染黑;哈尼族人盖完新房后要用烟熏黑之后才可以入住;布朗族成年男子多有黑色的纹身;俪族和阿昌族人以肤黑为美。
5 黑色与人品
从视觉上看,黑色比其他颜色更具有稳固性和永恒性,给人以严肃和值得信赖的凝重感觉。寓意人品时,黑色象征着人的正直、公正、无私。在中国古代,黑色被尊称为是天空的颜色,因而有“青天”之。又因黑色如铁色相似,古人常把铁的坚硬特征与黑色联系起来,用黑色来寓意人的正直、公正、无私。所以黑色往往象征刚毅、严私、刚正不阿和秉公执法。“皂雕”用来指官吏时,寓意令人敬畏的公正官吏。
在后世的戏剧中,“黑脸”成为一种戏剧行当,成为为人正直、铁面无私、坚毅刚强、勇猛无畏一类人物的代称。比如三国戏里勇猛威武、性格莽撞的张飞,三国戏里粗鲁豪爽的梁正、铁面无私等含义。“铁”的坚硬、不易弯折的特点融入了“黑”中,再加上在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清官包拯面色极黑,因此,“黑”与“脸”结合时, 产生出强硬、有原则的意义。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著名清官,因其皮肤黝黑,又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包青天”。另外,戏剧舞台上的黑脸人物还有梁山英雄李逵、隋唐时期的尉迟恭和唐代的魏征。在现代社会,也常用“黑脸包公”形容严正无私的领导或官员。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把那些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行为称为“唱黑脸”。
黑色为阴的象征。贾公彦疏: “先郑云‘祲,阴阳气相侵也者,赤云为阳,黑云为阴。”[3]黑色用于形容人时,还表示奸恶、阴险的含义。如“黑手、黑心眼、黑心肝、黑心烂肺”。形容一个人手段毒辣、心术不正是“手狠心黑”。只认钱财、唯利是图的人被称为“眼珠子黑”。背后使坏的行为“砸黑沙子”。
“黑”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颜色 ,在汉民族的生活中,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种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黑色颜色词与社会文化相联系,衍生出了双重的语义特征。因而,我们在认识黑色颜色词族时,应该用辩证的思维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审视黑色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中的象征意义,一片正确把握“尚黑”和“忌黑”两种鲜明对立的色彩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5.
[2] 陈启英.汉语色彩词与韩民族精神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J],1996(4):75-80.
[3]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卷二五《春官·眡祲》,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808.
作者简介:马兰(1981-),女,汉族,安徽濉溪人,文学硕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