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五年来我国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6-08-02曹能秀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

张 飞, 曹能秀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2;3.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十五年来我国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张飞1,2,曹能秀3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2.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2;3.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频发,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各种不同文化、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冲突与交融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秩序与稳定。运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核心期刊和CSSCI在2000-2015年间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264篇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方法,发现近15年国内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演进路径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的理论探索期、中期的研究主题多样化、近期的基于族际关系的田野研究。前沿热点领域涉及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民族认同、社会转型、和谐社会研究等,民族文化互动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文化互动;文化冲突;演进路径;前沿热点

文化互动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民族间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过程[1]。文化互动过程的起点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接触,结果则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二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吸收,融合成一种多元特质的文化。也即文化互动的外显方式有两种: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众所周知,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9·11”事件的爆发,以及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频发,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各种不同文化、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学界对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趋势也渐显加强。那么,近15年来我国民族文化互动研究领域有哪些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路径,当前有哪些研究热点和前沿等,这些问题都亟待回答。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收录来源文献最全、学科范围最广、更新时间最快的中文全文数据库[2]。因此,选用中国知网作为本研究的文献来源数据库,能够较好地涵盖国内相关研究资料。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界面高级检索中筛选数据,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分别以篇名“文化互动”、“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和“文化交融”字段检索论文,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下载检索到有效条目分别为56条、125条、68条、32条文献记录,将结果用refworks格式导出,利用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编辑的软件进行格式转换并进行去重处理,得到适合CiteSpace软件分析的原始文献共计264篇,将数据导入CiteSpace3.9.R9,进行时区分割(Timeslicing)和阈值选择。研究对象时间跨度16年,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共16个时间分区。最后,运行软件并生成知识图谱(见图1)。

图1 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美籍华人、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分析,该软件是基于Java编程语言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可用于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研究前沿及其对应的知识基础。本研究采用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和共词分析(Co-word)等方法分析共被引文献、作者和关键词等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判断重要核心人物和关键文献,进而研判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演变路径和前沿热点。

(三)载文情况

图2 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时间分布

文献的年度变化趋势与文献知识量的增长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能揭示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因此,文献的数量是衡量文献研究热点的重要指标之一[3]44-45。如图2所示,就期刊载文来看,自2000年以来,民族文化互动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研究高潮,之后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目前,文化互动研究已成为我国民族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发文量逐年增加。其中,2005-2011年发文量占15年发文总量的55%。

二、研究数据分析

(一)核心机构

15年间关于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264篇论文署名单位有147个(含一级单位和二级单位),但单位之间的合作并不多,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体现了研究力量的相对分散,在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方面的交流相对封闭与薄弱。因此,该领域的相关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发现,264篇文献中,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是广西民族大学,15年中发表论文7篇,其它机构如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吉首大学等对民族文化互动研究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对民族文化互动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从发文机构的二级署名来看,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政法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家民族类研究机构和少数民族地区研究院所发文数量最多,结合表1可以明显看出,发文数量在4篇以上的机构有10个,这较好地说明了民族文化互动研究在民族类院校或研究所关注度较高。从地域分布看,研究机构主要位于边疆多民族省份或地区。

表1 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核心机构

(二)核心作者

在文献计量学中,可通过文献的发文量(重要性评价)和被引量(影响力评价)2个指标来测评核心作者。本文将采用发文量来确定核心作者,将下载的数据样本导入CiteSpace,通过参数测评核心作者,通过参数调整和聚类结果,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控制作者共现图谱的节点和连线后运行软件,得到文献作者共现图谱,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近15年民族文化互动研究作者的分布较分散,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发文累积频次不是很高,该领域最高发文作者仅6篇。

表2统计了发文篇数在2篇以上的核心作者,黄骏、罗康隆、种海峰、廖杨、周忠华、周建新、崔延虎等作者为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如黄骏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文化与多元文化互动,揭示了多元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和内在规律,讨论了多民族地区和国家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的挑战[5]。其研究团队并获得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的多元文化互动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模式的创新”[6]。罗康隆从文化运作的实质出发,分析了文化互动的特点,提出了文化互动的耦合运作的观点,进而对文化互动的本质进行了探讨[7]。廖杨厘清了族群、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8]。

