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分析微博暴力
2016-08-04罗佳慧
罗佳慧
摘 要 随着微博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平等阐释社会问题的空间。还因微博的高度自由和匿名性等特点导致了微博暴力的发生。国内目前对微博暴力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法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传播学这块涉及的较少。因此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分析微博暴力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从而提出解决微博暴力的方法。
关键词 微博暴力;把关人;媒介真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6-0136-01
国内微博之路从2009年1月大围脖的开放作为起点,Follow5于2009年6月相继开放,贫嘴于7月开放,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开放。至2009年国内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随着微博的发展,微博暴力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近几年微博暴力愈演愈烈。因此,对微博暴力问题的理论研究是目前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1 微博暴力概念的界定
微博暴力是基于网络暴力的概念发展而来。网络暴力众说纷纭,但核心特征大致为以下几点:1)微博事件的真实性不能保证;2)参与者的言论和行为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3)受害者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利受损。由此,本文根据网络暴力的几个特征,给微博暴力下定义为:网民在微博上针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进行非理性的,攻击性的言论和线上线下行为,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
2 微博暴力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情绪现实发泄渠道少和微博自身的特点
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此外,“怨恨成为中国目前的主导性社会情绪”,但现实环境无法提供人们发泄怨恨的场所,微博平台的高度自由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促使人们在网上进行发泄和施暴,且无需承担责任。
2.2 把关人的缺失
最早把“把关人”这个概念运用到新闻领域的是怀特,他认为编辑是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编辑把关着内容的选择权。而微博的低门槛设置使更多的人可以随意进出微博平台,言论不受限制。微博无把关人对事前发表内容的属实情况进行审查,也无法对微博暴力的参与者进行精准把关,微博暴力期间,暴力言论一边倒时也无补救措施。
2.3 大众媒介营造“媒介真实”
大众媒介长期以来通过有选择的信息流传递,给人们营造了媒介真实,即加工之后的有效事实、表演化事实、隐蔽的不真实的事实、真实的不真实……使受众形成对某个群体和事件的相关图示。当相似事件再次发生,人们会提取过去的固有图示并采取相关行为。例如,大众媒介通过对中国城管,医生等职业过多的负面报道,造成人们对这些职业和职业者有错误的认知。一旦微博曝出相似事件,他们一定会群起而攻之,失去理性。
3 微博暴力的特点
3.1 自由性和匿名性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平台,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平台,一方面它相关的限制机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它需要保障尽可能的平等性,即全民平等地使用媒介自由发表言论。其次,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决定了微博暴力的这一特点,微博缺乏台前实名认证,即发表言论的匿名性使得网民责任意识差,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不负责任。
3.2 群体性和感染性
据统计数据发现,社交网络的大量关注的人和粉丝,组成的广泛的网络和真实朋友的简单网络,用户更倾向于现实的朋友进行交流,因而后者才是有影响的社交网络。参与者本身对线下群体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所属群体的价值观趋向一致。因此,群体内一部分人一旦对微博某一事件产生反感,线下线上交流互动后情绪互相感染,态度趋向一致,造成的行为会更加偏激。
3.3 事件持续时间短,伤害性大
微博暴力事件发生的过程如下:事件发生初期各自选派系站队,两派发生激烈争执,一方以完胜的姿态成为事件的主力军。言论压力促使大多数趋于沉默或转移阵营,使一方的队伍更加扩大,造成言论一边倒,而该言论往往是非理性的,偏激的。微博暴力的形成过程到事件的结束非常迅速。一方面,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信息碎片化使网民很难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情;另一方面,他们不关注事件的结果,更多在乎过程中的自身情绪的宣泄和满足自己的娱乐心理。但微博暴力参与者的线上线下行为却给事件主体造成合法权益的损害,包括生命权,隐私权和名誉权。
4 微博暴力的解决方法
4.1 微博暴力的参与者需要提升媒介素养
微博暴力的参与者即包括事件的推动者,又包括匿名的围观者。这些人利用事件宣泄自身的情绪或满足自身的娱乐心理。而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网民承担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和传播能力,这样才能够清晰的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传播者的理性和独立性。
4.2 信息的传递需要合理范围内控制
微博信息的传递是迅速,全面和及时的。微博信息一经传递,在线网民都会看到并且有可能参与其中,继续扩大传播范围。对于微博暴力这些负面信息的传递,其影响范围会更大。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改变信息的流向,弱化信息传播的效果。根据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即信息首先流向意见领袖,再流向大众,而意见领袖在这过程中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微博平台需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培养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微博暴力的信息前扭转事件走向。
4.3 微博媒介自身需要提升技术支持
微博本身需要加快网络实名制的实施,这样可以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此外,微博需要重视把关人的建立。没有任何的网络世界是绝对自由的,我们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而微博作为媒介平台,必须要重视平台和谐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成伯清.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J].探索与争鸣,2009(10):49-52.
[2]戴岳华.网络暴力的成因[J].青年记者,2008(8):21-22.
[3]百度网.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 baike.so.com/doc/7858359-8132454.html.
[4]李霞.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