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晨歌》形式主义分析
2016-08-04马裕政
【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文学运动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大转折,即俄国形式主义的出现,率先把批评的重心由创作移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俄国形式主义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真正发源地。本文从诗歌的结构、句法、韵律、矛盾的并置以及诗歌的前景化这几个方面,对美国当代诗人和学者Mary M. Brown的《早春晨歌》进行形式主义分析,揭示俄国形式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和美学意义。
【关键词】形式主义;文学性;陌生化
俄罗斯形式主义是1915至1930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大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俄国形式主义于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它是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思潮之一,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乃至英美新批评派的形成,都有着很大影响。形式主义(Formalism)指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门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认为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他们主张文学的内部研究,无关经济政治和作者。方法论上,采用语言学二分法,将内容与形式对立。布拉格学派主张形式可以决定、创造内容,形式不受内容自主支配,独立自主。
“文学性”和“陌生化”是形式主义的两大核心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者将他们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上。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的研究对象:文学性。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就在于文学性,就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中。通过结构、句法、韵律、矛盾等手法的使用,文学语言偏离了日常性和科学性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创造了新的有趣模式,比如科学一加一就是二,但是文学却可以是似而非,存在悖论。什克维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原则。因文学创作的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对于过于熟悉的事物,人们会失去对其的感受,因此要让事物陌生,以此加大理解难度,延长审美过程,重新审美感知原来的事物。而文学创作离不开语言,因此要先将语言陌生化。比如托尔斯泰将“圣餐”称为“一小片白面包”。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有交际功能,内容意义最重要。而文学语言中,表达本身即形式就是目的,丧失语言的意义,只有诗学功能。二者的联系在于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陌生化之后的产物。
其他几位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提出了一些理论主张。巴赫金阐述了他的一系列理论,如对话理论、狂欢化、复调小说和话语杂多等。艾亨鲍姆提出科学实证主义文论,此外,认为文学史的发展有自身必然规律,不随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改变。以下是对Mary M. Brown的诗歌 Early Spring Aubade进行的形式主义分析。
首先,从结构和句法上看,整首诗由三句话构成,而这三句话又被拆分成了六节,每节两句。这三句话在句法上具有相似性,三句话中都使用了定语从句。这种在句法模式和结构上的重复也是一种偏离,违反了正常的使用规则,起到引起读者注意的效果。
第二,從诗歌韵律上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每个单词都含有元音,节奏悠扬、缓慢、抒情,如同聆听一支优美的乐曲,会使人感到声韵呼应萦回,节奏跌荡起伏,产生一种余音缭绕的韵味,用听觉形象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愁思。这首诗中采用了押头韵(alliteration)的形式,即词首辅音的重复,例如“sun wavers,then prevails,stippling”, “gives and goes”等。也押了谐辅音(consonance),指词尾辅音的重复,如“comes and gives and goes”,“briefest visit”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内部还押了谐元音(assonance),即重读元音的重复,如“dawn,crawls,toward,more”“wavers,prevails,space,day,failures,erased,grace,lacy,way,faint(都含有双元音“ei”)”,“outside,light,fragile,life”(共有双元音“ai”)等,同一因素的交错使用,形成声韵的回环萦绕。此外,诗歌中用来描写“morning sun”和“appointed hour”的动词避开了刚硬的辅音,而采用了柔软的辅音“s”结尾,发音时气流通过狭小的通道因受阻碍而产生摩擦,如“wavers,prevails,crawls,works,comes,gives,goes,leaves”,使人联想起和煦的微风,柔软的阳光以及悠闲的时光,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容易让人心潮涌动,萌生情愫。
第三,矛盾的并置在这首诗歌中得到了使用,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例如“faltering glow”,“faltering”指“衰弱,摇晃,颤抖”,而“glow”指“微弱却稳定的光;再如诗中“a faint,definite urging”,“faint”指(光、声、味)微弱的,不清楚的,而“definite”指“清楚的,有把握的”。像这样的将两个矛盾的词放在一起不免让读者觉得新颖别致。
第四,在用词方面,除了矛盾的并置,作者还将原本用来描写人物心理的词用于描写客观性的具体事物,这种词语搭配上的错置加强了陌生化效果,延长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例如,“tentative dawn”,“tentative”一般用于形容人的踌躇、不果断、腼腆,而这里却是形容“黎明”;“fragile day”中“fragile”表示“易碎的,不牢固的,纤巧美丽的,虚弱的”,这里却用来修饰“一天”;“quivering grace”中“quivering”本指“因强烈感情而颤抖”,此处用来形容“阳光的姿态”。这三个形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作者对这份爱既彷徨不定又十分热烈的矛盾情感。诗中第四节第一行“works its lacy way”,蕾丝不免让人联想作者可能是位女同。作者在最后一行对“LOVE”进行了大写,从“我个人的人生”转变成了“我们的爱情”,情感得到了升华,表示作者确信这种感情就是近似爱情。
最后,再从诗歌的整体布局来看,镜头先定格在窗外的阳光,然后再拖回到作者过去的人生,最后再拉向未来。文学语言的前景化与诗歌整体画面镜头的交错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展现了这首诗歌的文学性与陌生化效果。俄国形式主义在文学批评中将形式从内容中抽离了出来,追求作品的文学性和陌生化,抛开时代和作者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单纯的对作品进行语言结构等方面的探讨,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r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gman, fifth edition, 48-64.
[2]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11-240.
[3]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
马裕政(1991—),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2014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