表2 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核心作者

(三)文献期刊

文献期刊的相关领域研究载文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主要发表阵地。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化互动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刊载于民族类期刊和民族院校学报,这说明民族类期刊和民族院校学报对民族文化互动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最高。其次,这些民族类刊物主要分布于西部少数民族省份和地区,这也充分说明民族文化互动研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载文量方面,《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均刊载在8篇以上,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互动领域研究成果的核心展示刊物,且这几个刊物都是民族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刊物。

表3 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期刊载文量排名

三、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演进路径

根据运行CiteSpace软件生成的民族文化互动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及所研读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近15年来国内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演进路径经历了初期的理论探索期、中期的研究主题多样化、近期的基于族际关系的田野研究。

(一)初期的理论探索(2000-2005)

2000-2005年是民族文化互动研究前沿主题的理论探索期,在初期前沿主题不断涌现出来。2002年周大鸣、秦红增的《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一文,对民族文化互动中存在的“文化冲突”的实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认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消解文化冲突,尽量使冲突张力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9]。罗康隆从民族文化互动运作的实质出发,揭示出民族文化互动具有四个特点,即文化互动是一个作用与反馈互为因果的连续过程;文化互动的终结是达成相关文化的耦合运作;在文化互动中相关民族文化内部运作始终是有序的,而文化界面的作用与反馈经常是无序的;文化互动的终结意味着文化耦合运作的停滞[7]。董珞就湘西北各民族(土家族、苗族、汉族)的文化互动格局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三个层次解析了湘西北的民族文化格局[10]。李龙海对在民族文化互动中的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明确阐释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1]。诸多学者对于文化互动的理论探讨加深了我们对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的认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并且也为正确认识民族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与冲突是日常生活交往实践的集中表现,在这种日常生活交往实践中,人们大都将文化互动理解为一种势力、力量或族群能力的较量或对抗。通过对文化互动的理论探讨,特别是从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深入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于文化互动的本质的理解和研究,这是这一阶段的突出表现。

(二)中期的研究主题多样化(2006-2011)

2006-2011年是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高潮时期,此时期研究文献激增,研究主题也开始多样化。黄骏将多元文化互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置于现实研究和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双重视野,认为21世纪的多元文化互动已经具有全方位、多领域多因素连动、内容和形式都灵活多样的特点,因而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面也更广、程度也更深,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这种影响使得社会变迁表现出三个新的特点[12]。刘启珍则从青海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谐角度出发,提出应把语言和谐作为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枢纽[13]。赵江民在梳理了历史上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互动的基础上,也认为应从语言的角度探讨民汉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历时互动[14]。安晓平、高汝东考察了新疆南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的历史依据之后,指出要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文化自觉”为理念,实现多样性基础上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15]。

总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在新形势下的种种表现,此一时期学界加强了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关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作出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这方面我们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突变值分别为2.8433和3.7564也能看出。

(三)近期的基于族际关系的田野研究(2012-)

2012年至今是民族文化互动研究进入平稳研究阶段,并且主要表现在研究者们重点观照了通过田野调查来考察族际之间文化的互动。如白安良考察了汉藏民族在青海贵德周屯地区的日常生活实践,汉藏民族共同生活,友好往来,相互交融,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以至在汉藏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均能找到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成份[16]。袁丽红则试图从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考察广西境内壮族与客家两个族群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情况[17]。滕传婉、金炳镐重点考察了跨界民族关系互动,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进行了实地考察,从微观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勐腊县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现状及特征,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18]。陈振国则以新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疆地区社会冲突及其治理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从文化的角度对冲突的根源进行解释,认为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和社会冲突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强调民族地区的和谐与治理需要致力于文化融合这一治本之策[19]。因此,民族文化互动研究在新时期仍将继续深入挖掘和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仍将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脉络与理路。然而,这三个阶段:初期的理论探索期、中期的研究主题多样化和近期的基于族际关系的田野研究之间并不是严格区分开的,其间亦有交叉和重合。在三个研究阶段中,理论探索是基础性工作,研究主题多样化是学科领域拓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田野调查是民族文化互动研究重要的技术路线,也是实证研究的重要路径。通过基本的研究分期,使得我们可以对民族文化互动研究领域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认识,以便更好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四、关键词共现揭示的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表4 2000-2015年CNKI数据库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

根据图1中节点的大小,结合表4被引频次的数据,我们可以确定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热点领域。近15年来国内民族文化互动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从研究对象上看,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实践,主要是汉族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其余还有其他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到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全球化、多元文化、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多样性及民族认同等,民族文化互动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一)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文化互动

“文化冲突”是最大的节点,出现于2000年,2005年达到最高值(见图3-1),与之相连的节点有全球化、多元文化、文化重塑、国际关系等。从图1可以看出,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互动三者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将三者共同作为一个研究热点加以探讨很有必要。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文化互动的两种重要表现方式。郭洁敏认为,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一对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地发展,共同构成对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力[20]。陈平以多元文化的角度,从内涵、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托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提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要正确处理多种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冲突是必然的,但融合仍是主流[21]。柳建文基于对新疆伊宁市的实证研究认为,在多民族社区,民族文化互动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融合、冲突、抗拒与适应。文化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和居住格局。并提出在民族多元化的居住环境中,交往冲突的根源不在于文化的多元性,而在于文化的非互知性[22]。岳天明、高永久则以民族社区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文化冲突在社区中的表现,认为民族社区文化冲突是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客观结果,它能够促成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23]。

自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随着世界地缘局势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讨论,亨廷顿认为多元文化的存在必然会引发文明(文化)间的冲突,纵观当今世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与交融依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都是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正如美国学者卡赞斯坦所说,在多元文明的世界中,文明间的接触和跨文明的交融依然是主流,文明的冲突则是偶发的支流。

(二)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文化与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节点出现于2001年,2005年达到最高值(见图3-2),与之相连的节点有本土化、多元文化、文明冲突、和谐文化等。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引起国内学者对全球化、文明冲突研究的热点。全球化使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社会转型,这次转型旨在克服现代文化危机,摆脱由工业文明所带给人类的生存困境。周蔚华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包括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互动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碰撞与冲突,已成为当前全球化趋势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他呼吁学界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24]。于是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冲突入手,探讨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产生的背景、全球化对本土化的冲击和本土化对全球化的抗衡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矛盾的解决方式等问题[25]。麻国庆则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提出,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的文化认同[26]。王代莉则认为全球化是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其化解之道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2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碰撞与撕裂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民族、种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将会促进各民族种族之间的交往实践,世界一体化、同一化的趋势更加明晰。这一方面有利于民族、国家之间的多元文化交往,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维护社会稳定的隐忧,因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在国内民族关系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民族文化互动的演变历程与发展动态,及时掌握新的发展动向,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图3 2000-2015年民族文化互动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趋势

(三)和谐社会、少数民族与文化自觉

“和谐社会”节点出现于2007年,2009年达到最高值(见图3-3),与之相连的节点有多元文化互动、文化冲突、文化和谐、民族经济、文化自觉等。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自此学界对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逐渐得到关注和加强。赵宝岩撰文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于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28]。赵丽珍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29]。陈黔珍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基本精神,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种重要形式[30]。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提出来的,基于对少数民族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存延续自身文化的问题而发出的追问与思考。其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费孝通先生并对“文化自觉”理念以四句话、十六个字作了高度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过对文化的自我觉醒、对文化地位的深刻认识与反思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团结稳定,这是现时代需要执政者、研究者、决策者等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四)文化认同、文化差异与社会转型

“文化认同”节点出现于2009年,2014年达到最高值(见图3-4),与之相连的节点有文化融合、文化认知、国家认同、和谐文化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均存在着一定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也在逐渐消解。鲁全信、颜俊儒认为,文化认同包括对自己民族语言、道德、生活方式、价值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认同。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缺失,原生态的文化语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陷入危机,直接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1]。王沛、胡发稳认为,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他们在考察民族文化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测量和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属性、基本内容与结构,寻求民族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延续、社会促进与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2]。周忠华认为,当文化差异介入族际关系时,文化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必须选择合理的调适机制,使差异性文化在互动过程中作出系统性的自我重构以达致新的适应,进而使族际关系和谐有序发展[33]。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理性”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当文化差异介入到民族关系、族群关系时,必然带来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也必然会对文化认同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认同对于我们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以上诸多研究热点,与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推进边疆社会稳定等重要举措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在当前开展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的重要价值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邹丽娟.多元文化互动语境下的大理白族传统习俗[J].贵州民族研究,2009(2):64-68.

[2]王知津,姚广宽.三大中文数据库引文功能比较——CNKI、Vip和CSSCI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3):61-65.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马费成,胡翠华,陈亮.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黄骏.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化与多元文化互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68-172.

[6]黄骏,等.通往民族和谐之路——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模式的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罗康隆.论民族文化互动的特点及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8-52.

[8]廖杨.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4(1):35-38.

[9]周大鸣,秦红增.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J].民族研究,2002(4):30-36.

[10]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动试探[J].民族研究,2001(5):41-47.

[11]李龙海.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J].贵州民族研究,2005(1):14-17.

[12]黄骏.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多元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J].甘肃社会科学,2009(3):66-69.

[13]刘启珍.语言和谐: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枢纽[J].青海社会科学,2011(3):27-30.

[14]赵江民.历史上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互动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97-100.

[15]安晓平,高汝东.试论新疆南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的内在关系[J].新疆社会科学,2009(4):95-97.

[16]白安良.文化互动与宗教认同——周屯民族文化多样性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13(6):202-205.

[17]袁丽红.壮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与融合[J].广西民族研究,2012(2):121-127.

[18]滕传婉,金炳镐.跨界民族的经济文化互动与民族关系发展——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浪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7-21.

[19]陈振国.和合生一: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文化融合——对新疆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12(3):24-28.

[20]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52-62.

[21]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5-40.

[22]柳建文.文化的融合、冲突与抗拒:转型时期多民族社区内的族际互动——一项基于新疆伊宁市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5):135-140.

[23]岳天明,高永久.民族社区文化冲突及其积极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08(2):52-60.

[24]周蔚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52-56.

[25]于是.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冲突[J].社会科学战线,2005(3):266-270.

[26]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52-161.

[27]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6):33-35.

[28]赵宝岩.和谐社会构建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4-117.

[29]赵丽珍.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才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37-139.

[30]陈黔珍.少数民族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133-136.

[31]鲁全信,颜俊儒.文化自觉 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有效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5(5):1-5.

[32]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1-107.

[33]周忠华.论文化冲突对族际关系的影响及其调适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7-80.

收稿日期:2016-04-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边疆多元文化互动与民族和谐、社区发展研究”(15XMZ41)。

作者简介:张飞,1981年生,男,安徽宿州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6-0001-07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Ethnical Cultural Interaction Studies in the Past 15 Years

ZHANG Fei1,2,CAO Neng-xiu3

(1.SchoolofTourismandGeographyScience,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500;2.SchoolofEducation,AnhuiOpenUniversity,Hefei,Anhui230022;3.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andManagement,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500)

Abstract:This study has made a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n 264 papers of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databases from 2000-2015 with Cite Space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re agencies,core authors and periodical literature.Through the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path of ethnical cultural interaction studies experienced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topics diversification and field work based on ethnical relationship.The author holds that hot frontier field includes cultural conflicts,cultural integration,globaliz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so on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also a research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cultural interaction;cultural conflicts;evolution path;hot frontier

曹能秀,1964年生,女,福建顺昌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承、比较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论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法律移植过程中我国版权制度的文化失真及其解决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弥合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应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策略初探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